四川省石棉縣城北中學
可持續發展主要包括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三個方面的內容,其具體內涵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發展需要,又不對后代人產生嚴重危害的一種新型發展模式,目前可持續發展已經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而初中地理是一門研究地球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二者之間關系的綜合性基礎課程,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可持續發展意識的培養就顯得十分重要,這不僅符合國家素質教育理念的要求,對學生的個人成長也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在我國,可持續發展觀教育理念的形成基本與世界同步,成為當前國內在學科教學中最早達成共識的教育理念之一。而地理學科作為研究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等相互協調的學科,在對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教學方面也成為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內容。教育部201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明確要求地理學科需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培養學生具備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有責任感的公民。根據《標準》的要求,在初中地理學科教學過程中,合理地進行可持續發展觀教育可以保障學生切實了解我國當前的基本國情,認識到我國龐大的人口與有限資源,經濟發展需求之間的相互聯系,在我國當前經濟平穩發展的前提下如何協調好資源與發展之間的關系。初中階段的學生尚處在人格建立、完善的階段,通過地理學科可持續發展的教學學生可以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對于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責任感等都有重大意義。
在初中地理課程中,由于教學內容、授課方式的獨特性使得可持續發展教育模式的建立存在著獨特的特點,具體來說:
初中地理教學內容主要包括環境、人口、資源、社會四大部分,這四大部分與可持續發展觀涉及的內容有著高度的重合性。因此教師在開展地理學科課堂教學時可以有機地結合地理學科內容和可持續發展觀的思想向學生進行滲透教學。教師通過將可持續發展觀的思想融入課堂教學中,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形成和樹立持續的資源觀、全新的環境觀與正確的人口觀。
《標準》對于初中階段地理學科的教學方式有細致的要求,總體來說,《標準》認為在當前地理課程開展過程中,教師需要通過多種手段以實踐、探究的形式來開展教學活動,幫助學生通過自身主動學習的形式來完成教學目標。可持續發展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實際發展問題,不僅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同時通過各種基于可持續發展實踐教學活動,學生也能夠在直觀的操作中感悟到可持續發展觀的意義。
初中地理學科無論是在教學內容還是授課方法上都與可持續發展觀的教育極為適配。因此在課程中教師可以積極根據教學內容來開展可持續發展觀的滲透教育。具體實踐方法上,教師可以選擇開放式地理教學模式、實踐探究式地理教學模式兩種手段。
開放式教學模式指的是將課堂看做一種開放式系統,在系統中教師、學生、授課內容作為系統中相互聯系、互相影響的部分通過互動的形式來進行展開。教師可以通過提出課題 討論課題 得出結論三個步驟開展教學工作。如在《中國的自然資源》中土地資源一課中,教師事先提出“我國土地資源的優勢、劣勢分別是什么?”“導致我國土地類型分布差異迥異的原因?”“我國不同地域的土地資源對農業生產有何影響?”“我國土地利用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等問題,進而帶領學生進行思考并組織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可持續發展觀念滲透到教學過程中,滲透的方式主要為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來對提出問題進行解釋,并引導學生利用可持續發展觀念來分析類似的問題。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共同得出上述問題的答案,教師引導學生自行得出相關結論。
實踐探究式地理教學模式主要通過學生主動實踐,參與多種活動的形式來對相關問題進行探究。這種模式具有學生學習興趣高、課堂氛圍良好、教學質量出色等優勢。在具體開展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課程內容設計不同的實踐活動方式,在通過實踐的教學模式下,科學發展觀的滲透教學效果將會更加直接。如《中國的經濟和文化》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一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深入當地農業企業進行實地調查,得出本地農業發展的基本規律,進而引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搜集數據等形式橫向對比同緯度、同緯度上不同地區的農業發展模式。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從調查的細節入手,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樹立,如在具體農業企業進行生產時的細節、相關資源調配的方式的介紹、分析等。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可持續發展意識的培養是我國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完善的必然要求,廣大教師更要主動承擔教學責任,使學生真正成為未來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