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遵義市余慶縣關興中學
教育制度改革后,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開展在素質教育制度下愈發變得更有應用價值起來。所謂“群文閱讀”教學,是指教師和學生在語文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選擇一系列具有學術價值的優秀文章進行研學,圍繞文章主旨和行文價值作為主要探討內容,理解文章中心含義,汲取優秀文章的寫作精髓,納入到自身的文章寫作上來,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使用,不僅有助于教師向學生灌輸教學精髓,更有利于學生提高理解能力,積累文學素養,提高品鑒能力和個人寫作能力。群文閱讀教學所研學的文章內容風格多樣,主旨不同,通常學術價值較高,在學生文學素養基礎不同的情況下,利用研學討論模式,教師可以了解到學生的研學進度,逐一因材施教,為學生搭建起牢固的知識結構。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應用,國民素質的不斷提高,人們獲取文學知識的途徑得到了極大的拓寬,對于自身的文學素養含量也有了提高積累要求,對于中學教學活動而言,不斷變革的教育體制更是對學生的文學涵養提高和文學知識累提出了更為嚴格緊迫的要求。然而,在傳統的文學教學模式中,在“碎片化”的文學知識結構下,學生的語文課程閱讀教學仍長期保持著“教材為主,課外讀物為輔”的教學現狀,學生長期在語文課程閱讀寫作教學過程中只對教材所含文學篇章進行閱讀研學,相對對課外讀物的涉獵就較為稀少。除去繁多的課程占用時間以外,學生幾乎無從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課外閱讀,更不可在課程教學中進行課外閱讀,因此,我國初中學生的閱讀量逐年變得縮減起來,初中學生的文學素養也常年得不到質的提高。在素質教育的開展下,面對初中學生長期得不到提高的語文文學素養狀況,群文閱讀教學應運而生,在語文教師的積極利用開展下,學生通過大量閱讀語文學術書籍,在課堂上與教師和同學展開交流討論,不僅開拓了自身眼界,更有效汲取了他人觀點,豐富了自身知識結構,提高了自己的文學素養。
但是,群文閱讀教學在我國的開展年限尚短,實踐經驗減少,且素質教育仍在試用開展階段,如今的教育制度仍然逃脫不開素質教育的教學框架約束,許多教師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施展雙腳被束縛住,無法全面推進群文閱讀教學實踐。此外,由于教師群體所適應的語文課程閱讀寫作教學模式已經有了固定框架,教師群體短期內對群文閱讀教學無法適應,且并無積累起充足的教學經驗和知識結構,教學方法較為單一,群文閱讀教學成果顯示甚為不明顯,學生難以融入群文閱讀的教學模式中,群文閱讀教學模式仍然有待改進。
我國的素質教育仍然處于試點發展的初始階段,我國各大高中招生的招生方式仍是以應試教育的卷面成績作為招生入學的考量依據,在高中招生考試成績的構中,語文成績占了很大一塊的分數占比,而語文試題中的閱讀理解及寫作分值,又是語文課程考試的重點構成部分。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課程考試卷面成績,使學生獲得進一步研學深造的入學資格,在初中語文課程的群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群文閱讀的文章選取上,必須緊密圍繞教學教材的進度內容,將書本知識與群文閱讀教學知識相互結合起來進行研學,使學生能夠充分汲取語文閱讀寫作教材的書面知識,同時結合教師在課堂上的群文閱讀教學所授知識進行結合理解,將所得的碎片化知識點整合起來,組成完整的知識結構,方便深入記憶和消化。
群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選教學文章題材不同,學術價值不等,寫作主旨不同,所以群文閱讀的教學內容較為豐富。但是,在大量不同題材的群文閱讀教學選材下,為提高學生的應試寫作能力,教師往往會對相似主題的系列文章進行研學分析探討,這就極容易混淆學生的文學知識結構,對于學生來說,難以理解和接納所得的文學知識。倘若語文教師能夠分門別類對所選文章進行整理分析,提煉出教學大綱,并就文章研學所得知識點進行知識結構整理,為學生梳理清楚知識脈絡,其必將有益于學生深刻理解群文閱讀教學內容,提高自身的閱讀寫作能力。
初中語文教學不同于小學或者學前教育中的語文教學,初中生在積累了一定的基礎語文素養后,往往對文學作品有自己獨特的閱讀見解感受,這正是學生文學個性的體現,也是學生文學素養提升的體現。為了使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目標,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的教學感受,對學生主動進行課外閱讀加以肯定鼓勵,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研習的習慣。此外,教師還可以申請班級建設閱讀角,放置一定的課外讀物以供學生自主研習,提高自身閱讀量。
群文閱讀的實踐應用,不僅僅是素質教育的革新成果,更是學生們獲得更多的閱讀理解文學知識和提高自身文學素養的有效途徑,語文教師倘若能夠在課程教學中對群文閱讀教學加以重點利用,必定能夠豐富語文課程教學內容,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文學知識,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