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越

【摘要】語言工作坊是一種有效促進幼兒自主體驗、探究的學習方式。本文在語言工作坊創設背景中主要闡述幼兒語言教育存在的問題,基于此提出了解決以上問題的新嘗試——基于兒童原點教育搭建語言工作坊,通過創設語言工作坊讓幼兒自主體驗。我們發現其特點與價值有:一是創設有準備的語言場景,提高幼兒語言學習的主動性;二是打破固化組織形式,激發幼兒語言學習的興趣;三是搭建混齡模式,提升異齡幼兒之間學習的互動性;四是整合多領域課程,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關鍵詞】原點教育;語言工作坊;兒童
一、語言工作坊創設背景
幼兒的語言教育對幼兒的綜合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研究發現當前幼兒園語言教育存在問題,結合教學實踐歸納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不足:一是理念陳舊,其更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幼兒學習的主動性,認為學習語言是教師被動的傳授而不是幼兒主動的學習。二是語言領域單一,語言領域活動和其他領域的活動是割裂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提到要進行多領域的整合,語言領域也可以作為切入點與各個領域相結合。三是語言教育組織形式固化,只注重語言教育的集體組織形式,忽略多樣化的組織形式。當前很多幼兒園實施語言教育都是進行集體教學活動,就算有拓展到語言區區域材料學習,也是單一的課堂內容的復制投放,缺乏多種的組織方式,例如小組學習和個別指導,也缺少幼兒之間的互相學習。四是缺乏有準備的語言環境,傳統的語言教育將語言與環境割裂開來,不重視創設語言場景。缺乏語言憑借物也會導致幼兒的語言學習興趣缺乏,由此幼兒可能會出現語言壓抑感,也就無法暢所欲言。這些教育現象都背離了幼兒教育的本質,因此,需要讓幼兒的教育回歸原點,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出發點、落腳點。
《指南》中指出:“語言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的回應。”由此可見,語言對幼兒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為幼兒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更是重中之重,因此我園借鑒兒童原點教育的相關理念,也就是回歸教育的原點,包含觀念意識層面的回歸和行為操作層面的回歸,教育的原點是育人,其根本要旨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讓教師回歸本原,將關注點放在幼兒身上,遵循兒童年齡特點,以游戲化,生活化的方式促進幼兒全面發展。以此觀念為指引探索幼兒與環境之間的互動,其是從幼兒的生活和需要出發創設的環境,教師和家長挖掘其中蘊含的教育價值,對幼兒的發展具有非常積極的影響。幼兒進入語言工作坊中與環境積極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完成預設的課程——“共課”和根據幼兒的需要、興趣生成的課程——“坊課”,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幼兒可以在精心創設的語言環境中樂傾聽、善溝通、會表達,提高語言學習興趣,提升語言能力的發展。
二、解決幼兒語言教育問題的新嘗試——創設語言工作坊
我園貫徹教育方針政策,將語言工作坊的體驗方式與勞動緊密融合。在《指南》精神的指引下,借鑒陳鶴琴“勞作”教育思想、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教育思想及恩格斯“語言是從勞動中產生”的觀點,創設語言工作坊給幼兒提供自主學習的場所、方式。語言工作坊是以語言領域為切入點的多元領域的整合教育活動,在師幼共同創造有準備的“微型社會”中,以混齡活動的方式打破班級、年齡界限,幼兒進行自主探究、合作交往、創造表達、傾聽感受、勞作體驗的學習方式。語言工作坊的最大特性是幼兒在所創設的“微型社會場景”中,自主探索、自主學習、自主體驗,從而改變幼兒的學習方式讓幼兒在語言工作坊中真正實現“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凡是兒童自己能說的,應當讓他自己說”。
三、語言工作坊的特點與價值
(一)創設有準備的語言環境,激發幼兒語言學習的興趣
原點教育課程框架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到“要為幼兒創設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使幼兒在我們創設的語言環境中想說、敢說、喜歡說。”幼兒會在營造的語言環境中受到直接的熏陶,因此幼兒園以工作坊為主線共同為幼兒營造語言環境,其以“言韻”為中心,分為言趣、言暢、言想、言賞四大類型的工作坊。在“言趣坊”幼兒由生活經驗出發—— 由趣引言;在“言想坊”幼兒天馬行空——因想創語;在“言暢坊”幼兒能言善辯敢評——篤定暢言;在“言賞坊”幼兒邂逅表演世界——細聽悅賞。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原點教育課程。在工作坊的設置上包含三個特性。第一坊坊聯動性,在搭建四大類工作坊場景的同時,更注重每個工作坊材料的投放,每一個工作坊都設置若干個小區間,并且每個區間之間是可以聯動起來的。例如,小班級的蔬果繽紛工作坊中,幼兒可以在沙拉制作區自主選擇各種水果、配飾,制作出特色的沙拉,然后可以去蔬果售賣區進行售賣,體驗勞動帶來收獲的同時可以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第二,材料投放層次性。在每個區間投放的材料具有層次性的特點,根據幼兒的學習年齡特點、需求和興趣在各工作區間都投放低、中、高三種層次的操作材料,并且這些投放的材料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積極打開新思路,不斷更新。第三,活動選擇自主性,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自主選擇喜歡的工作坊和區間,在創設的“自主體驗、悅享、悅講、悅演”的多元混齡語言工作坊中“勞作”真正實現“做中學、學中講”,這樣的工作坊環境就是幼兒“靈動”學習語言的敲門磚。幼兒在有準備的語言環境中,與環境進行積極互動,體驗主動學習的樂趣。
(二)打破固化組織形式,提高幼兒語言學習的主動性
傳統的組織形式一般是以集體組織形式為主,即課堂教學,以教師被動的教授為主,缺乏多樣性的組織形式,導致幼兒缺乏語言學習主動性。形式多樣的組織形式可以更好的激發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因此工作坊場景化課程中將集體、小組、個別組織形式有機結合起來。不僅有集體組織形式“共課”即各類工作坊根據主題以繪本為切入點生成級組共同的課程也是一種課堂教學的形式,還有在共課的基礎上在各工作坊生成的特有的“坊課”,這個過程中包含小組教學及教師在幼兒入坊過程中有針對性的個別指導。教師在工作坊場景中通過觀察、記錄幼兒的學習過程,成為幼兒主動學習的引導者、支持者和幫助者。教師的支持和引導是基于幼兒的興趣、愛好、需要、水平的,在入坊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幼兒拿取準備好的入區卡,在吃完早餐后做自主入區計劃,在選擇的過程中是完全自主的,等到入區音樂響起,幼兒就會進入選擇好的工作坊并選擇想去的區間,然后在區間中自主操作、自主體驗、自主探究,教師在工作坊中需要不斷調整場景和材料投放,讓幼兒在類似社會的微型場景中自主學習、主動探究。語言工作坊場活動不僅關注整體——在集體教學中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給予幼兒知識經驗的鋪墊,更關注幼兒在不同區間的游戲的需求和興趣點,給幼兒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在幼兒需要的時候給予及時的引領和指導,提高幼兒語言學習的主動性。
(三)搭建混齡模式,提升異齡幼兒之間學習的互動性
《指南》指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中發展起來的,所以幼兒在交往中運用語言進行交流可以更好的提升幼兒的語言能力。在2016年之前我國的計劃生育國策決定了我們的幼兒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盡管2016年之后我國實行二孩政策,但是很多家庭在就考慮諸多因素后選擇放棄生二孩,還是獨生子女居多導致孩子之間缺乏交往,尤其是不同齡幼兒之間的交往。著名的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也曾提到兒童向兒童學習比向成人學習會更自然而有效,模仿起來更容易,而且不會感到壓抑。想要有效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就需要異齡幼兒間互幫互助、同享樂趣、從而可以避免幼兒間交流和交往對象單一的問題。基于此搭建了“打破班級和年齡界限”的混齡模式,并將此運用到語言工作坊場活動中。結合工作坊課程內容的難易程度以及幼兒學習的年齡特點,通過混齡模式循序漸進從級組之間的相互混班到選擇性跨年級混坊(大班幼兒可以參加全園工作坊活動,中班幼兒可以參加公共坊以及中、小班工作坊活動, 小班幼兒可以參加小班級和公共工作坊活動的),最終探索出適合本園的全園混齡模式。幼兒在工作坊中“以大帶小、以小促大”,異齡幼兒之間進行互動。在混齡活動中異齡兒童之間所形成的認知沖突,示范與模仿能更自然、更有效地促進幼兒的學習,充分發揮“兒童教育兒童”的作用。混齡活動為幼兒的語言發展提供了全新的廣闊的空間,為幼兒創造了許多的交流機會,在與他人相互作用過程中,兒童教育兒童的作用悄然展現,能夠有效地促進幼兒的語言和思維協調統一的發展。
(四)整合多領域課程,促進幼兒語言全面發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語言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思維、社會參與水平、交流技能、知識經驗等方面的而發展是不可分割的。基于此,從整合課程的角度看語言教育,需要考慮語言教育內容如何與其他領域相互支持,語言教育的方法、途徑如何與語言教育內容相適應,這就需要語言教育與各領域之間的相互滲透、相互遷移。基于此,語言工作坊場以“春夏秋冬”為主線,以繪本為依托,共同挖掘出有價值的各領域教育內容,研討出適合級組工作坊實施的共同內容即“共課”,并在共課的基礎上各工作坊生成自己的特色坊課,在坊課進行的同時,幼兒開始自主入坊體驗。例如,冬季主題下中班共讀繪本《手套》,以此繪本為依托我們挖掘其中的級組共課、生成特色班級坊課。級組共課:談話活動《冬日保暖》、共讀繪本《手套》、圈上游戲《手套》,在共課的基礎上生成幻影薈劇特色坊課:滲透到科學領域的語言活動《神奇的手影》;滲透到藝術領域的語言活動《手影道具制作》;滲透到藝術領域的語言活動音樂《卡洪鼓:小動物來了》;語言活動:《夢幻光影》。幼兒在共讀繪本的基礎上,不僅學習了繪本本身的內容。這種以語言領域為切入點將幼兒園各領域進行整合的方法可以有效的促進幼兒各個方面的發展。數學領域較強的邏輯性可以遷移到語言領域,使其語言更具有嚴謹性、邏輯性;藝術領域較強的表現性可以遷移到語言領域,使其語言更具創造性;社會領域較強的交往性可以遷移到語言領域,使語言其更具運用性;健康領域較強的活動性,使語言更具靈活性。多領域課程的整合可以提升幼兒語言的全面發展。
總之,通過搭建語言工作坊,可以激發幼兒的語言學習興趣,提升幼兒語言學習的主動性,并以此為支點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實現幼兒教育原點的回歸。
參考文獻:
[1]林嵐.幼兒園場景化課程:內涵、結構及特征[J].教育導刊,2019(6):15-19.
[2]張瓊.場景化課程:從問題到路徑[J].教育導刊,2019(6):20-23.
[3]陳秀眉,陳婷芳.以場景化課程助推幼兒深度學習——以大班科學領域教育為例[J].教育導刊,2019(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