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炎坤 梁世英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要深入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堅持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不斷完善中小學德育工作長效機制,全面提高中小學德育工作水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協同育人”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要實施途徑之一。多年來,我們堅持以“家校共育”創新,著力建構“一、二、三、四、五”家校共育模式,開創家庭教育工作新的格局,取得了“家校共育奠基、立德樹人固本”的顯著效果,實現了“協同育人”的發展目標。
一、明確一個目標,達成一致方向
學校以“培仁義之根,育善正之人”為育人的根本。根如何培植?除了學校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家長是學校教育的參與者和支持者,是學校發展的重要伙伴、重要資源和寶貴財富。充分發揮學校主導作用,凝聚全體家長的力量,共同育人,贏得家長的合作,是達成我校育人目標的重要途徑。我們通過家校協同活動,培養學生仁愛之心,正義之感,友善品正之人,把愛黨愛國愛人民,社會責任、國家認同,民族自豪感,融入到學校的教育活動中,融入到家庭教育,增強家長對國家政治制度的認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和實踐要求,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日常的行動中。家長思想一致,學生養成良好政治素質、道德品質、法治意識和行為習慣,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質,促進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和全面發展。家校方向一致了,學生一生成長的思想基礎就奠定了。
二、培育二支隊伍,落實人力保障
《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明確要求:對家庭教育指導者、家庭教育工作骨干、中小學教師等加強系統的專業知識培訓,提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隊伍的專業化水平,形成專兼結合、具備指導能力的家庭教育工作隊伍。協同育人的關鍵是在于隊伍的建設,學校必須注重建設兩支穩定的強有力的育人隊伍,為實現協同育人目標,落實人力保障。
首先通過“建機制”“三注重”做強學校教師隊伍。建立起以“黨支部、校長室、德育處、優秀班主任工作室、班主任、品德學科教師”“六點一線”的學校育人管理運行機制,根據學校章程的有關規定,履行責任,上下聯動,互為助力,有效開展工作。落實“三注重”,注重班主任的選聘工作,通過“師徒結對、班主任工作室‘傳、幫、帶”的班主任管理策略,力求配優、配強學校班主任隊伍;注重定期組織班主任經驗交流會,學校“搭臺”,班主任“唱戲”;注重開展班主任專業成長系列培訓,做強高素質的班主任隊伍,保障班級管理穩定、健康地向前發展;就能更好的推動家校共育工作,就能取得更佳的協同育人效果。
其次,通過“建架構”“三落實”做大家長委員會隊伍。建架構是組建家長委員會的第一環節。每學年初,經過“家長自薦、教師推薦”產生每個班3-5名校級家委。再經過“班級家委互相推薦和自薦、學校考察確定候選人、家委會議表決通過”產生校級家委會領導成員,最后產生“主任一名,副主任三名,三名委員”的健全管理架構,協同學校實施管理。
“三落實”是家委會正常運作的保證:一是根據學校實際和發展需要,落實家委會“綜合部、財務部、義工部、社團部、大型活動部、對外服務部”等相應六大部門人員分工安排,全力配合學校開展工作。二是密切關注家長反映意見、建議,落實與學校溝通,及時解決問題;三是遵守學校家長委員會章程,落實家委會工作制度,所有工作開展,都能夠與學校工作保持高度一致。
三、激活三大活動,驅動內部動力
馬車跑得快,馬力要夠足。我校通過激活三大活動,作為打通家校共育的主渠道,不斷開創家校攜手共育新格局,促進實施“協同育人”提效。
1.激活家庭教育培訓活動
人的教育是一項系統的教育工程,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也是孩子成長的基石。多年來,著力開發家庭教育課程,致力構建“四化”家庭教育培訓活動模式,努力拓展家庭教育空間,不斷創造條件與機會,力求讓全體家長積極參與到學校的家庭教育培訓活動中,幫助家長明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促進家長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能夠以身作則和言傳身教,促進家長全面學習家庭教育知識,系統掌握家庭教育科學理念和方法,把家庭教育工作推向新高度,引領家長跟上時代教育步伐,促進廣大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不斷提高,提升家校共育的實效度。
2.激活課堂教學教研活動
課堂教學是實施學校教育的主要陣地,開放學校課堂教學也是促進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徑之一,所以,我們每年定期組織“教學教研開放日”“專項視導開放日”“學科成果展示日”等,讓家長委員會參與其中:一是參與開放日策劃;二是向全校家長做好開放日相關宣傳工作;三是協助組織開放日維護秩序工作;四是落實活動評價反饋;五是組織開展交流。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一位家長的愿望,每一位家長都想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情況。有組織、有計劃地開放學校教學教研活動,讓家長走進課堂,設身處地感受學校的課堂教育教研活動氛圍,零距離感受老師的專業教學風采,走近孩子,感性地聆聽孩子的心聲,感受孩子課堂學習表現。所以,積極組織各種教學開放日,有利于家校之間雙向交流與溝通,促進家校之間、師生之間和諧,增進家校共育互信度。
3.激活學校文化育人活動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強調,要根據學校辦學理念,結合文明校園創建活動,因地制宜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提高校園文明水平,讓校園處處為育人場所。讓家長參與學校文化建設“五共”育人活動,促進家長認同學校文化,更好地推進學校文化育人活動。
一是共構“弘義教育”體系。讓家長參與學校辦學理念建設,共同研究挖掘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尚武精神,全校師生內修文德、外治武功,“培仁義之根,育善正之人”辦學目標清晰、明確,傳統和現實巧妙地融合,“弘義教育”特色品牌自成一體、完美呈現。
二是共建“弘義校園”環境。征詢家長意見,與家委共同策劃,科學地把“弘義教育”核心理念一絲一扣地巧妙融入校園環境中,打造了“弘義廣場”“武德長廊”(下轉第7版)? ? ? ? ? ? ? ? ? ? ? (上接第2版)“精武大道”等八大景觀,建設了融 “校史展覽、特色文化、榮譽殿堂、師生互動展示”于一體的文化大廳——“弘義館”,校園的文化場景,都是運用孩子們易于感知的方式,處處展現著濃濃的傳統文化氛圍。優美的“弘義”特色環境具有一種潛移默化的認同感、親切感和自豪感,傳遞給教師、學生、家長文化外在的美感以及內在的正能量,有效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育人水到渠成。
三是共研“校本特色”課程。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它包括學校老師所教授的各門學科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學校聘請家長周銳東為校本特色教材開發研究顧問,周銳東是國家一級裁判員,廣東省一級裁判員,廣州市非遺傳承人,充分發揮其作用。另外,家長委員會加大宣傳,讓全體家長在思想上對學校文化的高度認同,在行為上做到全力支持與配合,所以,成功開發了“融合課程、核心課程、活動課程”三大類校本課程,共12冊,特色課程校本化,形成“弘義教育”最大亮點,于2016年獲廣州市教育局審批,學校成為了“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特色學校”。《弘義致遠》校本教材于2019年4月,由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學校的社會影響力不斷提升。
四是共筑“專項特色”品牌。《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沙灣鎮實驗小學從90年代末起,始終堅持推進舞獅、舞風、舞龍、武術等體育項目開展,多年來,學生家長周銳東裁判員擔任學校外聘教練,每天放學后,風雨不改,堅守在學校的弘義大舞臺,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揚武學子,同時也得到廣大家長鼎力支持與配合,實現了家校合力,鑄就了“龍獅鳳武校園傳·民間藝術代代承”特色品牌。
五是共推“弘義社團”活動。“弘義教育”理念下的“弘義社團”是普及性活動,涵蓋“人文與科學、實踐與創新、學習與生活”三大類別,共30多個社團,全校師生全員參與。抓好“三有序”:一是有序“搶課”,每學年初,學校和家長委員會經過更新完善社團項目,并通過學生和家長線上“搶課”與學校線下協調確定每個社團名單。二是有序開展,在每周星期五下午運用課后鍛煉一小時開展,這個時候,社團活動是學生最開心的時光。三是有序開放,每學期一次對家長委員會或者家長開放社團,讓家長親身感受學校的社團活動氛圍,深入了解社團活動文化。
學校文化建設“五共”落實,能有效地豐富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個性特長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同時,有效地提高家長對學校文化的認同度和支持度,進一步提升學校辦學透明度和知名度。
四、夯實四化基礎,確保正常運作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工作開展得如何,關系到學生的終身發展。沙灣鎮實驗小學從落實中央全面育人戰略布局的高度,不斷加強家庭教育工作,充分發揮學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夯實“四化”基礎,提升家長素質,提高育人水平,讓家庭教育指導達到“四度”。
1.家庭教育系列化。根據《廣州市中小學家長學校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6-12周歲兒童的年齡特點,把握小學生教育關鍵期,學校整合沙灣鎮的教育資源,從小學生“品德育行為發展、健康發展、審美發展、生活能力發展、入讀中學前的準備”等六個方面,科學地設置家庭教育系列課程,進一步夯實家庭教育基礎,全方位引領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全面關注學生的成長。系列化,讓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更有廣度。
2.家庭教育主題化。根據不同年段家長情況,學校設置不同的主題家庭教育,如,每學年初,針對一年級新生家長,設置“幼小銜接主題分享會”和“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愛上小學生活”等;又如,每年畢業季,提前設置“中小銜接專題指導課”等,這些主題家庭教育指導,能夠急家長所急,體現學校對家長人性關懷,及時為家長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服務。主題化,讓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更有溫度。
3.家庭教育特色化。學校“弘義育德”活動頗有特色,把家庭教育和學校特色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每年都舉行“承開筆古禮,傳弘義之德”的一年級新生“開筆禮”,家校共同推進落實:一是班級家委和學校家委會成員參與服飾挑選;二是每一位家長和學生共讀“弘義育德”開筆禮手冊;三是每年9月28日,一年級學生和父母共同參加“開筆禮”。該校開筆禮古今結合,有六大程序和三大亮點。分別是:“正衣冠·習禮儀,拜師禮·記師恩,點朱砂·啟智慧,誦經典·品書香,寫‘人字·學做人,擊大鼓、志高遠”等程序。亮點一是:家長和學生現場共同學習“抱拳禮”,寓意要文武兼修,傳承學校“弘義”精神;亮點二:師兄師姐舞獅舞龍,寓意新生朝氣蓬勃,弘義有為;亮點三:龍獅引路,孩子和爸爸媽媽一起到學校弘義館“龍的圖騰”藏寶箱放愿望卡,并接受校長的“聰明福袋”,寓意學子聰明伶俐,健康成長。
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古人的人生共有四大禮儀,“開筆禮”是學生的人生第一禮,讓家長和學生一起參與,感受中國禮儀之邦,尊師重教,明德尚禮文化,陪著學生在嚴肅莊重的儀式中體會勤學苦讀、尊師孝親、崇德立志、仁愛處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特色化,讓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更有深度。
4.家庭教育常態化。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在建立了“系列化、主題化、特色化”的基礎上,做到“宣傳與管理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教學月活動相結合”等四個相結合,充分考慮家長的文化差異,運用目標、激勵、評價等管理手段,采取體驗、分享、互動的教學形式,通過集中或者分散的方法,幫助家長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增強家庭教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常態化,讓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更有效度。
五、達成五性效果,彰顯育人特色
1.班級建設和諧性。圍繞“仁、義、禮、智、信、勇”弘義班級文化建設,潤物無聲。家長參與到班級的文化建設上來:每年的“弘義校園·武林大會”和“運動會以及開幕式”,響亮的口號、特色班服、特色道具、精彩展示等,展現勇于拼搏,班級團結精神風貌;“厲害了,我的班!”和每年六一期間的“弘義有為展特色·文化自信放異彩”文藝晚會,全體學生才藝綻放,特色盡顯;“中秋節”“元宵節”的親子活動,溫馨和諧,樂也融融……學校的文化建設,在共育過程中得到開花,多個班級被評為“番禺區班級文化建設示范班”“番禺區先進班集體”。
2.社團建設多樣性。多元化的社團活動,促進學生和睦團結、快樂學習,社團成員互相欣賞、互相學習、彼此包容,在活動中尋找到自我價值,并充分展現積極向上的精神。2015年獲廣州市“粵美校園·品牌活動”一等獎;近幾年,5個社團被評為番禺區“品牌社團”“優秀社團”;20個社團獲沙灣鎮“優秀社團一、二等獎”;2018年受邀參加“粵·港·澳大灣區嶺南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成果展示”。學校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研究骨干校”“國家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廣東省優秀傳統項目學校”“廣州市民間藝術傳承教育基地”“番禺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
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經過多年的研究與探索,學校“揚弘義之風,做有為學子”的特色社團文化,已經成為學校一塊亮麗的品牌,展現家校共育最明顯的實效。
3.家委助校協調性。實驗小學家長委員會,做到“四個堅持”,使家校共育更有協調性。堅持一個目標,共同育人;堅持以身作則,當好家長和家委兩個角色;堅持秉承“服務好學校、服務好學生、服務好家長”等三個服務;堅持發揮四個作用:(1)努力當好學校的參謀,積極為學校發展,為學生健康成長獻言獻策;(2)用心架好學校、家長、教師之間的橋梁,及時為三方排憂解難;(3)積極組建家長義工隊伍,協助學校開展各種活動;(4)主動承擔責任,協調社會資源,助力學校發展。
4.家長義工主動性。實驗小學家長義工團,有組織、有紀律、有制度,目標明確,創新運作,全面覆蓋,充分展現一種精神——無私奉獻,擔當有為的志愿精神;表現出“六主動”態勢:主動策劃并承擔校門前一條街的“護安護暢” 工作,保障學生上學、放學安全以及道路暢通;主動承擔校內、校外各種比賽或者展示活動的后勤保障工作;主動聯系地方義工團體以及社會資源,為學校發展助力;主動組織校內外的親子活動,還帶動學生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主動擔任學校特色社團的指導老師;主動分享家庭教育經驗,傳遞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在一種精神和“六主動”的引領下,學校“弘義家長·擔當有為”的家長義工工作有聲有色,已經成為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充分展現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無私奉獻的志愿精神。
5.共育經驗示范性。沙灣鎮實驗小學堅持把立德樹人工作落到實處,開展家校共育研究,不斷創新,育人成效顯著,并發揮著示范引領作用,在“粵贛教育幫扶”活動和廣州市“百校扶百校”工作以及番禺區文化德育結對幫扶中實現復制傳遞并開花,得到各級有關部門以及社會的高度認同,獲廣州市第四屆中小學德育創新獎二等獎;被評為“番禺區文化德育實驗學校”;近幾年,共接待來自香港、澳門、廣西、江西、深圳、廣州、珠海等30對個考察團交流學習。接受中央電視臺、《中國德育》雜志社、廣東電視臺、廣州電視臺等多家媒體采訪并報道。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學校將繼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打造“協同育人”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