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玲玲
【摘要】在戶外自主游戲的開展中,沙和水的結合,可以讓幼兒們的游戲發(fā)光出彩。對于同一游戲內容,教師視角和兒童視角下的沙水游戲有哪些不同呢?本文將教師視覺與兒童視覺進行“視界融合”,讓戶外自主游戲真正實現兒童的深度學習與教師的有效支持同步發(fā)展。
【關鍵詞】教師視角;兒童視角;沙水游戲
教師視角和兒童視角從廣義上來說就是教師眼中的幼兒世界和幼兒眼中的世界。這兩個觀點需要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才會產生實際的教育意義,片面的使用某一觀點去解讀同一現象,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游戲是幼兒聯結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橋梁。幼兒通過游戲表現他們的內心世界,又通過游戲獲得對外部世界的感知。而游戲活動根據游戲材料的不同也分為很多種,在幼兒園里,沙水游戲是幼兒們喜愛的游戲之一。基于教師視角與兒童視角的沙水游戲以及融合教師視角和兒童視角的沙水游戲的實踐給予我們多方位的啟示,下面筆者以本園中班某一班級的沙水游戲為例進行論述。
一、沙水游戲中遇到的問題
在日常戶外自主游戲的開展過程中,大致遇到兩種現象:1.教師為主導的游戲,幼兒的自主性未能完全體現;2.幼兒完全自由狀態(tài)的游戲,教師的觀察與支持未能發(fā)揮實質性的作用。
筆者通過與部分教師和幼兒的談話中了解到以下困擾:
(一)教師的困惑
1.自己投放的材料,幼兒們不感興趣;
2.觀察到幼兒的各種行為,但不知道運用怎樣的策略去支持幼兒,覺得自己的介入左右了幼兒的想法;
3. 幼兒在游戲狀態(tài)的自主性未能真實體現。
(二)幼兒的“想法”
1.我不會,我想了很多辦法也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我問老師,老師說我可以動動腦筋自己解決;
2.我想天天都玩我喜歡的游戲……
在跟教師和幼兒的聊天中,我們發(fā)現,其實教師和幼兒在戶外自主游戲中都遇到了瓶頸。教師基于自己視角去看幼兒的游戲,而幼兒只有兒童的視角去理解世界。
二、基于師幼視角下的游戲,全方位展現幼兒本性
兒童視角和教師視角從來不是對立面,也不可以孤立用某一視角去看待問題。融合視界的教育對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具有兒童視角,因為兒童視角展現的是孩子眼中的世界,但是作為教師,我們的工作是促進幼兒的發(fā)展。每一個幼兒的發(fā)展都有其獨特發(fā)展的路徑,而非教師可以強加給幼兒的。幼兒的需求怎樣才能得到滿足?這就對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運用幼兒視角可以幫助教師觀察到幼兒的真實想法,并將其與教師視角下的解讀進行融合,生成更有效的教育策略。融合視界下的教育才能全面、完整、深入、具體地表現真實的兒童,兒童的發(fā)展才能呈現幼兒獨特的自己。
三、基于師幼視角開展戶外自主游戲的策略
(一)基于師幼視角傾聽,讓幼兒成為游戲的主人
“視角”中的“視”本義就是“看、觀察”,“角”可以理解為角度。兒童的視角就是用兒童的眼光、態(tài)度和思維方式選擇材料和游戲并與兒童感知發(fā)生聯系。
傳統的幼兒園游戲,教師常常在實踐過程中以“我想”為前提進行游戲材料的投放,教師對于游戲的內容、游戲的規(guī)則、游戲的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做了最大限度的規(guī)定,幼兒被當作產品進行目標框架下無自我的進行發(fā)展,失去了自我發(fā)展的能力。而基于兒童視角的游戲,就要求教師先去觀察和了解幼兒的需求,尊重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從幼兒的需要及興趣出發(fā),讓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獨特的感知世界的需求進行游戲,教師通過觀察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對幼兒行為進行分析,了解幼兒行為背后的需求,從而達到支持、理解幼兒的最終目的。例如,在沙水游戲中,幾個幼兒在烈日下連續(xù)十幾分鐘始終保持用鏟子在沙池里進行挖掘的動作。教師在傾聽了幼兒的聲音時了解到,他們想在沙池里進行“陷阱”游戲,而幼兒間的不交流是為了保守秘密,生活中“陷阱”的存在就是隱蔽的,只有設計者才知道的。當教師在觀察、了解了幼兒的想法后,支持了幼兒看似無意義的“機械挖掘”。
(二)基于師幼視角的解讀,讓幼兒在可持續(xù)中發(fā)展
傳統游戲的存在是一個時代的印記,明確的游戲目標、限定的材料、不變的規(guī)則、教師縝密“策劃”,這也是一種教育的形式。只不過這種教育是基于教師視角下幼兒應該去完成的“工作”,也不可以完全否定這種游戲是毫無價值的。幼兒最終在社會中展現的是成為他自己,成為自己獨一無二的、自主、自信的個體,而不是生產流水線上的產品。李鎮(zhèn)西老師呼吁:“教育要有‘兒童視角。”他指出,“用兒童的眼睛去觀察,用兒童的耳朵去傾聽,用兒童的大腦去思考,用兒童的興趣去探尋,用兒童的情感去熱愛……”當教師基于兒童視角了解了幼兒的興趣和愛好,能夠做到想他們所想,在恰當的時候給予幼兒處于“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必要支持,這應該就是我們所說的基于兒童視角教師的解讀。基于兒童視角的教師的解讀,在觀察和傾聽階段,教師應該摒棄先入為主的觀念,準確解讀幼兒的行為表現是教師進步成長最直接,促進幼兒可持續(xù)發(fā)展最優(yōu)化的路徑。一千個人讀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教師解讀同一幼兒都會有不同的方法。教師的解讀帶有教師視角的主觀判斷,那這種判斷是否切合幼兒當下“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探索需求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帶著自己的解讀向幼兒求證。幼兒的想法與你的判斷一致,說明教師解讀的方向正確,反之,教師還需繼續(xù)努力,提升自己解讀幼兒的能力。
在幼兒們的沙水游戲主題“好玩的陷阱”中,幼兒們結合生活經驗和想象,想搭建“陷阱帳篷”,可是在生活中與爸爸媽媽外出野餐時使用的帳篷多為全自動撐開式帳篷,幼兒們有玩帳篷的經驗,但是對于搭帳篷的經驗是不豐富的。前期游戲的開展,教師對幼兒的經驗累積十分地了解,也能準確把握幼兒目前遇到的困境,教師及時介入幼兒的游戲,鼓勵幼兒去觀察幼兒園里現有的閱讀小屋的帳篷。教師僅僅一個看似有卻無的提議,其實是教師專業(yè)水平的體現,基于兒童視角和教師視角的解讀,讓教師準確知道幼兒的需求,幼兒在觀察后了解到帳篷需要三根竹棍交叉,頂端固定,形成三角形底面。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是一個相對比較抽象的概念,但是幼兒們在游戲中,用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在沙水游戲中感知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這應該就是幼兒眼中的游戲和教師眼中的學習完美的結合吧。古人說:“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基于兒童視角的觀察、傾聽與教師視角解讀、支持應該就是現代游戲中的“知行合一”吧。幼兒游戲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離不開基于兒童視角的觀察、傾聽與教師視角的解讀、支持。
(三)基于師幼視角的材料投放,讓幼兒在游戲中實現深度學習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就是幼兒(下轉第5版)? ? ? ? (上接第4版)通過自己特有的方式與周圍環(huán)境互動的過程,是幼兒主動探索周圍的社會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和物質環(huán)境的過程。” 幼兒的世界里沒有“學習”這兩個字,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都是游戲。而與游戲直接相關的游戲材料,在某種程度上左右了幼兒的游戲質量與直接感知。基于兒童視角,觀察、傾聽幼兒的想法,提供適宜的游戲材料,在保障安全游戲的前提下,幫助幼兒在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游戲中深度學習。
在幼兒自發(fā)的發(fā)起主題沙水游戲“好玩的陷阱”中,幼兒們對于生活中不曾遇到的“陷阱”如此“熟悉”來源于父母圈子里盛行的手機游戲,幼兒在耳濡目染中對“陷阱”有了自己的認知。沙和水的無結構材料的特點便為幼兒們的想法提供了天然的自然環(huán)境,沙可以挖坑,挖了坑可以進行上層掩蓋,進行遮蔽,不容易讓同伴發(fā)現地下的秘密。當幼兒不滿足于單一的陷阱游戲時,他們融合了自己玩棋類游戲的經驗,利用沙的可塑性,進行升級版“闖關陷阱”游戲,用竹子搭帳篷陷阱,用蘆葦進行陷阱隱蔽,用PVC水管和大竹篩設計必須跳到指定位置才可以平衡的“階梯式三級跳跳床”……
(四)基于師幼視角的分享交流,讓幼兒經驗得到多方位螺旋式提升
游戲的教育價值體現在幼兒的能力發(fā)展的過程中。幼兒自主發(fā)起的游戲轉化成為學習的一部分,讓游戲和學習建立彌補可分的聯系。教師視角下的游戲和兒童視角下的游戲呈現因解讀群體的不同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如何把握每一個幼兒內心世界的動向呢?幼兒在游戲前計劃的分享、游戲過程中經驗的表達分享、游戲后表征的主動分享等都成為了孩子經驗得到螺旋式提升的重要途徑。教師視角下的觀察與解讀只理解了幼兒當下游戲的原因,但不理解游戲背后的隱喻。基于師幼視角的分享交流,不僅補充了教師視角下觀察的漏洞,還幫助教師不斷提升解讀幼兒的能力。
在自主主題沙水游戲“好玩的陷阱”的游戲中,教師鼓勵幼兒用多種方式去表達,在游戲開展前,鼓勵幼兒用語言、繪畫等多種方式做計劃,鼓勵幼兒將自己的計劃與同伴分享,鼓勵其他幼兒去關注表達者的想法。比如,幼兒在計劃去完善陷阱小屋時,能夠向同伴較完整地介紹自己的陷阱小屋的外形特點、小屋陷阱設置等,在其他幼兒傾聽完后,就驚喜地聽到其他幼兒依據他的描述有思考的反饋:“我覺得你的陷阱小屋做成正方形的更好,這樣可以設計陷阱的空間會更大一些,如果房子沒有屋頂,玩游戲的人就可以從天空中飛進你的陷阱小屋。”看似天馬行空的分享交流打開了通往“有質量”游戲開展的大門。在成人的視角中,這是不可能的,而在兒童的視角中,這是無比有趣的挑戰(zhàn)。四根細竹竿橫豎搭建由扭扭棒連接的陷阱小屋的建造過程讓幼兒體驗了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師與幼兒是教育環(huán)境下的共同體,教師作為教育行為的主體,為促進幼兒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戶外自主游戲中,幼兒的真實訴求得到老師的真誠回應,老師有強烈地解讀幼兒的意愿,這就形成了兩者間平等、和諧、共生的關系。融合視界不是一種全新的概念,是站在辯證的平臺上去看待不同維度上的幼兒的世界。基于師幼視角的戶外自主游戲讓老師更加了解幼兒,讓幼兒的世界更豐富地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OL].https://wenku.baidu.com/view/e594d0f1ba0d4a7302763a84.html.
[2]楊翠.幼兒眼中的“好老師”——幼兒視角的教師素質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
[3]李玉馨.維果茨基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對我國學前教育的啟示[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3:41.
[4]陳曉紅.幼兒園戶外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中幼兒視角的運用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