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佩珠
【摘要】攻擊性行為對幼兒社會性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它影響著幼兒的個性、品德和良好行為的形成和發展。幼兒的可塑性很強,年齡越小越明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同樣重要,家長和教師要加強這一方面的認識,齊努力,采取有效的方法幫助幼兒矯正這不良的行為。
【關鍵詞】幼兒;攻擊性行為;家園;嬌正
因受社會發展各種因素的影響,現今出現了不少特殊的兒童,其中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也有相當一部分。什么是攻擊性行為?幼兒攻擊性行為是指幼兒會較頻繁、較嚴重地侵害他人身體或用言語攻擊侮辱他人的表現。身體方面的攻擊主要是指打人、踢人、咬人、抓人、推撞別人等,言語方面的攻擊主要是指大聲叫嚷、叫喊名字、貶低人等,還有就是侵犯別人的權利,對幼兒園正常教學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會造成一定的安全隱患。攻擊性行為對幼兒自身的社會性發展具有較大的影響,影響著幼兒的個性、品德、良好行為的形成和發展。
幼兒的可塑性很強,年齡越小越明顯,家庭教育尤為重要,家長和教師要加強這一方面的認識,緊密合作,采取有效的方法幫助幼兒糾正錯誤的行為,減少不必要安全事故的發生。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做了以下分析。
一、攻擊行為產生的原因
(一)生理因素
據荷蘭和美國科學研究發現,幼兒的攻擊性行為跟人類遺傳有關系,遺傳中因某種微小的基因缺陷而引起,再在后天的環境中得到表現或強化。另有研究表明,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與正常兒童比較,大腦兩半球均衡發展與協同功能較低,左半球抗干擾能力較差,右半球完形認知能力較弱,可導致攻擊行為產生。
幼兒正處在生長發育迅速的階段,個體發展還不完善,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處在極易興奮的狀態,肢體運動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發育不完善,導致其控制能力較差,加上幼兒性情活潑,好奇心強,往往在新的刺激下會產生不合常規的現象。
(二)社會因素
1.不當的教養方式
過分溺愛:現今經濟水平提高了,年輕的父母因工作原因,大多數都把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當有空帶回孩子時就覺得平常不能照顧孩子,欠了孩子很多,孩子要怎樣就怎樣。再者,一些長輩對孩子的溺愛,教育方式的欠缺,有什么事發生時,長輩只會說別的事物不對,不會說孩子自己哪里沒做好,才導致事情發生,如,走路碰到東西,教孩子打回物品。慢慢地,孩子就形成攻擊的習慣。
模仿:家長的性格和電子產品。有些家長性格不太好,脾氣暴躁,遇事不聽解釋、不善于溝通,特別是沒有耐心與孩子溝通。當孩子的做法令其不滿意時,就對孩子進行訓斥、打罵,為孩子樹立了攻擊性行為的模型,慢慢形成了攻擊意識。其次,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聽話不搗亂,常給孩子玩手機或看動畫片,不加引導,而動畫片和游戲中關于暴力場面,孩子也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全盤照收,自然就學會了不少攻擊的行為,還在現實生活中用上。
家庭成員的教導有誤:有些家庭成員之間的教育態度、教養方式不一致等都會使孩子形成攻擊性行為。有些父母的教育方式比較極端,用懲罰和高壓統治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孩子容易受到感染,在與同伴、老師等相處時,會出現遇到不如意事件時就拳打腳踢或大喊大嚷。
2.周圍環境的影響
家庭成員和幼兒園老師常會用“你看誰家的小朋友做得很好”“看誰做得最好”之類的方式來激勵幼兒,這種充滿挑戰性、緊張的氛圍和可能失敗的壓力影響了幼兒。
二、攻擊行為的矯正
據有關研究,幼兒園階段,攻擊性行為中多為爭玩具、物品,爭吵結果以直接爭奪或破壞玩具、物品的多。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中,女孩子比男孩子少,他們多會用身體,以推、打、咬、撞為主要攻擊方式,還會出現財物攻擊和言語攻擊。4歲的幼兒多以身體攻擊和財物攻擊,5歲以后開始會用言語攻擊了,正常情況,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攻擊行為會逐漸減少。
根據以上的情況,要預防和糾正幼兒的攻擊行為,我們應該從幼兒的家庭和幼兒園這兩個主要的學習、生活環境入手,一齊努力,矯正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一)家庭
1.建立和諧的家庭關系
家是幼兒接觸這個大世界的第一生活環境,家庭成員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幼兒的學習方式是以模仿為主。家庭成員的關系是否和諧、家庭氛圍是否積極向上都會直接影響幼兒。良好的家庭關系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不和諧的家庭關系和帶有暴力行為的家庭中的幼兒,出現攻擊性行為的機率會大。當家庭發生矛盾又無法避免時,大人也不應在幼兒面前發生正面沖突,要盡量避開幼兒,尤其是不能出現家庭暴力,而應該采取恰當的方式解決問題。若家庭成員都是采取非攻擊性的方式解決家庭問題或幼兒之間的問題,當幼兒遇到問題時,也會采取非攻擊性行為來解決問題。
2.正確處理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面對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作為家長應做到及時制止、平和自己的心態、理性處理這三步。當幼兒出現攻擊性行為時,家長都要及時讓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停下來,并要平和自己的心態后,了解、找出引起攻擊性行為的原因,不打不罵。如果幼兒當時的情緒比較激動,可先讓幼兒情緒冷靜、平復下來,不然別人說的任何話語都聽不進,反而會更激怒幼兒的情緒,待幼兒平靜心情后再了解事情的原由。如果真的是幼兒自己不對,要給予幼兒相應的懲罰,以達到“自我控制”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懲罰要以不損傷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為前提,且懲罰應讓幼兒明白受到懲罰的具體原因。懲罰內容可以是取消事前答應幼兒喜歡或想做的一件事情,如,暫停帶他到公園一次或暫停買他喜歡的一輛玩具車等。當幼兒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改正后,家長也要給合理的獎勵或獎品,可以是玩具等實質的物品,也可以是一次簡單的游玩,看一次動畫片之類的。
3.家長與幼兒應是平等、和諧的
家長正確對待幼兒的需求,幼兒雖然還小,但家長要懂得尊重幼兒選擇和意見,要采取說理的方式加以引導,不能一味地有求必應,要求合理的給予滿足。對于不合理的要求,要給幼兒說明原因,并鼓勵幼兒經過努力做好某些事后就可以滿足。當幼兒有不良情緒時,可以給幼兒一個宣泄的環境,允許幼兒宣泄心中消極情緒,還要做個忠實的傾聽者,聽聽幼兒的心聲,給予合理的疏導,從而與幼兒建立平等、和諧的親子關系。
4.讓幼兒與其他孩子多交往
家長應該從小讓幼兒多與其他的小孩進行交往,減少對外界的恐懼,孩子交往中,家長引導孩子注意他人的情感變化,學會關心與理解他人的感情,激發幼兒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快樂和解除別人痛苦的愿望,這樣會有利于幼兒智力和心理健康的發展、交往能力也會有大大的提高。
(二)幼兒園
幼兒園是幼兒一日生活最長時間的地方,也是幼兒學習的地方。師幼之間,同伴之間的互動是非常頻繁的,因此要充分發揮好幼兒園作用,嬌正幼兒攻擊性行為。
1.合理安排一日活動,減少刺激
教師科學設計、合理安排幼兒的一日活動,做到動靜交替、勞逸結合,讓幼兒有事可做,不易產生不良情緒。教師在設置活動室環境時,應盡量讓活動區域大一點和多設活動區域,避免沖突或摩擦;教玩具的數量要一人一份,就算不同樣也可以,減少爭搶的機會。另外,教師還要努力營造一個民主愉悅的心理環境。若教師對待幼兒嚴厲苛刻,幼兒對教師心存畏懼、被動服從,在這種氣氛中,幼兒往往會對教師的不滿情緒通過攻擊同伴發泄出來。
2.樹立合作的好榜樣
在幼兒的心目中,教師有很高的威信,會按教師的要求做事,幼兒年齡越小,這現象越明顯。在一個班級里要做好工作,幾位老師之間是否能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是重要的關鍵,同時也會對幼兒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所以教師之間的合作是很重要的。如,戶外活動時,一教師組織幼兒游戲,另一教師在協助管理紀律;或一教師組織音樂活動,另一教師在彈伴奏、放音樂。相反,若教師之間合作不好,幼兒也會看在眼里,學在心里。同伴之間的好榜樣,對改善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也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不少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若將有攻擊行為的兒童置身于無攻擊行為的環境之中,可以減少其攻擊行為。
3.教會幼兒合作的方法
幼兒能在合作中自發表現合作行為,如何合作?這就需要教師授予幼兒合作的方法和指導。如,情景活動前,組織幼兒一起討論,讓幼兒們自己商量怎樣分工,每人負責其中一部分,材料如何使用。當大家都用同一樣材料或材料不夠用時,要相互謙讓,可輪流用或共同使用;當遇到問題時,要先商量解決的方法,再用實際行動去解決,如果還不行,可以向老師尋求幫助。鼓勵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難時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解決。幼兒在與小伙伴交往中逐漸學會合作后會感受到合作的愉快,繼而會繼續產生合作的愿望,產生積極與人合作的態度。
4.提高幼兒的自控能力
矯正幼兒的攻擊性行為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提高幼兒自身的自控能力。第一,創造適合的活動環境。在班級里,老師的要求要統一,向幼兒提出的行為規則前后一致、合理,要求明確、具體,讓幼兒知道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養成遵守日常生活行為的習慣。第二,設計幼兒感興趣的游戲。幼兒喜愛的是游戲,幼兒在游戲中能體驗到獲得成功的喜悅及培養克服困難的能力。游戲除了能給幼兒帶來快樂的體驗外,還能在游戲中通過扮演角色,學習到規范、行為準則、合作技能,并能自覺建立和維護秩序,愿意遵守規則,提高自控的能力。第三,通過合理的語言引導與溝通。教師在活動前向幼兒提出活動要達到的目標和要求,活動中幼兒遇到困難時,鼓勵幼兒說出來,并給予適當的幫助,活動后讓幼兒分享活動成果,幼兒知道自己能遵守活動規則,就能順利完成活動,就能感到快樂開心。教師還要對自控能力稍差的個別幼兒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鍛煉。
幼兒整體發展受多方面的影響,其中以幼兒園、家庭為主。幼兒園和家庭要密切溝通和配合,結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遵循幼兒整體發展規律,及時抓住教育契機,提高幼兒生活和受教育環境的質量,使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逐漸轉變為積極向上的好孩子,避免事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季瀏.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原因與矯治[J].大眾心理學,1994(2).
[2]李凌艷.確對待幼兒的攻擊性行為[J].幼兒教育,1996(8).
[3]楊麗珠,吳文菊.幼兒社會性發展與教育[M].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皮亞杰.兒童心理學[M].商務印書館.
[5]陳潔.幼兒攻擊行為家庭教育的關系矯正[J].知識經濟,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