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國才
摘 要:在我國高等教育趨于大眾化的今天,如何在人才培養質量上勝出,不僅是高校之間的角逐,更是社會對專業人才提出的更高規格要求。本文以金融專業為例,通過我國東部地區S校和美國Y校在人才培養模式、質量標準等方面的對比研究,從國際視野對本科應用能力提升問題進行相應的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國際認證;應用型人才;教學質量提升
基金項目:本文是山東理工大學“實驗教學卓越計劃”項目:應用金融計量學實驗課程建設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441。
當前中國正經歷著從全球創新跟隨者向全球創新領導者角色轉變的發展契機,人才培養與人才競爭是順利實現這一轉變的關鍵。近年來,肩負著我國專業人才培養任務的高等教育迅速普及,高考實際錄取率高達80%以上,高等教育已經趨于大眾化。同時,大批的畢業生順利地拿到了大學文憑,高校人才培養真正進入“寬進寬出”時代。然而社會和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的社會評價并不理想,特別是在全球競爭日趨激烈的金融科技等重點領域,高校人才培養仍任重道遠。本科教育作為最重要的高等教育組成部分,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本文以金融學本科專業為例,通過比較研究我國東部地區S校和美國Y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質量標準等差異,對國際視野的大學生專業應用能力提升問題進行相應的分析和探討。
一、兩校背景與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情況對比
S校與Y校都是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兩校的招生規模、地理優勢以及學校排名均較為類似。但兩校的金融專業本科學生培養質量有較明顯差異,Y校在人才培養模式、質量標準運用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1)學校及專業基本情況比較。S校是我國東部經濟較發達地區的一所普通應用型本科高校,招生規模位居全省第一,是本科教育“寬進”的典型代表。金融專業是S校的重點建設專業,在該校文科類招生中錄取分數最高,生源素質較好,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就業率,培養質量得到了社會認可。然而,新時代社會和市場的快速發展對金融專業畢業生的應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S校金融專業本科畢業生近年來面臨較大的市場競爭壓力,就業質量出現一定下滑。Y校位于美國俄亥俄州楊斯敦市,在校學生人數1.5萬余人。Y校不僅有美國第一家本土藝術品收藏博物館,有面向公眾開放的一流天文館,更有比肩MIT的工程教育質量,有批量去往美林摩根等華爾街巨頭的金融畢業生。
(2)培養模式比較。兩校對本科金融專業的培養理念、模式有相同之處,也存在明顯差異。S校較早地注重了對學生專業應用能力的培養,建立了全國高校最早的證券模擬交易實驗室,近年來設立了專門的金融實驗室,陸續購買了wind數據庫、智盛投資平臺等數據軟件,不斷優化培養方案與課程設置,實踐教學32學分,占總學分的19.5%,形成了完備的“專業、技能、素質”三位一體課程模式和實踐體系。但是,受國內傳統的廣義而非狹義的金融學科界定的影響[ 在國內,通常所理解的廣義金融,就是指由貨幣、金融機構、資金資本市場以及保險、國際金融等諸多部分所構成的大系統;這個大系統既包括宏觀運行機制,也包括微觀運行機制,而西方狹義的“金融”一詞主要是概括與資本市場有關的運作機制以及股票等有價證券的價格形成。近年來,我國開始流行對 “金融”的狹義界定。],S校的金融專業設置具有明顯的宏觀金融與微觀金融相結合的特點。這種培養模式下,學生視野開闊,綜合能力強,但是應用能力培養著力點不夠明確,微觀應用能力培養有限且僅限于學生個人的模擬交易實踐,與社會需求存在一定脫節。Y校則相反,不僅學科設置上聚焦于資本市場投資等微觀金融,而且專門從Y校2億美元的學生發展資金中撥款50萬美元設立專項投資基金,用于金融專業學生的投資實踐。基礎課程結束后,學生在導師的帶領下,采用圓桌會議模式,通過學生自主推薦介紹目標投資標的、全體會員學生投票的方式在股票交易市場進行實際投資。這種全員參與、集體決策的實戰投資培養模式是富有成效的,不僅讓極好地鍛煉了學生的應用能力,而且能夠讓學生提前適應金融投資人角色。
(3)質量標準比較。培養質量標準可能是兩校金融專業設置最大的差別。國內金融學類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為能夠滿足金融機構、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用人的一般要求,或者具備在國內外教育科研機構繼續攻讀更高等級學位(或從事學術研究)的資格條件。S校的金融學專業培養同樣遵循此指導意見,金融人才培養呈明顯的厚基礎、寬口徑、復合型的多元化特征,而且,讀研深造為重點目標之一,以改變學校排名與地理位置的不利影響。相反,Y校金融專業以國際視野的應用能力培養為導向,培養質量采用CFA(特許金融分析師)國際標準認證,不僅圍繞CFA考試認證進行課程設置,而且為學生參加CFA考試提供注冊費與考試費等資助。全球通用的認證標準保證了Y校的金融學專業培養質量,雖然該校國際名聲不顯,且楊斯敦市經歷了傳統鋼鐵產業沒落、經濟轉型失敗,但這些并沒有造成Y校教育質量滑坡,其一流的金融學專業教育質量仍然得到美國國內社會的高度認可。
二、國際視野的本科人才培養思考
仔細對比兩校的本科教育,我們發現,缺乏國際視野的教育理念、重基礎輕實踐的教育培養模式,是限制S校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水平提升的癥結所在。為此,國際標準認證的應用能力培養導向是提升S校乃至國內同類院校本科教育質量的有益探索。
國際標準認證的應用能力培養導向,應通過國際化行業認證標準工作,如工程專業的ABET標準認證、金融專業的CFA考試認證,同時考慮借助與國外高校合作,提升完善國際標準應用型人才培養導向的教學理念認知,并將“知識與能力來自實踐”真正融入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以金融專業為例,一方面要引導優質學生參與國際標準行業認證,通過國際標準宣傳、培養方案優化、考試認證資助等方式,加大加快金融專業CFA考試認證比例,實現培養質量跨越式提升;另一方面,要強化質量保證優先意識,打通專業壁壘、實現學生專業優化選擇,如適當延長部分學生教育年限、個別學生跨專業動態匹配調整等方式,從制度上保證學生培養質量,實現一流專業建設。
三、本科金融學專業國際標準CFA認證考試推廣建議
CFA(特許金融分析師)認證資格考試是金融行業認可度最高的國際標準,自1962年CFA課程設立以來,對金融投資知識、準則及道德設立了全球性的標準,被廣泛認知與認可,被譽為金融投資人才的“黃金標準”。經過60年的發展,CFA已是全球大金融行業高質量就業的必備條件。國內已有高校做出了CFA認證的教育實踐。
結合S校金融學專業發展情況,參考Y校金融學相關專業設置,我們對國內推廣國際化專業標準認證提出三點建議:
第一,加強與國際優質教育資源合作,特別是加強與Y校等類似的排名不限、教育質量突出的國外大學深度合作,嫁接其規范詳細的課程標準,改變實踐培養評價標準模糊現象,利用國際優勢教育資源實現全球標準的教育質量認證,提升學生就業質量國際化水平,打造我國本科教育與畢業生口碑。
第二,進一步推動教師教學能力國際培訓項目,開拓教師國際視野。通過培訓,加深其對國際化標準的感受與認知,并把教育教學國際化標準帶回學校、帶入課堂。建議延長出國培訓期限,以便于培訓教師在語言恢復期后,更為全方位地感受國際課堂教育理念與實踐。
第三,開設CFA考試面授輔導,提升CFA考試銜接度,提高國內本科高校CFA持證教師比例,采取CFA考試認證資助等方式多渠道鼓勵優秀學生參加CFA認證資格考試。國際化認證導向有助于明確學生學習目標、增強學習主動性。
在金融學專業國際視野建設的基礎上,在具備條件的高校可以將CFA認證推廣到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等相關專業,提升教育質量,拓寬學生就業渠道。甚至是推廣到全校其他專業,以替代金融學雙學位課程設置,這符合CFA持證人專業背景多元化趨勢,也有助于提升高校專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史達.金融和會計專碩國際化特色教學體系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年3月,第11期,P115-116.
[2]劉姝威.美國特許金融分析師認證體系分析[N].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3年,第11期,P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