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

【摘 要】目的:探討MRI彌散加權成像在診斷鑒別前列腺增生與前列腺癌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回顧性選擇本院2018年7月-2020年1月收治的69例前列腺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手術病理檢查作為金標準,將經手術病理確診為前列腺癌患者納入A組(33例),將經手術病理確診為前列腺增生患者納入B組(36例),并選擇同期選擇30例體檢健康者作為對照組,對3組進行MRI彌散加權成像檢查,比較3組檢查結果。結果:A組彌散加權成像信號強度低于對照組、B組,表觀彌散系數低于對照組、B組。A組轉運常數、血管外細胞外間隙體積百分數、速率常數高于B組與對照組(P<0.05)。結論:前列腺癌患者ADC值、動態掃描參數、彌散加權成像信號強度要低于前列腺增生患者,這對提高鑒別診斷準確率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MRI彌散加權成像;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
【中圖分類號】R4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11-33--02
前言
彌散加權成像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是核磁共振功能成像技術之一,其可反復檢測,且成像速度快,通過被檢組織內水分子微觀運動狀況的表達,可捕捉病灶病變生物學及化學改變的信息,有研究[1]表示該檢查手段對提高前列腺癌診斷準確率具有積極作用。鑒于此,本研究探討MRI彌散加權成像在診斷鑒別前列腺增生與前列腺癌中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擇本院2018年7月-2020年1月收治的69例前列腺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不同手術病理結果將其分為A組(33例)、B組(36例),同期選擇健康者30例作為對照組。所有患者對本研究知情。納入標準:臨床資料完善者;A組與B組:疑似前列腺病變者,對照組:前列腺正常者。排除標準:合并其他生殖器官疾病或惡性腫瘤者;意識障礙或智力障礙者。A組年齡56-82歲,平均(70.69±5.84)歲;體質量21-26kg/m2,平均(24.97±0.37)kg/m2。B組年齡57-80歲,平均(70.67±5.97)歲;體質量21-28kg/m2,平均(24.25±0.76)kg/m2。對照組年齡58-81歲,平均(70.89±5.74)歲;體質量20-27kg/m2,平均(24.88±0.71)kg/m2。3組的一般資料兩兩比較,組間無差異(P>0.05)。
1.2 方法
采用磁共振掃描儀(型號Ge Signa Explorer MRI 1.5T)進行MRI彌散加權成像檢查,引導患者取仰臥位,掃描SE序列:軸位T1WI、T2WI,冠狀位T2WI;參數設為T1WITR550ms、TE15ms,T2WITR4430ms、TE78ms;激勵次數為4、厚層為4mm、矩陣為320×256、視野為220mm。自旋回波平面成像掃描:b值在0~1000s/mm2間、ETL為17、TR為4430ms、TE為78ms、矩陣320×232、信號平均次數1、時間約126s;DWI呈現的圖像經Functool處理后生成ADC彩圖。
1.3 觀察指標
分析和比較3組的動態掃描參數(轉運常數、血管外細胞外間隙體積百分數、速率常數)、信號強度值、表觀彌散參數。
1.4 統計學方法
由SPSS22.0統計學軟件整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組間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比較3組彌散加權成像信號強度和表觀彌散系數
A組患者的彌散加權成像信號強度低于對照組、B組,表觀彌散系數低于對照組、B組(P<0.05),見表1。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患者的彌散加權成像信號強度低于對照組、B組,表觀彌散系數低于對照組、B組(P<0.05)。這是因為增生的前列腺無增大現象,且不影響細胞數量和分泌功能,故ADC值無明顯降低;在前列腺癌組織中,體積小導致緊密排列的癌細胞替代腺泡,進而增加細胞核質和減少間質成分,所以病灶彌散加權成像信號強度較強,表觀彌散系數較低[2]。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患者轉運常數、血管外細胞外間隙體積百分數、速率常數高于B組與對照組(P<0.05)。這是因為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是利用水分子在細胞上的彌散限制程度,向臨床提供清晰的病灶區與血流動力學信息,且對細微的腫瘤或病灶及其血流動力學敏感度更高,所以前列腺癌患者的動態掃描參數相比于正常前列腺者或前列腺增生者要高[3]。
綜上所述,通過分析MRI彌散加權成像ADC值、動態掃描參數、彌散加權成像信號強度可有效鑒別前列腺癌與前列腺增生。
參考文獻
宋振強,時宇鵬,陳淑寬,等.MRI彌散加權成像在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診斷鑒別中的應用[J].中國CT和MRI雜志,2020,18(05):31-34.
楊帆,李云.MRI彌散加權成像對中央帶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的鑒別診斷價值[J].黑龍江醫學,2020,44(04):542-544.
田娟,董江華,王慧芳.MRI彌散加權成像在腫瘤影像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探討[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8,25(S1):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