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梅
認識晉寧作家羅家柱老師是在一次《滇池》雜志年會上,他的短篇小說《河祭》榮獲昆明文學年會獎。想看看《河祭》原文,羅老師給我傳來了電子文檔。仔細閱讀,是一篇難得的佳作,獲獎當之無愧。《河祭》有八節,反映的是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國農村的狀況。讀后,親歷過那段歷史的我,仿佛又回到過去的非常歲月,小說抓住讀者有四大特點:
一是再現歷史,區域文化凸顯。
故事講述了岔河村的魯桃花喜歡上村里的帥小伙魯樹生,同時喜歡魯樹生的還有三四個姑娘,正在魯樹生為選擇媳婦搖擺不定時,他媽說出了鄉里人找媳婦的三大標準:眼睛要大,奶要大,屁股要大。即“女人眼睛大有神、漂亮;奶大奶水足,不愁喂養娃娃;屁股大生娃娃輕松,像放個屁一樣的簡單”——這是鄉里人質樸實用的審美觀。魯樹生看上了符合標準的魯桃花,并與略施小計的魯桃花在柳樹灣旁邊的青豆田里野合了。生米做成熟飯,魯桃花俘獲了魯樹生的愛情,在同村姑娘中角逐獲勝。魯桃花很得意,理所當然地成了魯樹生的“正宮娘娘”。短暫的卿卿我我后,應了母親的話,魯桃花幾年就為魯家生了五女三男,存活下來三女兩男。看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嗷嗷待哺的孩子們,魯樹生也曾為找“三大”媳婦后悔過,世上本沒后悔藥,無奈的母親提出分家,分家后的魯桃花夫婦倆,為養活一群孩子,極盡能耐,魯桃花鼓勵丈夫到有“水鬼”的岔河里摸魚。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魯樹生鼓足勇氣,從河里撈出的魚雖然暫時緩解了孩子們的饑餓,可好景不長,遇到洪水季節,不能下河摸魚,就自制“土炸彈”,拋開危險去炸魚。村里人覺得有利可圖,也紛紛效仿,炸崩塌了不少河堤,很快魚少了,只有那老柳樹下有鬼的地方可炸了,因為心里一直害怕水鬼,一走神,“土炸彈”在手里爆炸,奪走了他的左手五指。
從死神中撿回一條性命的魯樹生,看著餓得臉如菜青色的孩子們,沒有左手五指的他,又想出一個辦法,夜里到老尖山偷伐樹木,扛到州城的街上賣,換回一點救命的東西。在度日如年的歲月里,頑強的存活下來,并把5個孩子養大。最小的兒子蕎弟,從小在饑寒交迫的環境中,受到父親為了生計下河拿魚摸蝦,上山偷樹變賣的影響,也學會了拿魚摸蝦的“本領”,還兼有一些“地痞”的習性,成了村里的娃娃頭,當了村委會的護林員。可這時的岔河村,因老尖山的綠色“金礦”被村民砍光,鬼怪一樣恐怖的柳樹灣河水干枯了,魚蝦越來越少,蕎弟一幫小青年要拿魚摸蝦,就用農藥“六六六”粉去鬧,后來有了電魚機,背上電魚機去捕魚,被電死。白發人送黑發人,魯樹生撕心裂肺的哀嚎聲,再一次激發了村民心中的信仰和敬畏,自發聚集在柳樹灣的河堤上化紙錢焚香,磕頭作揖,祭拜那塊青石碑,小說戛然而止。
故事的終止,其實就是結束了饑寒交迫,結束了愚昧無知,結束了那一段不堪回首的歲月,隨之著而來的農村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步入不再愁溫飽的時代。
二是語言簡練、質樸、含蓄、生動。
小說一開頭就直奔主題,魯桃花要去柳樹灣的老柳樹下祭拜那塊泥土埋了半截的“青石碑”,其實那石碑不過就是一塊普普通通的石碑,記錄了先民們修溝打壩,筑路建橋之類的事。而村民們祖祖輩輩卻把它神話了,加之傳說中一對男女在那里做了“野合”之事,褻瀆了神靈,被鬼怪拖下河淹死。魯桃花祭拜石碑是一石三鳥:一是敬畏,二是神佑護她獲得了魯樹生的愛情,三是怕與魯樹生在青豆田里野合的事褻瀆神靈遭報應。其實,這是祖先們獨具匠心,超常的智慧,在那水流湍急的河堤豎起一塊石碑,記載修河筑堤的事,隨后又編出一個傳說,意在告誡子孫們要愛護環境,敬畏自然,記住歷史;不要隨便“野合”——不能做那些違反世俗的事;更不要去柳樹灣涉水——那里最危險,說不準會失去生命。這樣一來,不僅保住村里的安寧,也避免了那些戲水人溺水的事故,這塊石碑,是先人的智慧化身!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村民的心中,青石碑不是簡單什物,已成為主宰他們命運的神靈,一種精神寄托。
小說用語質樸,特別在寫到“性”問題,沒有當下一些流行小說中靠赤裸裸的性愛鏡頭來吸引眼球,用的就是在青豆田里的“野合”、鉆進被窩玩“窩里斗”字樣,簡單帶過,說明作家非常熟悉,懂得那段生活,那段歷史。此寫法,有如李白的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意境,沒有新奇、沒有怪癖,用的是最簡單、最平常的字和語言,寫出了婦孺皆知的名詩,成為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
小說中一些鏡頭,生動形象道出那個年代落后,鄉村沒有什么文化娛樂活動。晚上,人們的文化生活就是“一家老小圍著火塘烤火,聽爺爺奶奶講村里的山川風物傳說,講那些風馬牛不相及的、張飛殺岳飛的故事。”魯樹生和魯桃花就只好早早鉆進被窩玩“窩里斗”。在寫到魯樹生在柳樹灣準備炸魚的一系列內心活動,非常傳神:“他目光走神,第二次又仔細看了一眼那棵老楊柳樹疙瘩……真的像一只魔鬼的手掌上長出來的爪牙,一直伸延到水中,他真的感覺到那手掌上長出來的爪牙已經伸進了自己的胸膛,緊緊抓住了自己的心尖……他看見河中躍起一個紅衣女鬼抓住了他的手掌就往河里拽……”就在這時,手中的炸藥爆炸了,他失去了左手五指。頂梁柱的魯樹生殘廢了,無異于雪上加霜,災難把這一家人推向更痛苦的深淵。
魯樹生沒有被災難擊垮,“傷口初愈那段時間,他的左手沒了手指,干什么都不方便、不習慣,他只得咬緊牙關慢慢習慣沒有手指的生活。這樣的日子過了兩三年,他才慢慢地用左手掌輔助著右手,學著使用各種農具……”。這個過程中,“資本主義尾巴”被割了,生活更加艱難了,魯樹生在尋找新的生活來源點,就是老尖山的綠色“金礦”。靠山吃山嘛,當村民發現魯樹生趕集賣東西后,偷窺的結果,“只見魯樹生坐在桌邊十分愜意地喝著小酒,桌上擺著兩個菜:一碗炒黏粘粘豆腐,一盤用菜籽油煎炸后撒了鹽巴的黑褐色小石頭。只見他用筷子挾了一粒小石頭放在口中咂咂,又挾出來放回盤里,然后喝一口小酒,快活似神仙……”魯樹生愛憐地用筷子挾了一個黑褐色小石頭放在小兒子蕎弟的嘴里,蕎弟含著小石頭咂了又咂,舍不得吐出的情景以及他安慰家人的話:“砍伐證?在斧子口上!那么多人在砍,又不單我一個!”“不會,我一次扛一棵柱子,只管跟在他姑爹后面,邊走沖瞌睡,等到了州城剛剛睡醒。”讓人看了,倍感心酸。這些看似簡單的語言蘊意深刻,透出魯樹生為孩子們能活命,再一次鋌而走險,以身試法。同時也折射出中國農民在那個年代,樂天知命,自強不息的精神面貌。
小說中簡單帶過大隊干部對炸魚毀損河堤、偷樹賣的事是知道,他們不愿看著村民活活餓死,也就睜只眼閉只眼過去了。干部們不去追究,給村民留了一條活路,折射出人性真善的一面。讓人想起魯迅先生說中國百姓的一句話:“百姓就希望有一個一定的主子,拿他們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們去做牛馬,情愿自己尋草吃,只求決定他們怎樣跑。”
三是故事脈絡清晰,明暗線交替,可讀性強。
表面上看,故事以村民敬畏拜祭柳樹灣河堤那棵歪脖子老柳樹下的青石碑為主線,道出了魯樹生一家的苦難日子。深層次上,以小見大,反映了當年極左思想帶給中國廣大農村及農民的苦難。文中暗線道出了繼承與揚棄,還暗示了教育的缺失,村民愚昧無知的種種行為,導致對環境的破壞。如:魯樹生冒失自制“土炸彈”,村民亂砍濫伐,蕎弟邀約小伙伴用“六六六”粉鬧魚,不會科學使用“電魚機”,信奉鬼神盲目拜祭“青石碑”……一切看似很平常的行為,終于使老尖山暴露出枯瘦蒼涼的骨架,湍流急速的柳樹灣露出河底的沙灘。宜人氣候沒有了,美麗的環境消失了,這就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當人們醒悟后,正在植樹造林,綠化老尖山的當口,護林員蕎弟卻死了,村里人不相信是被電死,自認為是柳樹灣的鬼怪發威,把他拽到河里淹死了。其實,蕎弟就是死于愚昧無知,死于教育的缺失,要是他多學點文化,懂得一些使用“電魚機”的方法,就不會不明不白被電死。無知比死亡更可怕,直到結尾,魯樹生和村民們仍未明白問題出在哪,依舊用樸素的宿命論解釋發生的一切。其實,小說中的事,在我兒時的記憶中時有發生:鄰村一年輕小伙,快要結婚了,還用“土炸彈”炸魚,炸飛一手掌,沒了手掌,婚事也黃了。我的家鄉就是風景如畫的鳳龍灣,山清水秀,氣候宜人,也是魚米之鄉。兒時的我們,缺衣少食,父親常到鳳龍灣水庫下面的河里摸魚,每次去都會在那些老柳樹根下的綠陰塘里摸回幾條大鲇魚,因缺油少鹽,感覺魚腥氣太重。每次煮魚,我只吃點魚皮,直到工作多年后,每當想起那時光景,仿佛又聞見那股濃濃的魚腥味。那個年代,沒有計劃生育政策,農村多數人家都是一幫孩子。大人為養家糊口,白天參加大集體的勞動,掙工分,夜幕下也曾三三兩兩,邀約去偷伐山上的樹,沖著瞌睡扛去賣,幾年下來,水庫周圍如織的密林不見了,就連山上那些小灌木都被挖去當柴火燒了。一座座光山露出了荒涼的骨架,可它卻用綠色“金礦”養活方圓幾村的人性命,溫暖了一個個饑寒交迫的家庭。后來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國家開始封山育林,荒山又披上美麗的綠裳。
那時的大集體,村里的女人們一歇稍,就忙著到附近的山上找野菜,挖粘山藥,回來做成粘山藥豆腐,即小說中說的黏粘粘豆腐,給孩子們當飯吃。
因受父輩的影響,村里喜歡拿魚摸下的男孩子不少,從最早到山上挖“小狼毒”、買“魚藤精”鬧魚,到用“土炸彈”炸魚、“電魚機”捕魚,至現在的海竿釣魚,野魚在銳減,捕魚的工具和方法卻與時俱進了。
四是寫作技巧嫻熟,駕馭文字能力強。
小說從開頭至結尾,都透出了作家寫作嫻熟,構思巧妙,善于捕捉生活典型的特點。故事能深刻揭示社會矛盾,反映人性的真善美,特別對作品中人物拿捏得當,不論從人物的心理活動,還是言行舉止,敘述和描寫都恰到好處。如蕎弟當護林員,人們開始轟轟烈烈的植樹造林,綠化老尖山,是一種愛護環境的覺醒。可就在這個當口,蕎弟死了。村民不相信真實死因,又證明村民還有根深蒂固、未被開化的愚昧,不是一蹴而就能改變的。小說中,每個鏡頭的切換,明暗線的交替,把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合情合理,要是不經歷那段歷史的人,斷然寫不出來。一萬字寫出這么耐人尋味的小說,可看出作者觀察、提煉、綜合、駕馭素材的能力強。
《河祭》是一篇值得精讀的佳作,故事還告誡人們:對大自然要有敬畏之心,要愛護我們的家園,愛護我們的生存環境,人與自然才能和諧共處,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