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楠 胡 鵬/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澳大利亞職業教育中的“能力本位”是基于能力學習的一種教育方法,它關注于學生展示期望的學習結果,作為學習過程的中心,學生通過課程以自己的速度、深度等來進步。隨著能力的逐漸證明,學生不斷進步。它與基于技能的學習相似,主要的區別在于基于能力的學習通常關注可見的技能或“能力”,而精熟學習可能是學術性的,偏向于應試。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學生就業率遠高于高校畢業學生,優勢在于對該職業技術能力的熟練掌握,行業更需要擁有實踐能力的應聘者。由于國內在教學中“能力本位”教育理念運用不夠,缺乏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導致學生綜合能力欠缺,行業的受歡迎度低。顏麗芳等人的研究表明,以職業核心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模式可以提高了學生的理論和技能考核成績[1]。并且“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對于完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從根本上提升學生職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2]。《物理治療學》是高職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最為重要的專業核心課程之一,主要闡述聲、光、電、熱等物理因子和運動療法的知識和技能,旨在培養學生操作和運用相關技術方法的臨床實踐能力。
隨著現代康復醫學的發展,物理醫學的知識不斷更新,傳統的應試教學模式并不能將新技術和新理念整合起來及時地傳遞給學生,容易與新新知識脫節,無法達到對康復治療師的能力要求。同時《物理治療學》也是一門綜合的臨床課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涉及《解剖學》《生理學》及《生物力學》等臨床基礎課程的相關知識。如果僅采用應試教育理念的模式,學生無法將涉及課程的知識點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聯系起來,且無法轉化為自己的“能力”,以至學生學習難度較大,積極性不高。再者,學生的基本及學習情況多樣,統一枯燥的評價方法及評價方式并不適用于每一位學生,以“能力本位“理念下的評價標準應符合實際情況,針對不同群體的學生適當調整。
目前的教學方式對臨床綜合治療能力涉及較少,學生只是機械性地掌握各個技能操作。當面對錯綜復雜的臨床表現時,由于缺乏臨床思辨能力,從而無法整合多種治療技術方法。康復治療師是一個相對特殊的職業,服務對象大多為殘疾人或存在功能障礙的患者,所以在執業過程中不僅要求從業人員具有精湛的技術,而且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但目前課程教育模式缺乏了對這些能力的培養。
“能力本位”教學是將康復治療技術物理治療版塊及治療師要求掌握內容的所有技能及理論知識分為數個能力單元,每次課學習一個能力單元。并修訂與之匹配的課程標準及教學設計,建立能力標準。教學活動由經驗豐富的教師及臨床治療師討論研究,旨在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提高其操作能力。此外,增加學生的非校園學習機會,如周末臨床見習、社區實踐鍛煉以及與他人協作學習的機會,將由助于學生在工作流程中學習。
在“能力本位”的理念下,根據醫院調研結果及行業臨床標準,修訂課程教學能力目標:(1)專業能力:能熟練說出康復科常見運動治療及理療的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并能在臨床中應用。規范操作常用運動療法技術及規范使用理療器械,運用在臨床治療患者的過程中。能夠運用所學康復操作知識,為患者進行有效的康復治療。(2)方法能力:具備運用運動療法及理療治療患者的能力。具備嚴謹的邏輯思維、分析能力。具備運用有關理論知識解決臨床康復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具備獨立思考學習,承擔工作任務的能力。(3)社會能力:養成良好的醫患溝通技能和良好的醫德醫風的能力,以及具備團隊合作、突發異常情況的處理的能力。
目前本專業《物理治療學》課程課內總學時為96,理論50學時、實訓46學時。根據教學能力目標,將原有教學設計經行修訂,重點突出“能力本位”理念,重難點主要為運動療法部分,提高實訓課時數量。運動療法是整個《物理治療學》課程的重點內容,包括最基礎的康復治療技術。修訂后的理論學時數為44,實訓學時數為56,具體安排如表1。

表1
除此之外,在以“能力為本”理念下的課程改革不僅只是在課堂教學進行改革,還應在教學內容方面,積極進行教材改革[3];在實訓室硬件方面,進行與臨床接軌的建設改革。
澳大利亞的職業教育系統是基于能力的。它以掌握能力為重點,旨在提供工作場所特定的技能和基于知識的能力,在廣泛的職業。這確保了學生獲得最好的畢業成果,因為用人單位看重他們的技能,而且這些技能與就業直接相關。在以“能力本位”的理念下,將職業要求掌握的技能有效地融入到整個教學環節,反復強化,確定標準,定時評估,允許學生在一定時間內按自己的節奏學習掌握與職業匹配的技能,為學生創造一種真正高度參與性的、具有個人特色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教師應在教學課堂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及創造力,切實踐行“能力本位“教育理念[4]。同時任課教師也需加強自身臨床能力,及時進入臨床開展頂崗鍛煉,與行業對接,提高“雙師“素質。以職業核心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帶著學習目標,在課前嘗試完成任務,學生需要運用所學知識對任務進行綜合分析,做出臨床判斷,并采取正確的措施[5]。
澳大利亞職業教育中“能力本位”的一個關鍵特征是注重掌握。在其他的學習模式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們學習到的《物理治療學》課程內容,無論是技能還是理論,總用期末的成績來衡量。而在”能力本位”的學習理念下,應以能力標準為參考,學生可階段性地證明已掌握所界定的能力。根據學生的個人能力進行評估,只有在他們掌握了當前正在學習的技能之后,才能開始下一階段的能力學習。因此,基于能力的學習應與掌握學習密切相連,需不斷通過階段評估來調整計劃,檢測學生的真實水平,衡量其掌握能力。評估方式不能以單一的期末考試為準,應發展多種形式、方法的考核評價方式,如學習小組互評成績、實踐評估及階段性實訓評價等,合理高效評價學生能力。
運用澳大利亞“能力本位”理念《物理治療學》課程改革的研究應建立符合學情的課程標準及教學設計的基礎上,并不斷提高任課教師的“雙師”素質能力,加強建設相應的硬件環境設施,改進與實際情況匹配的評價標準及方法,深化課程教學改革。提高《物理治療學》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增強學生的康復治療技能、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