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柏/西安交通工程學院
校園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間是互相促進和依存的關系。良好的校園文化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的熱情,還可以讓思政課堂增添趣味性,健全大學生的人格,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正是由于校園文化能夠給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帶來較大的影響,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要重視對校園文化所具有的積極作用進行充分利用,將校園文化作為切入點,助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從而促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的提高。
校園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利用校園文化從思想方面對大學生進行引導,有助于其更為積極的接受正能量,增強其對負能量進行應對的抵抗力。首先,校園活動通常存在較為鮮明的文化主題,例如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傳統文化、愛國主義等等而開展的活動,可以在大學生成長和發展當中發揮引導功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以積極的心態對待人生中的各種困境,養成良好的道德品性。其次,學習是大學生的本職,傳道授業則是教師的本職,良好的校園文化不但能夠為廣大師生更好的投入工作學習創設良好的氛圍,還能夠使其在潛移默化中提升道德品質與文化修養。再次,校園文化把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緊密結合,可以讓身處此文化氛圍中的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指引,增強其綜合能力和全面素養,進而為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最后,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越發深入,各種社會思潮不斷沖擊著大學生價值觀,這對于正處在發展關鍵階段的大學生而言,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響。而高校,作為思想與學術聚集的陣地,其校園文化中充滿了很多正義、高尚和積極的文化精華,這些優秀的校園文化能夠對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進行引導,促進其健康成長。
校園文中包括著校風、校紀以及校訓等制度文化,這些制度文化能夠約束大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行為,發揮規范管理的功能,這不但有助于高校校園形成良好的風氣,使大學生在良好風氣的影響下增強道德素質,讓自身的言行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相符。同時,對大學生而言,校園文化不僅僅是一種引導,更是一種約束,能夠規范與約束學生的言行,確保校園管理秩序穩定。而在此文化氛圍中,大學生能夠更為主動的遵守相關職業規范、遵守法律,進而為其將來走向社會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礎。
作為對人才進行培養的搖籃,高校再向大學生進行文化知識傳授的同時,還要重視結合時代變化和市場需求,對教育理念進行改革創新,更為關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要對校園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間的關系正確的認知,結合人才培養方案和思政教育工作開展的目標,將校園文化有機的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當中,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進而為社會培養具有良好道德品質的人才。
法律法規以及規章制度等是從外部來約束與規范人們的行為,但道德則從思想以及內在對人們加以影響。作為校園文化的核心內涵,精神文化具有很強的號召與感染力,能夠給大學生帶來很大的影響。所以通過校園文化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就應該重視校園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建設。而校訓則是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中的靈魂所在,同時還是學校教育理念的精髓和象征,所以基于校訓的精神文化建設,更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有助于學生從內心接納,并有助于在此過程中促進校風與學風的建設。
以校園文化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不但要重視以校訓為核心的精神文化,還應該重視校風、校園環境以及校園中各種社團文化的建設。首先,是否具有良好的校風,對于高校的整體形象具有直接的影響,這也是高校精神文化最為直接的體現,是大學生品德素養的呈現,同時良好的校風還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離不開良好校風的建設。其次,校園環境和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具有緊密的聯系,和諧的校園環境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促進其健康人格的塑造,良好道德品質的提高,所以作為高校而言,應該重視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任務來優化校園環境。最后,社團是大學生校園生活中的重要組成,社團對于大學生的思想和精神影響不言而喻,所以重視社團文化的建設,通過社團文化推動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高校校園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中必不可少的構成。
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只有落到實踐中才能真正的提升其育人的效果。所以,要通過校園文化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緊密結合時代發展,時代需求相適應,對新形勢下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時刻加以關注,重視實踐育人。基于此,作為高校而言應該按照實際需求,開展具有豐富內涵,彰顯時代氣息,且多樣化的文化活動,在其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使參與其中的學生可以通過文化活動而受到教育和熏陶,促進其思想的提高。同時,高校還應該重視校企聯合教學模式以及科教融合的建設,鼓勵大學生積極的參與到社會實踐當中,引導大學生自主融入社會,在實踐中陶冶其情操、提升其職業道德,進而促進思政教育實效性的提高。
互聯網時代,網絡已經給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網絡所具有的雙重性,要求我們在利用校園文化推動思想政治教育開展中必須重視網絡文化建設,積極的占據校園網絡輿論主陣地,對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強化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第一,應該堅定不移的以習總書記網絡強國的理念作為網絡建設的中心,強化校園各類網絡平臺的建設,尤其要重視大學生較為關注的微信、微博以及主流網站中的思想動態,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進行大力的宣傳;第二,應該強化對網絡輿論的監督,對于網絡中和主流意識形態相違背的言論要給予堅決的抵制,使網絡成為思想教育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和弘揚的陣地。第三,要對新媒體進行充分的運用,作為思政教師而言應該利用微信、微博以及平臺強化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與聯系,在思政教育開展的過程中融入新媒體,從而讓思政課堂變得活躍起來,真正的提高思政教育的感染力,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的發展積淀了不計其數的優秀美德與文化,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在當前時代依然具有巨大的價值,具有獨特的育人功能,更是給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創設了獨具特色和濃厚的環境與氛圍。因此要通過校園文化建設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就要把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對優秀傳統文化中所孕育的育人資源進行充分挖掘,讓學生通過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滲透,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和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