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婳嫕,董春雷,王 杰
(西南林業大學,云南昆明 6502240)
空間轉向的概念是由卡斯泰爾(Castells)首次提出,其主要是指人們生產和生活中的空間是具有社會屬性的。是在參與到此種物質維度并且發生關系,最終將這種重要的社會物質維度賦予其功能以及形式的意義[1]。后期的馬克戈特迪娜(M.Gottdiener)改變了之前卡斯泰爾的觀點并且從社會學空間視角重新出發,認為社會與空間是可以相互融合交織的[2]。他認為人實在社會結構限制的條件下來進行指定的行為運動。然而,人也可以在原有空間限制的情況下通過重新創造或原有條件下重新改變空間的手段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3]。大理白族民居建筑中的照壁就能起到這樣的空間轉向作用,一方面它能分隔和拓展白族建筑的空間和功能,另一方面也能含蓄表達主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對民族文化的重視和民眾對傳統民族文化的向往,白族民族建筑中照壁的建筑價值和文化價值日益受到人們的推崇。本文在分析和總結大理白族民居中照壁的建筑功能、形制特色和色彩紋飾特點的基礎上,著重研究其空間轉向功能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運用,以期為大理白族傳統民族建筑及其文化的傳承提供思路。
大理白族民居中的照壁通常設置于整棟建筑的大門內或大門外,在建筑功能上主要有四個方面的作用。
一是防火作用。大理白族民居房屋多為木質結構,且建筑之間的距離較近,火災隱患較大。因此出于建筑防火安全的考慮,照壁在材料的選用上多以不燃的土坯、卵石和大理石為主,通過在建筑空間布局上放置于大門附近來阻斷臨近房屋大火的入侵。
二是光線調節作用。照壁之所以被稱之為照壁。其主要原因是白族先民崇拜自然陽光,所以白族的建筑坐西向東面向陽光[4],但這樣的建筑朝向所帶來的問題就是上午陽光照射過于充足且刺眼,到了傍晚又缺少光線。而照壁的作用就在于上午有陽光直射時可以遮擋住一部分陽光,傍晚白色的照壁能起到很好的光源反射作用。此外,經過照壁折射處理后的太陽光線也會變得較為溫和,投射到院落時也起到一個彌補室內光線和烘托室內氛圍的作用。這種利用自然光線調節室內氛圍的手法,正好應承了白族人民浪漫、怡然的生活態度。
三是區域規劃作用。照壁在白族建筑整體布局中可以根據居住者需求進行空間的橫豎向分割布局,以求增加空間層次感[5],這一點在組合式白族院落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正是照壁的存在使得白族民居的整個院落隨著空間變化與功能分區的不同,形成了獨居特色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建筑平面布局形式,極大豐富了白族民居整體空間的趣味性與連貫感。
四是隱私保護作用。“一通到底”是中國古代空間建筑的最忌諱的方式之一[6],而中國文化講究含蓄內斂,其“藏”的精神在白族傳統的建筑中也多有體現[7]。白族傳統民居建筑中窗戶均開向院內,很少向院外顯露,而照壁的存在更是完善和強化了這種“藏”的精神。這種建造方式很好地隔絕了外界聲音的干擾與雜音,這一現象也從側面反映出白族人對個人空間隱私的需求,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的話是人對于個人領域感與相應空間私密性的隔絕性要求。
在大門入口設置照壁的作用不僅在于隔絕外界環境所帶來的視覺窺探,在風水學上來講更是一種“山環水抱必有氣”的聚氣觀點,傳統白族人民認為在大門口設置照壁有阻擋屋外氣流的煞氣,協調室內外氣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居住者的運勢與身心健康。總體來說照壁具有隱蔽空間保護隱私和阻擋煞氣帶來好運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白族人民對于私人空間的歸屬感與依賴性,并滿足其信仰的心理需求。
白族照壁的瓦面多采用廡殿頂形式,屋脊或砌成鏤空狀或裝飾脊獸、翼角起翹更加輕快活潑,形成向上揚起的弧線[8],照壁的寬高比隨著院落尺寸寬度而發生改變,通過與院落整體上的平衡處理往往帶來的是視覺效果上的比例勻稱,平衡和諧。其中,三滴水照壁、獨角照壁(又稱一字平照壁或一滴水照壁)、帶窗洞照壁是白族民居三種典型的照壁形式,這三種類型的照壁在形制和用材上來講大同小異,只是在規格上有些許的差別。

表1 白族照壁圖案類別及其各類型所包含的內容

圖1 三滴水照壁

圖2 一字頂照壁

圖3 帶窗洞照壁

圖4 吉利祥瑞
顧名思義,三滴水照壁是將一塊橫長的壁面分成三段,中間為主壁左右兩側為副壁,總體壁面寬等于院子的寬度,中間一段最高大,左右兩段大小對稱。高度約等廂房上房檐口的高度,左右兩段的高度與耳房下重檐的“封火墻”等齊[9]。另外三滴水照壁的屋頂為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主壁上的屋脊起翹最高,為廡殿頂,副壁為五脊二坡式的硬山式屋頂(圖1)。最后在檐口上以彩畫、山水、書法等主題著以裝飾,并在照壁的主壁上配有題字,題字內容則涵蓋甚廣種類繁多。
從照壁外形上來看,其內外側的各部分形制基本相同,如圖1所示,組成主壁壁面的第一層是照壁題字或照壁石,位于主壁的正中央,第二層為照壁題字或照壁石與飛磚之間的白色部分,大面積采用白色為底色,第三層為飛磚與花磚之間的部分,在鋪設花磚的過程中,花磚需呈現45°角,這一部分加強了照壁的層次感。
“一字頂照壁”又稱“獨腳照壁”(圖2),一字頂照壁不分段壁身獨立為一整體,這種照壁為磚砌結構,壁頂為民殿式,下面為須彌座,壁面等高不分段,上置五脊瓦頂,這種照壁傳統規制等級較高一般常見于官宦人家或廟宇[10]。一字頂照壁講究對稱平衡,加之尺寸較為高大,給人以嚴肅穩重的整體感覺。
本主信仰是白族先民最原始的信仰形式[11],本主崇拜雖起源于原始宗教,但經過歷史發展至后期在祖先崇拜與英雄崇拜的基礎上,又融入了不同流派的思想元素最終形成現在的本民族獨特的神明形象。在白族眾多公共建筑中,本主廟是數量最多的一個類型(圖3)。而帶窗洞照壁中的鏤空部分最原始的作用是用來祭祀本主的神龕,其作用就是為了祭祀村落中所崇拜的神靈。由于這種照壁的規格制度屬于申明祭祀,因此其規格制度也最高,只可以使用在官職等級高的人家使用。
相比于漢式照壁,白族的照壁裝飾在內容選擇上更加廣泛,題材豐富多樣(表1)。大致包括:動植物、傳統民間故事、神話典籍、山水花鳥、器物文字[12]。
在紋飾應用上,傳統白族民居的裝飾藝術以想象、信仰、故事典籍、寓意以及主人家風為選擇對象。有的家庭注重祈福吉祥,就會采用云頭紋、如意紋、萬字紋等紋飾圖樣,在裝飾手法上一般選用具有諧音或者具有吉祥類動物,如鶴、魚、龍、獅子、蝙蝠等,表達主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的采用具有諧音題材的動物與植物進行組合,如蓮花和魚的組合表達“年年有余”的寓意,迎春花與蝙蝠的組合表達“迎春降幅”的寓意,而牡丹花有花王之稱,鳳凰為百鳥之王,因此以盛開的牡丹與飛翔的鳳凰相結合則可表達“富貴榮華”和“吉利祥瑞”的寓意(圖4)。
白族民居背靠山水又融于山水,受到當地環境和采光等的影響,白族人民普遍喜愛采用冷色調裝飾生活,其中白色是白族人民最鐘愛的顏色。李正清在《大理喜洲文化史考》中記載,白族的“白”稱,可能與該先民對本主崇拜和自然崇拜有關,在最早期的秦漢時代,白族先民由于對太陽崇拜,認為白是圣潔太陽的顏色,其部落組織被自稱為白國、大白子國[13]。到后來白族先民又先后建立了南詔國和大理國并自稱為白國,國王也自稱為白王,白族人自稱白尼、白子、白伙,白蠻等。雖說大理國與白族之間的族源關系很難追溯和考證,但白色是白族人民最為鐘愛的顏色是不爭的事實。白族照壁從顏色上可以將其劃分為清水照壁與混水照壁兩大類別。清水照壁所采用的顏色多為黑白灰三種顏色,用黑色做底,用白色來繪制想要的圖案,然后采用黑色線條來勾勒出圖案的結構與輪廓,為加強彩繪圖案的立體感,會適當使用不同色調的黑灰色進行暈染處理,整體上呈現出一種水墨丹青的視覺效果,雅致清新。而此種色彩裝飾一般用于普通民居建筑,素雅而靈動。
混水照壁色彩雖然仍舊以冷色調為主,但是圖案彩繪豐富,題材各異,多采用藍青色、墨綠色、涂紅色為主色,黃色、草綠等色彩為點綴。同時,為了使得圖案突出,經常會采用深色去勾勒輪廓,彩色彩繪圖案大都采用雕畫結合的形式在平面的基礎上追求立體突出。這種照壁多用于寺廟建筑或當地有取得功名科考的功勛或官宦人家。
照壁作為白族傳統建筑最具特色的組成部分,其實用價值和建筑文化價值仍然對現代建筑具有重要的傳承和借鑒意義。作者通過前期調研,把白族照壁在國內現有代表性建筑和室內設計中的應用做了梳理,以期為后期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圖5 天津綠色博覽園

圖6 上海古華園

圖7 室內玄關設計

圖8 帶窗洞玄關改良設計
民族建筑的本身就具有深刻含義和隱喻特征,伴隨新的建筑材料與審美眼光的思維突破。傳統意義上的白族照壁開始被要求符合于現代建筑設計標準并適用于不同場景條件。以圖5所示的天津綠博園為例,總建筑占地3500平方米,全園共分為9大板塊,天津綠博園中的云南展區作為其中最具特色的室外展園區。園區中的云南特色板塊就是傳統民居照壁向現代紀念場所照壁的空間轉化,傳統建筑空間在被重新賦予了文化政治意義之后,開始從單一的物理空間向多元化文化政治空間改變。天津綠博會中的現代照壁空間設計在保留了原有傳統白族“三滴水”照壁形式與傳統的清水照壁顏色搭配基礎上,實現了現代建筑空間的民族文化旅游空間的價值轉化,而旅游空間有著不同于日常生活空間的符號內涵,此時的綠博會照壁的文化價值,就是為了區別于普通民眾日常生活環境并借此體驗不用的文化環境,宣傳大理白族本民族的內涵底蘊與歷史溯源,這種空間轉化使得傳統建筑物理形態空間被重新賦予空間生命力激發空間活力。
古代園林設計講究天人合一,順應自然,善于融合自然之美。使園林景觀成為自然組成的一部分,而現代空間轉向中的園林景觀建筑則要求照壁建筑結合現代工藝和手法,根據現代人的行為模式和欣賞水平,在人文環境價值中符合現代人的行為模式和欣賞水平。創造出平衡人、自然、建筑之間的園林小品。
如圖6所示的“古華園”照壁建筑利用白族傳統建筑外形,外部形態屋檐起翹,照壁中央題字,作為上海景觀園林建筑,采用傳統建筑外形特征與題字的習慣,但是又在外形顏色上采用符合現代設計風格的圖案與中央大理石拼貼技術,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從空間轉向的原則來講,上海古華園照壁建筑符合城市社會中的社會心理與行為認知,在尋找白族傳統根源的同時采用一種可以被大眾所能接納的新方式呈現出來,這些建筑創新更加能提高人們的社會認同感與社會感知行為。
隔斷作為傳統照壁的演化,在室內設計中被廣泛運用,其主要作用在于保護個人隱私以及分割公共區域。室內設計中,設計師首先根據使用者的需求進行設計[14]。圖7所示為作者以白族照壁外形為概念而設計的室內隔斷(或玄關屏風)。現代式屏風隔斷的發展變化主要體現在工藝、材質以及表現形式上[15]。該隔斷屏風設計材質上采用鐵藝與木藝,其頂端采用柔軟性較好的軟木模擬白族起翹屋檐,隔斷的墻面設計成為細長形狀的格柵式屏風,既可保證隔斷的透光性能又可分割室內功能區域。
圖8所示提取帶窗洞照壁的外觀為設計元素,左右兩側仍舊為格柵金屬屏風,視覺中央則做鏤空處理,并參考白族清水照壁的設計手法采用亞克力片為山水畫材料進行疊加處理,以追求山水畫中漸變自然的畫面感受。
作者通過提取傳統照壁元素的設計方式,將大理白族照壁的形制和藝術元素帶入到現代室內空間隔斷的設計之中,借以表達人們對現代建筑空間和文化的心理與生理訴求。而大理白族照壁的建筑空間轉化功能在繼承傳統照壁的空間隔斷功能的基礎上,更是被賦予了重塑現代建筑的室內平面布局和古今文化價值交融的多重功能。因此,作者將白族照壁的形制和藝術元素應用于現代室內玄關的設計是對傳統大理白族照壁現代創新應用的一個嘗試[16-17]。
梁思成先生曾經在《中國建筑史》一書主張:“中國建筑既是延續了兩千余年的一種工程技術,本身已形成一個自身藝術系統,許多建筑物便是我們文化的表現,藝術的大宗遺產”。大理白族照壁作為民族建筑和文化的瑰寶,是先人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需要我們后人來傳承和發揚光大。
大理白族照壁建筑的研究內容及其廣泛,但在研究過程中應注重其社會價值取向和其對人文心理的影響。如作者將大理白族照壁文化融入到現代建筑家居設計中就不單是把其文化內涵照抄照搬過來,而是在充分了解白族文化的基礎上,把它在空間轉向上的獨特建筑和文化功能應用于現代建筑之中,使白族照壁以一種新的符合現代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