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銳,關功政
(中國安能集團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武漢分公司,湖北 武漢 430200)
我國是自然災害多發區,災害種類多,分布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巨大。國家對于應急救援能力建設高度重視,作為擔負搶險救援職責的央企,如何發揮在搶險救援獨特作用值得,確保在任務來臨時“拉的出,打得贏”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通過寧南縣黑水河堰塞湖搶險案例,分析該類搶險的方案、實踐,為今后類似險情處置提供借鑒。
8 月16 日上午10 時左右,四川涼山州寧南縣境內黑水河右岸寧南縣與普格縣交界處普格山體發生大規模山體滑坡,滑坡體約70 萬立方米,導致省道西巧路中斷500 余米,堵塞黑水河河道,河水上游水位突然上漲近4m,形成70m×100m、約7 萬方水量的堰塞湖。根據現場的情況和天氣預報信息,近期還有較大雨水,需要立即處理,以防止堰塞湖險情進一步加劇,解除對下游8 萬多人的生命及財產和3 萬多畝良田受到的威脅。
依據現場踏勘的水文地質情況以及寧南縣政府搶通道路、疏浚河道的要求,經前指討論,決議采取以“優先便道、疏浚河道、恢復公路、加固河岸、安全防護”為原則的搶險方案,一周內完成本項搶險任務。
在原道路路線內側滑坡體上采用反鏟快速開挖一條約4m的臨時便道,作為臨時通行便道;堰塞湖堵塞位置左側利用反鏟開挖泄流槽,對河道疏浚,并對河道岸坡進行塊石防護,解除堰塞湖對下游的威脅;在原有S212 道路路線基礎上抬高4~5m,開挖及回填形成一條寬度為7m 的道路,并與原道路相交段填筑30~40m 長引道,對機械無法清除的孤塊石進行解小清除,作為通行道路;道路靠山側采用塊石填筑一道2m 高的擋渣墻,在擋渣墻外側設置一道被動防護網,并沿防護網外側開挖填筑形成一道人字形溝槽。加強對滑坡體安全觀測,做好施工過程中安全警戒,實行交通管制及引導,確保施工及過往人員、設備安全;道路恢復通行后,對堰塞湖龍口位置采用“藥包”爆破的方案,對龍口進行爆破拓寬,消除堰塞湖威脅。
根據搶險設計方案,搶險施工總程序為:開挖便道→河道疏通→道路搶通→河道拓寬→安全防護。
本次搶險共分為3 個施工區進行作業,道路上下游各作為一個施工區,堰塞湖疏浚作為一個施工區,3 個施工區并行施工。
3.3.1 臨時通行便道開挖
沿原有S212 公路上方滑坡體上采用裝載機配合反鏟快速開挖出一條寬度約為4m 的臨時道路,作為地方人員、車輛臨時通行便道。
3.3.2 道路開挖
根據現場勘查情況,滑坡體主要為土石混合結構,石方含量大,具有較好的透水性、強度和穩定性,可以作為路基料使用。考慮先用反鏟在堆積體上開出一條道路,之后讓其他挖裝、運輸設備沿道路兩側依次排開,發揮重型機械裝備的效率高,挖裝速度快的優勢,多段位同步推進,加快道路搶修的進度。
3.3.3 河道疏浚
采用長臂反鏟對河道內滑坡堆積體進行挖除,形成泄洪槽,排除湖內洪水,逐步降低堰塞湖水位。泄洪槽的開挖采用2 臺反鏟接力開挖的方式進行。先自S212 道路上修筑施工便道至堰塞湖上,采用一臺反鏟開挖泄洪槽,另一臺反鏟將渣料裝運至河岸上,加快泄洪槽的形成。
3.3.4 擋渣墻及溝槽
為防止上部滑坡體個別塊石滑落,對S212 道路過往車輛、人員造成傷害,在道路靠山側采用塊石填筑一道2m 高的擋渣墻,外側設置一道被動防護防護網,并沿防護網外側開挖填筑形成一道人字形溝槽。
3.3.5 孤石解爆
滑坡體形成過程中產生少量巨大的巖石崩落體,體積在40~60m3,嚴重影響道路通行,無法采用機械移除,需鉆孔爆破。鉆孔爆破采用手風鉆鉆孔,鉆孔爆破解小,然后機械挖除。
發生災情部位上體土質疏松,表層多為泥土和石塊混合物,上部存在水溝和不穩定塊體,地質條件復雜;天氣預報施工過程中還存在中到大雨,上游來水量不確定,水文條件復雜,對堰塞湖的開挖影響較大。
S212 公路作為連接寧南、巧家至西昌的唯一通道,交通流量極大,施工過程中既要進度又要保證過往行人安全通行,保通壓力極大。
滑坡體本身還處于不穩定狀態,且上部還存在不穩定體,下方無法完全監控,監控設施不完善,施工過程中隨時可能發生滑坡,造成人員、設備完善;堰塞湖開挖過程,上游來水量不確定,無有效監測手段,堰塞湖隨時有潰壩的可能,安全風險大。
人員組成:投入搶險人員共計60 人。
行進路線:險情發生位置位于寧南縣與普格縣交界處,距離普格縣1.5km,具體寧南縣松新鎮約21km,據我部營地約108km。具體行進路線如下:白鶴灘上村梁子營地→寧南縣六城鎮→寧南縣葫蘆口鎮→寧南縣縣城→寧南縣松新鎮→險情發生地點。

圖1 組織機構
搶險隊到達施工現場后,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選擇據災情發生地500m 處一地勢平緩且較開闊地作為現場營地。
搶險過程中,根據險情特點,前指將53 名隊員和26 臺設備分成挖、裝、運3 個突擊隊,根據“優先便道、疏浚河道、恢復公路、加固河岸、安全防護”的原則,搶險隊于2012 年8 月18 日上午10 點50 分到達險情地點并在1h 內完成營地布置;搶險方案確定后立即組織實施,于2012 年8 月19 日上午完成臨時通行便道開挖;2012 年8 月20 日上午完成S212 道路恢復和擋渣墻及溝槽的開挖,于當日下午完成道路置換回填及河道疏浚,隨著下午6 點堰塞湖龍口成功爆破拆除后,搶險正式宣告結束。
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配置挖掘機4 臺,自卸汽車4 臺,裝載機4 臺,空壓機1 臺,手風鉆5 把,發電機組2 臺,油罐車1 臺,指揮車2 臺。投入搶險隊員60 人。
搶險隊出動前做好油料、食品、藥品、個人防護裝備、小型工器具等后勤物資準備。積極與地方政府溝通,做好搶先隊員的伙食保障。堅持早晚對宿營地進行消毒,定期清理營區周邊垃圾,修建了臨時廁所,保證營地生活辦公設施基本完備。主動與地方公安局和民爆公司聯系,根據搶險進度和工程需求量及時供應火工品,保證爆破工作順利進行。
搶險過程中,配備對講機進行通訊,通訊暢通,同時依托地方移動網絡與后方進行通訊,保障現場通訊。
在滑坡體開挖處理過程中,要嚴格按照施工程序進行施工,按照“從高到低、從兩側到中間”順序,并做好保留邊坡的坡面保護工作;邊坡開挖廢棄料應按要求堆存,避免造成二次災害;加強現場安全檢查、巡視,發現事故隱患及時排除;夜間作業配備足量的照明器具,保證夜間作業安全;加強施工過程的安全檢測,現場設置觀測點、觀察哨,發現險情及時預警,人員裝備及時撤離,確保安全。
此次搶險,是檢驗公司應急力量建設的重要一戰,影響深遠。前進指揮所科學決策,統一指揮,確保搶險有序展開。針對突發險情、受災面積廣、搶險難度大的特點,科學研判險情,提出“機械開挖與爆破開挖相結合”和“引道先行、就近取材、加固主道”的道路搶方案。經過72h 連續奮戰,成功打通臨時便道,安全護送當地學生和群眾8000 余人,為快速排除險情贏得寶貴時間,得到地方政府和當地群眾的高度贊揚。
此次搶險救災,公司遂行任務能力得到實戰檢驗,應急救援能力得到提升。搶險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幾點成功的經驗:①行動迅捷;②方案科學;③處置得當。
通過實戰檢驗,在處置應急突發事件中還存在一定不足,具體表現在:①技術準備工作不夠充分,搶險預案準備的不夠全面,演練不足,造成搶險作業隊工器具配備不齊全,尤其小型履帶式裝備配備不足,現場物資運輸困難;②現場組織和協同配合還存在不足,還存在忙亂、多頭指揮等問題;③戰時心里疏導工作做得不到位,面對險情及發雜、危險的搶險環境,部分官兵心里準備不足,容易產生恐懼和畏難的情緒,短期搶險尚能勝任,如遇長期高強度任務恐難勝任,需要下一步工作中研究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