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嵐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論述,贏得全社會強烈共鳴。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是衛生健康工作的基礎。2013年起,我省全面推進“雙下沉、兩提升”;2017年,啟動縣域醫療衛生服務共同體(簡稱縣域醫共體)建設,在每個設區市各選擇1個縣(市、區)開展改革試點;2018年9月,部署全面推進這項改革。
從“強縣級”到“強縣域”,浙江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已經進行了7年探索,醫共體建設“起步于安徽、推廣于山西,成熟于浙江”,健康浙江的嶄新圖景正在一步步繪就。
2020年9月23日,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省人民政府成岳沖副省長《關于全省縣域醫療衛生服務共同體建設情況的報告》。報告顯示,我省醫共體建設進展順利、成效明顯,為深化縣域綜合醫改、構建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
改革有序推進、不斷深化
“全省70個縣(市、區)的208家縣級醫院、1063家鄉鎮衛生院整合為161家醫共體。”
“醫共體建設啟動以來,全省縣域就診率逐年提高,2019年達88.3%(2018年86.3%,2017年85.8%)。”
“鄉鎮衛生院開設夜間門急診的達97.6%,開展門診手術的達95.7%,能提供住院服務的達54.1%。”
…………
報告展示了這樣幾組傲人的數據。而這僅是我省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取得可喜成績的冰山一角。
強化服務體系整合,優化縣域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一是整合機構。各醫共體完成法人證書和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變更,促使縣鄉醫療衛生機構融為一體,同時明確各自功能定位,確保權責利相一致。在此基礎上,著力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二是統籌資源。各醫共體成立了“五大管理中心”,實行內部扁平化管理和垂直化運行,統一人員使用、資產運營、物資采購、信息化建設、財務管理和績效考評。推動基層檢查、上級診斷和區域互認。三是精準下沉。按照補短板、保基本、強特色的思路,完善“雙下沉、兩提升”長效機制,分類分層推動城市大醫院優質資源下沉。
強化管理體制改革,提升縣域醫療衛生治理水平。一是規范機構管理。各縣(市、區)建立醫共體管委會,強化政府辦醫職能,將經營管理自主權交給醫共體,同時加強醫共體黨建工作。二是統籌人員使用。統一崗位設置、統一公開招聘、統一崗位競聘、統一模塊化培訓。重新核定縣、鄉兩級醫療衛生機構醫務人員編制,由醫共體統籌使用,積極推進醫共體薪酬制度改革。三是統一財務管理。構建統一管理、集中核算、統籌運營的醫共體財務管理體制,完善“一本賬”財務報告體系,健全醫共體成本績效管理辦法,加快推進基層補償機制改革。
強化“三醫”聯動改革,增強縣域綜合醫改集成度。一是改革醫保支付方式。將醫共體整體納入醫保協議管理,引導醫療機構從“看病賺錢”向“防病省錢”轉變,實施差異化的醫保報銷政策,進一步優化醫院收支結構。二是完善財政投入體制。省財政將醫共體建設納入集中財力辦大事財政政策體系,引導醫共體內各醫療機構加快融合提升。三是強化藥品供應保障。各地以醫共體為單位,制定統一的用藥目錄,核銷成員單位的藥品耗材采購賬戶,由牽頭醫院統一采購、統一配送、統一結算。
強化數字轉型應用,提升縣域醫療衛生服務效率。一是強化信息化運營管理。加快貫通醫共體內人、財、物的統一運營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穩步推進醫療健康數據中心、衛生健康專網、健康醫保卡和互聯網醫療健康門戶建設。二是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各醫共體深化醫療衛生服務領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充分發揮技術輻射帶動作用,提高優質醫療資源可及性。三是推進醫療健康數字化監管。建立實時、動態、連續、綜合的監管服務平臺和監管機制。積極開發應用基于(疾病)診斷相關分類的醫共體績效管理評價體系,加強對醫療質量、病種結構、藥品耗材使用和醫療費用的常態化監管和動態分析。
強化醫防深度融合,全面落實大衛生、大健康理念。一是構建“兩員一中心一團隊”工作體系。各縣(市、區)從縣級公共衛生機構抽調人員,強化對醫共體公共衛生工作的專業指導。二是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做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醫共體成員單位要開展康復醫療、老年護理和安寧療護等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三是織牢織密疫情防控基層網底。推動醫共體全面融入縣域疫情聯防聯控,實現醫療工作和疫情防控的統一謀劃、統籌管理,在縣域和基層對確診病人實施“閉環管理”。
強化服務能力提升,當好基層群眾的健康守門人。一是夯實醫療衛生服務基層基礎。引導醫共體加大鄉鎮衛生院急救、慢性病等群眾急需學科建設,鼓勵提供適宜住院服務和手術,讓群眾在家門口“看得好病”。二是做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構建以家庭醫生團隊為基礎、醫共體牽頭醫院為技術支撐的慢病分級診療服務體系。此外大力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加快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
縣域醫共體建設“短板”不少
在肯定成效的同時,也必須看到醫共體建設推進中還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一些地方在政策落實上還不夠全面、準確和系統。
外部管理問題。一些地方“放管服”改革還不夠徹底,權力下放不夠充分,監管機制不夠健全,政府與醫共體之間的關系尚未完全理順,政府行政監管和機構業務自主管理的職能邊界不夠清晰,影響了改革措施的落實和醫共體的運行效率。
內部融合問題。一些醫共體“形整實不整”,“管理中心”“共享中心”還沒有實質性運行起來,牽頭醫院與成員單位只有“物理整合”沒有“化學融合”。如何既能夠體現醫共體唯一法定代表人的管理優勢,又能夠充分調動各成員單位的工作積極性,還需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
上下聯動問題。一些牽頭醫院綜合實力偏弱,帶動能力不強,有的甚至加劇了患者和人才外流,沖擊了基層醫療秩序。同時一些省級公立醫院發展模式仍然停留在規模擴張層面,熱衷于做規模、增收入,未能與醫共體建設形成“同頻共振”聯動效應。
部門協同問題。在推進醫共體建設中,我省相關部門總體配合較好。從薄弱環節看,相關部門重點要在降低藥品耗材虛高價格、合理規范診療行為、優化醫療機構收支結構等方面進一步深化合作,著力推動衛生健康工作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
打造高質量高水平縣域醫共體
縣域醫共體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前期已經走過了試點探索、全面推開的階段,目前正進入克難攻堅的深化階段。圍繞“重要窗口”建設新目標新定位,結合編制“十四五”衛生健康事業規劃,如何深入推進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加快醫共體精細化、規范化建設,提升縣域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省政府為全省人民描繪了一幅清晰的“路線圖”。
著力在深化共識上持續發力。報告認為,要從發展全局、改革大局出發進一步凝聚共識,進一步落實地方政府辦醫責任,全面提升改革效能。要瞄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力爭在基礎性、關聯性、標志性改革上取得新突破,最大限度地實現縣域醫療資源共建共享、管理同標同質和服務優質高效,加快實現疾病預防、治療、管理相結合,推動醫共體高質量發展。
著力在增強協同上持續發力。要強化市縣之間、部門之間和醫共體之間協同,形成合力。市級層面要加強對縣(市、區)的政策供給和統籌指導;省、市、縣各級相關部門之間要健全完善良好的聯動機制,加強政策協同;各縣(市、區)要發揮好醫共體管委會的作用,做好統籌規劃,合理分配資源,切實形成不同醫共體之間充分發展、資源互補、有序競爭的工作局面。
著力在改革聯動上持續發力。要深化“三醫”聯動改革,利用好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和醫療服務價格調整的政策紅利,建立明確有效的財政補償機制。強化能力保障,進一步引導城市醫療資源精準下沉,做細做實基層醫療機構模塊化培訓,完善“兩員一中心一團隊”的公共衛生工作機制,推動重心下移、關口前移,推進醫防融合、防治結合。強化信息化保障,加快推進縣域醫療健康信息化建設,用好用活醫療健康大數據,切實提高服務能力和工作效率。
著力在提升內涵上持續發力。規范外部管理,進一步明確醫共體管委會、行業主管部門和醫共體的權責界限。提升內部治理,切實加強醫共體黨的領導,加快推動建立現代醫院管理、人事薪酬、績效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內部組織機構、管理制度和議事規則;盡快按照按需設崗、按崗聘用、競聘上崗、人崗相適的原則,實現人員使用“一盤棋”,并全面深化薪酬制度改革,提高醫務人員積極性。強化醫共體內部績效考核,切實提升管理水平。再次,激活市場運行。鼓勵社會辦醫療機構按照自愿原則參加醫共體,或與醫共體開展多種形式合作協作,進一步激發醫共體的內生動力,有效增加衛生健康服務供給。
著力在改革實效上持續發力。加強制度監管,完善內部監管,鼓勵群眾參與等都是加快醫共體精細化、規范化建設必不可少的要素。
攝影? ?蔡榮章? ?屠軼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