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芳 鐘法


/1年前,寧波市法院系統在全國率先推廣自動履行正向激勵和信用修復機制,在打破執行僵局的同時,最大限度維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最近,寧波市法院系統又推出五色“誠信訴訟碼”,嘗試為訴訟主體進行“信用畫像”。
8月15日,司法裁判自動履行正向激勵和信用修復機制理論研討會在浙江省寧波市召開。研討會上,寧波中院的一起案例引起了與會專家的關注:
近日,寧波某投資管理服務有限公司向馬某支付了6000萬元分紅款及股權回購款。至此,該案1.15億元的調解款全額自動履行。寧波中院向該公司送達了自動履行證明書,使其在今后的經營、融資中可以獲得較好的信用評價。本案也是迄今為止在強制執行程序之外,寧波中院所有案件中以現金方式自動履行的最高金額。
這起案例背后,體現了正在加速形成的“自動履行為主、強制執行為輔”的寧波法院執行體系,以及正在逐漸成長的獎懲并重、剛柔相濟的寧波信用體系。
“司法裁判正向激勵機制在破解難題中應時而生,在制度探索中應勢而長,在實踐檢驗中向善而為,在理論引領中向美而行。”寧波中院黨組書記、院長陳志君介紹,為有效發揮失信措施威懾懲戒與激勵改正雙重功能,構建綜合解決執行難的長效機制,鎮海法院和江北法院率先探索建立自動履行正向激勵和信用修復兩項機制,對于誠信履行當事人,將給予依法減免案件受理費、出具自動履行證明、給予授信融資支持等紅利。去年9月,寧波在全市法院系統推廣這兩項機制。
創舉落地,打破了以往信用懲戒“一刀切”的局面。一年來,兩項機制取得了顯著成效。據寧波中院統計,今年1月至7月,全市法院自動履行案件5967件;已發放自動履行證明1649份;已完成信用修復666件,修復后履行標的額2.98億元。
如何讓誠信激勵走得更遠?
必須以“誠信”為前提
開通行政審批綠色通道、納入企業評定和招投標信用評價……隨著兩項機制的深入推進,“誠信紅利”的清單也越來越長。那么,是不是所有當事人都可以享受這份紅利呢?
“一定要認識到,誠信才是兩項機制推行的前提,也是兩項機制能夠走得更遠的前提。”寧波中院執行局相關負責人強調。在司法實踐中,部分被執行人雖暫無履行能力,可是他們能主動申報財產,積極配合法院開展執行協商,履行意愿強烈,然而,被納入了失信“黑名單”后,社會評價降低,社會活動能力受限,致使其履行能力進一步削弱。
寧波有一家藝術類教育培訓機構,受疫情影響,經營受挫,今年1月起被迫暫停門店經營。因資金問題,今年3月初,投資人將培訓機構起訴至江北法院,要求返還投資款。案件進入強制執行程序后,培訓機構和法人李某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
法院在執行過程中發現,李某有強烈的履行意愿,且主動提出了分期履行的方案。然而,“失信被執行人”的標簽嚴重影響了培訓機構的融資能力,阻礙了機構恢復正常經營的進程。
在執行法官的建議下,李某和培訓機構向江北法院申請信用修復。法院綜合考慮其履行能力和配合執行情況后,依照相關規定,將其從失信名單中屏蔽。之后,培訓機構順利申請到了銀行貸款,與投資人的糾紛也得到妥善解決。目前,該培訓機構已恢復正常經營。
在研討會上,中國經濟信息社新華信用事業部總經理李偉坦言:“隨著跨地區跨部門信用監管理念的有利推進,失信懲戒力度不斷加大,對于一些有強烈履行意愿卻無能力的主體而言,幾乎沒有‘生的可能。然而失信懲戒并非要把失信主體永遠釘在恥辱柱上,一味地懲戒并不利于已經失信的主體有效履行義務,而且不是所有的失信主體具有失信的主觀故意。通過有效推行兩項機制,給失信主體一定的彌補空間,對于提高全社會的誠信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是“激勵”不是“獎勵”
兩項機制推廣以來,部分群眾對此仍有些疑惑,甚至有人直接提出:這么做,會不會越來越削弱懲戒的震懾作用?會不會讓人覺得當“老賴”也沒那么可恥?對社會上積極履行債務的人來說是否會造成不公平?
答案是否定的。
“兩項機制,是‘激勵,不是‘獎勵!‘獎勵是一種鼓勵,而‘激勵是一種引導,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兩項機制要想走得更遠,必須要守牢這條原則。”中國社科院法治指數研究中心主任田禾說。
北侖區有一家酒店,因裝修合同糾紛被訴至法院。一方面是63萬元的執行款,另一方面是疫情影響下陷入困頓的經營,該怎么辦?在法院引導下,受兩項機制激勵,該酒店按照調解書約定,一次性支付了執行款。
今年4月,北侖法院與北侖農商銀行聯合出臺《關于共同推進金融支持誠信履約的實施意見》,法院通過逐案摸排建立誠信履行名單庫,共有401家企業(自然人)入庫,該酒店就是其中之一。隨后,通過信息雙向反饋和實地走訪調查,4月17日,北侖農商銀行為該酒店精準匹配“陽光履行貸”產品,提供年利率為5.15%的流動資金貸款支持,并為其申請了100萬元的貸款免息。
“疫情防控期間,年夜飯、會議、婚宴等訂單大量取消,業務量驟減導致了較大的資金缺口。”該酒店管理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沒想到積極主動履行義務,竟然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獲,幫我們渡過了難關。”
鎮海一家建筑企業,在法院作為被告的案件有8件,標的近9000萬元,受兩項機制激勵,自動履行完畢。隨后,企業順利從鎮海農商銀行獲得了2000萬元的“誠信履行貸”授信,重獲生機。
這樣的自動履行正向激勵和信用修復,不是“洗白”記錄,也不是退出懲戒,更不是獎勵,而是有前提、有程序、有限度的激勵引導過程。
如何守牢激勵原則?在市中級法院執行局相關負責人看來,就是要把握好激勵的邊界,審慎研究確定誠信紅利的范圍,絕對不能超過正常市場主體享受的權利。“以信用修復為例,當事人需同時具備配合執行、財產滾動申報、遵守限制消費令等五大條件,且不存在妨礙或抗拒執行、惡意規避執行等情形。對其修復信用后,以‘不對其作負面評價的方式予以激勵,而不是給其作出正面評價,并嚴格對信用修復者實行滾動式審查。對其中確實存在困難的企業,倡導社會給予一定的幫扶。”
“從制度執行來講,保障公平必須是核心。”市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張文杰認為,當司法裁決不能得到有效執行時,給予那些誠信履行、主動履約主體一些正向激勵,更有利于引導形成守信踐諾的良好社會風氣。“目前推出的激勵措施大多是鼓勵性、倡導性的,且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以杜絕社會資源分配不公的現象發生。”
嘗試開展信用等級評定
既然是“誠信激勵”,那么“誠信度”就至關重要。嘗試對訴訟主體進行信用等級評定,是業內人士認為能夠深入推進兩項機制的關鍵所在。
“失信重建帶有明顯的結果導向。目前對于被執行人履行意愿考慮不足,在實踐中欠缺兩個等級劃分,一個是失信行為程度等級,一個是對信用重建的力度等級。從長遠來看,建立信用重建機制、劃分等級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肖建國在談及這個問題時指出。
那么,如何對訴訟主體的信用等級進行評定?
8月18日,寧波中院探索推出五色“誠信訴訟碼”,借鑒健康碼的形式,參考中國人民銀行征信體系和支付寶芝麻信用做法,嘗試為訴訟主體進行“信用畫像”。
據了解,誠信訴訟碼相當于當事人的訴訟誠信身份證,它通過掃碼的方式,以紅、黃、綠、藍、金“五色”的直觀形式,對當事人在以往訴訟中的行為進行分類評估、量化評價、精準管理,是一整套全新的訴訟誠信系統。根據分值從低到高,依次為紅碼、黃碼、綠碼、藍碼、金碼。其中,紅碼、黃碼屬于負面碼,綠碼屬于中性碼,藍碼、金碼屬于正面碼。
誠信訴訟碼承載了評價、服務、懲戒三項職能。
對法官而言,如果案件存在紅黃碼當事人,系統將直接跳出提示,法官可根據提示信息查看當事人被扣除的分值及具體原因,因人施策,因案施策,確保案件得到更為妥善的處理;對當事人而言,可以在個人信息頁面查詢本人誠信訴訟碼,起到一定的引導、警示作用。
同時,按照當事人行為,系統分別設定了30多種后果,有紅利,也有懲戒。當事人被列入紅碼后,將通過寧波中院微信公眾號、“信用寧波”網站等平臺向社會公布,公示期限為5年,并記入當事人信用檔案;不再對當事人給予訴訟費減免、緩交,對其申請的司法確認案件進行實質性審查,加重其舉證責任,提高舉證標準。
“下一步,我們將不斷豐富數據類型,探索自動全面抓取搜集濫訴濫訪、虛假訴訟、職業放貸、失信記錄、關聯案件、自動履行、信用修復等信息,努力實現與兩項機制的技術對接、體系對接、效果對接,為‘信用寧波建設貢獻司法力量。”寧波中院相關負責人說。
(寧波中院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