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玉晨
財政的錢,最終是怎么花的?日前,北京市級部門集中公開2019年度部門決算。此番曬“賬本”,除涉密外繼續實現全覆蓋,而且“賬本”內容更加豐富,績效導向更加明確,公開格式更加直觀,公開內容更加易讀易懂,為社會公眾參與監督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確保公眾把政府“賬本”看得全面、看得清楚、看得明白。
從公開的市級部門財政決算報告看,報表的經濟分類科目歸類為人員經費和日常公用經費展示,更清晰地反映了部門基本支出構成情況,令公眾對政府部門效能一目了然。各部門對報表都有解釋說明,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文字進行表述,對專業名詞較多、公眾理解困難的內容,還特別附錄了名詞解釋。
政府“賬單”不是“功勞簿”,而是“公告牌”。為了更好接受公眾監督,此次市級部門決算公開增加了《項目支出績效自評表》,各部門針對所涉及的民生項目的目標、進展、效果等情況進行自我評價,并將這一評價公之于眾。此舉不僅能進一步督促政府部門保質保量完成民生保障任務,更是將項目推進全過程展示于公眾面前,讓政府自我評價與公眾切身感受對標對表,以提升各部門成本控制意識,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近年來,政府部門在網上“曬賬本”,推進預算決算公開,讓公眾知曉政府的錢都花在什么地方,已經成為各地政府的共識。當然,仍有一些地方的“曬賬本”,只是拿出一沓財務報表,數據套著數據,術語連著術語,讓普通公眾如墜云里霧里,讀懂尚且不易,更不用說監督了。這些都亟待糾正和改進。
經濟社會發展千頭萬緒,政府在其中扮演著主事者的角色,權力必須受到社會公眾的監督。為公眾監督財政創造更有利的環境和條件,既是政府部門為民情懷的一種體現,也是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創造性,為同心協力攻堅克難提供正向支撐。政府財政信息公開只有更加便捷、通俗、親民,才能保護公眾監督的積極性,創造人人參與監督的社會氛圍,讓公眾對政府的監督更好落在實處,為構建共治共享的治理體系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