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軍
(楊軍紫砂工作室 江蘇 宜興 214200)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早在宋朝時期,大詩人梅堯臣就曾經吟誦過紫砂茶器的無窮魅力。在文字記載中可以查閱到,紫砂壺在宋朝已經開始出現在日常生活之中,但是目前出土的物證里并沒有實物存在。最早出土的紫砂壺應該是明朝的“吳經提梁”,整把壺非常的精美和細膩,提梁造型的運用也特別飄逸靈動,除了實用功能以外,給人的視覺沖擊也是印象深刻。在后來的發展歷程之中,隨著明朝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和手工業的繁榮,宜興紫砂壺逐漸普及推廣,特別是在明清兩朝都有著非常優秀的紫砂巨匠,而從時大彬開始,紫砂技藝得到了創新和突破,從過去的模具成形轉變成為了紫砂藝人手工拍打成形,充分調動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邵大亨則是在紫砂器型的規范方面被奉為圭臬,大亨掇只、大亨仿古等以其命名的紫砂壺至今還是傳統經典器型里面的必選精品;陳曼生則是把紫砂藝術和文人雅韻結合得更加緊密,他設計銘文、楊彭年、楊鳳年兄妹制作的以“曼生十八式”為代表的文人壺,成為了紫砂藝術不斷拓展的重要元素,也為紫砂文化的推廣和輸出做出了非常積極的貢獻。今天在紫砂藝術百放齊放的格局之下,看起來“簡約”,實際上并不“簡單”的光素器依然是廣大紫砂愛好者的心頭之好,從光素器入門,在經過把玩各種類型的紫砂壺之后,又回到了光素器的懷抱之中。
筆者的這件紫砂作品《溫婉如玉》在簡潔流暢的造型和線條之中融入了自己的藝術特色和審美觀念,把紫砂朱泥小品壺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此壺采用了一語雙關的諧音,“婉”和“碗”同音,于是壺身的造型設計和日常生活之中吃飯使用的碗有些相似,用來泡茶非常實用。此壺肩部飽滿圓潤,壺底微微收攏,在亭亭玉立的形態特征上面又增加了些許的端莊穩重。壺嘴婉約小巧、溫婉可人、出水利索、討人喜歡,與之相呼應的壺把也是耳形圈卷、端握舒適。壺蓋輕壓壺口,嚴絲合縫,氣密性非常好,上面點綴的扁圓形壺鈕拿捏方便,和壺身融為一體,特別的和諧完美。眾所周知,在紫砂歷史中,朱泥壺向來以油性足、易泡養的特點被廣大壺友所喜愛,同時也因為其較高的收縮比例讓眾多的紫砂藝人望而卻步,筆者在制作此壺的過程之中,也是沿襲了朱泥紫砂壺簡潔明快的造型特征,盡量用流暢的線條來烘托出點線面之間的和諧關系,然后用素面朝天的方式來自然而然地表現出紫砂壺之中蘊含的藝術魅力。從整體上來看《溫婉如玉》壺,正如名稱所表達的那樣,獨特的造型沒有多余的修飾,干凈利落地將一把實用、美觀、大方的器型呈現在眼前,壺身的每一個過渡和起承轉合都特別絲滑自然,在一絲不茍的明針功夫錘煉之下,整體還沒有遇水,就已經呈現出了溫婉如玉的光澤,讓人非常期待它的后期泡養效果。
不同的紫砂泥料具有著不同的特性,在漫長的紫砂歷史過程之中,宜興的紫砂藝人通過多次的實踐和經驗總結,對于泥料的選擇、器型的捏塑、溫度的燒成、色澤的搭配等都有著基本的原則。為了保證一定的成品率,朱泥壺在大多數情況之下不會過多地去修飾造型,而是采用簡約的手法來彰顯出其中的文化內涵,這就需要紫砂藝人更高的技藝技巧和審美理念,從而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傳達紫砂藝術的迷人魅力。

圖1 《溫婉如玉》壺
與其他紫砂壺相比,朱泥壺是別具一格的一種紫砂壺類型,一般的壺形設計都纖秀輕巧,具有著身小、耳細、口秀的特點,泡茶特別聚香,用來沖泡高香型茶葉非常合適,于是在福建、廣東一帶廣受歡迎。同時朱泥壺的色澤也是非常喜慶吉祥,帶給人們愉悅的情感享受。“大巧不工”,“大象無形”,這在紫砂藝術之中得到了最為貼切的反映,筆者的這件紫砂作品《溫婉如玉》就是把紫砂的簡約之美和實用功能完美地結合起來,讓人在喝茶品茗之中能充分地領略到宜興紫砂的藝術魅力,從而對紫砂文化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