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愛娟
(范愛娟紫砂工作室 江蘇 宜興 214200)
“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這是清代文人汪文柏在《陶器行》中對于宜興紫砂的贊美。在宜興紫砂藝人的手中,紫砂泥料比人間珠玉還要珍貴,他們用巧奪天工的雙手塑造形態各異的紫砂壺,已經不僅僅是廣大愛茶之人茶座上面的雅器,它還結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和許多文人雅士的參與設計,形成了集詩、書、畫、印等藝術形式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品,在不斷的傳承和發展之中,形成了完善的行業體系和制作標準,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在經常見到的紫砂器型之中,主要可以分為“圓器”、“方器”、“花器”、“筋紋器”等幾種類型,從各自的特點來看,呈現出紫砂藝術獨有的魅力。所謂圓器,就是通過線條的勾勒和幾何形態的組合來呈現出整體造型,沒有其他多余修飾,這種器型看起來比較簡潔,但是在具體制作過程之中,需要把其中的氣韻以曲線的方式表現出來。方器,顧名思義就是采用橫平豎直的線條和鑲接而成的面塊,來呈現出方圓融合、剛柔相濟的藝術特點,是紫砂藝術中剛正不阿的代表。花器和筋紋器同時屬于仿生類,就是把自然萬物的形態用紫砂泥料惟妙惟肖的捏塑出來,其中筋紋器更集中于仿花卉和果實的紋理,從局部形態來展示紫砂藝術的整體之美。無論哪一種紫砂形態,都是來源于紫砂藝人的生產生活實踐和大自然的萬物之中,通過觀察和抽象的概括,用紫砂的設計語言和良好的可塑性制作出來,帶給人們真正的藝術享受。
筆者的這件紫砂作品《魚罩壺》就是在傳統紫砂器型“漁翁壺”的基礎之上,加入了個人的實踐經驗和對于紫砂藝術的理解,呈現出古樸自然、古香古韻的藝術審美。此壺采用了黃龍山優質原礦底槽清作為主要的坯體,再采用黃龍山優質段泥作為嵌線裝飾壺身,從而更加完美地表現出魚罩的形態特征,讓人感覺到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壺身圓潤飽滿,壺底平整,整把壺沉穩大氣,優秀的泥料再加上精湛的制作工藝,使其煥發出幽幽暗光,還未泡養就已經初見端倪。壺身的段泥嵌入裝飾成網狀形態,更形象地把魚罩的特性活靈活現的凸顯出來,宛如真正的魚罩一般呈現在面前。壺嘴直流,鋼管形態出水爽利,圈形把手端握舒適,和壺嘴一張一弛之間和諧融洽。壺蓋向上凸起,邊沿延伸出來,氣密性非常良好,上面的壺鈕如同笠帽,和壺身整體搭配和諧。從整體上來看這把《魚罩壺》,流暢的線條勾勒出了簡潔的壺身,非常具有特點的壺蓋更是彰顯出此壺的與眾不同,還有簡潔流暢的壺嘴、壺把共同構成了硬朗的氣息和獨具匠心的工藝之美,同時把蘊含其中的文化內涵和生活情趣準確的傳遞給觀賞者。
“煢煢孑立,羽化而登仙”,一直以來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漁夫形象并不僅僅是一個孤立現象,而是一種精神境界的追求和許多文人的向往。“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唐代大詩人柳宗元筆下的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如此清高,性格如此孤傲,他獨釣的其實是一江的寂寞和無邊的風月。但是在這首詩中,并沒有看到厭世的悲觀,而是積極面對人生的勇氣。筆者的這件紫砂作品《魚罩壺》正是將滿滿的收獲和對于未來美好的期望,都用金色的絲線牢牢的網住,讓大家在享受心靈寂靜的同時,也能夠體會到其中豁達的生活情趣。

圖1 “魚罩壺”圖
江南水鄉宜興河網密布,水系縱橫,許多的紫砂藝人在工作之余也喜歡用垂釣的方式來休閑放松。在筆者常常經過的小橋旁邊,總是能看到許多的垂釣者,非常佩服他們的耐心和恒心,其實垂釣與紫砂藝術的創作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相較于過去的垂釣和捕魚是為了生計,今天的行為更多的是為了修身養性和放松緊繃的神經,在忙碌的生活之中尋找一些輕松愉快。用紫砂壺飲茶也是一樣,不僅享受紫砂壺的實用功能,更是能深深地體會到紫砂文化其中的情趣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