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海斌
(甘肅省臨夏州康樂縣人民醫院,甘肅 臨夏 731500)
開放局部切除術治療乳腺良性葉狀腫瘤,瘢痕長度較大,美容度欠佳,且術后瘀斑發生率較高,病人接受度和滿意度較低[1]。微創旋切術在治療乳腺良性葉狀腫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應用效果。選擇106例乳腺良性葉狀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將開放局部切除術治療作為對照組,探析乳腺良性葉狀腫瘤病人接受微創旋切術治療的臨床療效及降低術后瘀斑發生率的價值。
選擇2019年2月—2020年2月臨夏州康樂縣人民醫院收治的106例乳腺良性葉狀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病患全部為女性,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開放局部切除術組和微創旋切術組,每組各53例。開放局部切除術組中的患者最小22歲,最大58歲,平均年齡(40.42±5.18)歲。微創旋切術組中的患者最小21歲,最大57歲,平均年齡(40.37±5.21)歲。納入標準:(1)經穿刺細胞學檢查、手術中冰凍切片、X線鉬靶片、超聲波檢查等確診為乳腺良性葉狀腫瘤[2];(2)伴隨局部無痛性腫塊,有刺痛或輕度脹痛等癥狀;(3)符合開放局部切除術、微創旋切術治療適應癥;排除標準:乳腺癌患者、臨床資料不完整、精神病患者。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開放局部切除術組接受開放局部切除術,手術沿橫向在乳房處切開,常規分離皮瓣,檢查乳腺腫物,明確腫瘤病灶,切除乳腺腫瘤。
微創旋切術組實施微創旋切術。術中,明確乳腺腫瘤的部位、大小、個數,采用美國強生公司生產的麥默通乳房微創旋切系統(型號SCM23型)治療。協助患者取仰臥體位,常規消毒鋪巾,給予局部浸潤麻醉,在乳房外側方向距離腫塊2~3 cm處切開,長度為3~5 cm。在B超監視和引導下,置入麥默通乳房微創旋切系統至腫瘤底部,將刀槽打開,并使刀槽盡可能全部包圍腫塊,啟動旋切系統將腫瘤逐層旋切,同時利用負壓吸引技術將切除的腫塊取出,然后清除積血,待腫瘤全部切除后閉合切口,常規彈力繃帶加壓包扎。
(1)探析兩組臨床治療優良率。評價指標:優:病灶完全消失,無術后血腫、遲發性出血、傷口愈合不良等并發癥;良:病灶消失,有輕微術后血腫、遲發性出血、傷口愈合不良等并發癥;差:病灶未完全消失,有術后血腫、遲發性出血、傷口愈合不良等并發癥。臨床治療優良率=(優+良)例數/總病例數×100%。(2)分析兩組患者的美容效果滿意度。美容效果滿意度調查問卷最高為100分,評分越低,代表美容效果滿意度越好。(3)分析兩組患者的術后瘀斑發生率。
應用SPSS 22.0版本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微創旋切術組癥狀改善優40例,良11例,臨床治療優良率為96.23%,顯著高于開放局部切除術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優良率Tab.1 Good rates of clinical treatment of two groups
術后微創旋切術組的美容效果滿意度評分(89.33±5.15)分顯著高于開放局部切除術組(P<0.05),見表2。
微創旋切術組術后瘀斑發生3例,術后瘀斑發生率為5.66%,明顯低于開放局部切除術組(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的美容效果滿意度評分Tab.2 Cosmetic result satisfaction scores of two groups

表3 兩組患者術后瘀斑發生率Tab.3 Postoperative ecchymosis rates of two groups
乳腺良性葉狀腫瘤多為乳腺單側生長較慢的無痛性腫塊,體積較大[3]。該病起病隱匿,進展緩慢,病程較長,多采用手術治療。手術類型的選擇與臨床療效、乳房美觀、預后、復發率等情況密切相關[4]。針對乳腺良性葉狀腫瘤,臨床多采用開放局部切除術去除病灶,但手術時間長,術中出血量多,切口愈合慢,瘢痕長度大,病人對治療和美觀的滿意度不佳[5]。
微創旋切術作為一種現代微創外科手術類型,能夠以最小的侵襲或損傷達到外科治療效果,利用乳房微創旋切系統精確定位,切割乳腺可疑病灶,切口微小,無須縫合,不留疤痕,美容效果好。在B超的監視和引導下手術,可準確切除病灶,且手術時間短,疼痛癥狀輕。研究發現,采用微創旋切術的臨床治療優良率、美容效果滿意度評分、術后瘀斑發生率顯著優于開放局部切除術(P<0.05),證明微創旋切術療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