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愛芳
(甘肅省臨夏州康樂縣人民醫院,甘肅 臨夏 731500)
淚道阻塞常發生在淚點、淚小管、淚囊和鼻淚管下口,是以溢淚為主要癥狀的眼科疾病。淚道阻塞大多由淚道感染所致,臨床上常采用非手術抗菌性治療,其優點在于操作簡單,安全性高,但是效果不太理想。手術治療比藥物治療的效果要好。采用淚道激光成形聯合淚道置管術治療淚道阻塞,臨床效果較好,并發癥較少,復發率較低。
選取2018年6月—2019年11月來康樂縣人民醫院治療淚道阻塞的68例患者,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各34例。對照組中男患16例,女患18例,共37眼。年齡18~40歲,平均年齡(28.63±5.53)歲,病程2個月~1年,平均病程(0.4±0.2)年。患有淚總管阻塞10例(10眼),淚小管阻塞12例(14眼),鼻淚管阻塞12例(13眼)。實驗組中男患19例,女患15例,共39眼。年齡19~44歲,平均年齡(31.24+4.22)歲,病程1個月~1年,平均病程(0.5+0.2)年。患有淚總管阻塞11例(12眼),淚小管阻塞14例(16眼),鼻淚管阻塞9例(11眼)。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淚道阻塞的臨床診斷。排除標準:對麻藥過敏者,近期接受過其他手術的患者,肝腎功能不全者,糖尿病患者以及18歲以下患者。
1.3.1 設備和材料
淚道激光治療儀(波長532 nm,脈沖頻率3 000~5 000 PPS),9號空心淚道激光套針,盲端有孔的硬膜外麻醉管和常規淚道沖洗器。
1.3.2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仰臥位,采用2%利多卡因對患者進行淚管局部潤浸麻醉,將鹽酸左氧氟沙星加入地塞米松對淚道進行抗感染沖洗,將9號帶芯探針自下淚管緩慢進入淚道中,直至探到阻塞部位,接著拔出針芯,再插入光導纖維至阻塞部位,發射激光,有明顯落空感為止推出套針,接著抽出光纖。用鹽酸左氧氟沙星加地塞米松沖洗淚道,沖洗過程中將套針緩慢取出,在淚管下插入盲端有孔的硬膜外麻醉管到鼻腔,固定在下瞼外側。
1.3.3 術后處理
采用常規的抗生素滴眼液,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進行兩周的抗感染治療,每日3~5次,兩個月后拔管。拔管后定期沖洗淚道,每周2次,連續兩周。手術之后可以使用典必殊。三個月后可以拔出硅管,若淚小管出現撕裂或擴張,可以提前拔管。拔管后可繼續滴用抗生素滴眼液,每日4次,每次1~2滴。
(1)兩組治療總有效率。(2)復發率。
顯著:溢淚癥狀消失,溢膿癥狀消失,淚道沖洗通暢。好轉:溢淚癥狀好轉,溢膿癥狀好轉,淚道沖洗通而不暢。無效:溢淚癥狀無好轉,溢膿癥狀未消失,淚道堵塞。
采用SPSS 17.0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7.06%,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8.23%(P<0.0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實驗組的并發癥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對照組與實驗組的不良反應對比 例(%)Tab.2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case(%)
手術后對兩組的復發率對比發現,實驗組的復發率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對照組與實驗組的復發率對比 例(%)Tab.3 Recurrence rate of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case(%)
淚道重建是淚道阻塞的常見治療方案,但該方案手術操作復雜,創傷性大,存在預后惡化風險。淚道激光成形手術是利用高頻率電流與激光對淚道進行疏通。淚道置管術需要有成功的淚道探通術作為基礎才能進行下一步手術。該手術是將矽膠管置入淚道中有效解決淚道阻塞問題,防止淚道再阻塞及狹窄。該手術具有一定的安全性,避免再次手術,且無疤痕,手術后也無需包扎。但需在手術后兩周滴注抗生素滴眼液,每日需用活動塑膠管2~3次,留置管留置三月或更久,之后在醫生的指導下拔管,拔管后每周對淚道進行沖洗并繼續滴注抗生素滴眼液。
本研究發現,對照組的成功率顯著低于實驗組,而發生并發癥的患者多于實驗組,結果顯示,淚道激光成形聯合淚道置管術的成功率高,并發癥少,安全性高,避免大切口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