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偉曉,龔元媛,雷雨晴
(四川省宜賓市第一人民醫院,四川 宜賓 644000)
留置尿管的時間直接影響尿管刺激征的發生率、患者舒適度和管道管理的風險,多種原因可導致患者術后尿管留置時間延長,需要通過管理手段有效控制術后尿管的留置時間。使用項目管理理論和方法對術后患者尿管留置時間進行科學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選取2020年1-3月項目管理實施前符合標準的72例患者作為對照組,男40例,女32例,平均年齡(61.8±18.6)歲。四肢骨折30例,脊柱手術42例。全身麻醉68例,聯合麻醉4例。選取2020年4-6月該項目實施后符合標準的72例患者作為試驗組,男42例,女30例,平均年齡(66.6±17.3)歲。四肢骨折31例,脊柱手術41例。全身麻醉66例,聯合麻醉6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手術部位、麻醉方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項目開展前,醫護人員憑經驗決定拔尿管時間,隨意性強,總體留置時間長。2020年1月骨科成立了縮短骨科住院患者術后尿管留置時間項目管理小組,1-3月使用查驗表對對照組進行現況查驗和數據統計分析,找出患者術后留置尿管時間長的原因,并提出改進措施。(1)開展醫護一體化快速康復知識培訓;(2)制定術前床上小便訓練和術后拔管指征評估標準,將其納入績效考核;(3)查找文獻,得出術后4~6 h排尿基本不受麻醉藥影響,術后6 h進行拔管指征評估,盡早拔管;(4)如術后當天未拔管,則由夜班護士在術后次日晨再次進行拔管指征評估,并將結果在晨會前與醫生溝通,及時開具停管醫囑,護士8點以后可拔除尿管,避免由于醫生查房、手術延遲或忘記開停尿管醫囑。并將4-6月在骨科住院符合該項目標準的72名患者作為試驗組進行項目實施后的查驗。
(1)對比項目管理實施前后試驗組和對照組尿管的留置時間。留置時間從術后回房的時間至尿管拔除時間。(2)對比項目管理開展前后兩組的尿管刺激征發生率。尿管刺激癥是術后病人不適的主要原因之一,術后早期拔管是降低發生率的主要措施。尿管刺激癥狀分級標準:0級,無任何不適;I級,可以忍受的輕微不適;Ⅱ級,不能忍受的中度不適,有尿道刺激癥狀;Ⅲ級,難以忍受的嚴重不適,尿道刺激癥狀明顯,伴有煩躁不安,患者主訴想撥除尿管。(3)對比項目管理開展前后兩組患者拔管后尿管重置率。拔管后尿管重置的人數除以樣本量。(4)對比項目管理開展前后兩組患者對留置尿管管理的滿意度。自行設計患者對留置尿管管理的滿意度調查表,尿管拔除后的第二天發給兩組患者,項目有不滿意、一般、滿意。
采用 SPSS 19.0 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術后尿管的留置時間(36.9±3.3)h,試驗組術后尿管的留置時間(14.8±2.6)h。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術后尿管的留置時間顯著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4.64,P<0.001)。
試驗組無尿路刺激癥狀者27例,輕度不適37例,中重度不適8例;對照組無尿路刺激癥狀者10例,輕度不適42例,中重度不適20例。試驗組術后尿管刺激征的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384,P=0.012)。試驗組中重度尿管刺激征發生率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512,P=0.000 1)。見表1。

表1 項目管理開展前后兩組尿路刺激征發生情況比較 (例)Tab.1 Comparison of ureter simulating symptoms before and after project management case
試驗組術后尿管重置8例,重置率為11.11%;對照組術后尿管重置7例,重置率為9.72%。兩組拔管后尿管重置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74,P=0.785)。
試驗組對留置尿管管理的滿意率達91.67%,對照組的滿意率達79.17%。試驗組的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項目管理開展前后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例)Tab.2 Comparison of patient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project management case
項目管理小組通過頭腦風暴法、文獻循證制定相關制度,進行健康教育和常規護理,術前重視指導和適應性訓練,術后準確及時評估,加強培訓和醫護患溝通,項目實施后尿管的留置時間顯著縮短,尿管刺激征的發生率顯著下降,患者滿意度顯著提高。
通過項目管理,制定各類規范和流程,完善護理質量管理相關制度和規定,用科學的方法取代經驗護理,保障患者安全,提高了患者對尿管護理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