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占霞
(臨夏州人民醫院,甘肅 臨夏 731100)
下肢靜脈曲張為臨床常見的外科疾病,多見于持久從事站立工作或體力勞動的人群。激光手術對機體創傷小、手術時間短、預后效果好,被廣泛應用于下肢靜脈曲張的臨床治療中。在患者治療期間給予護理干預,對優化手術效果,改善預后具有積極意義。
選擇臨夏州人民醫院2019年2月—2020年4月收治的48例采用激光治療的下肢靜脈曲張患者,按照入院順序尾數的單雙數分為綜合組和常規組,每組各24例。男20例,女28例,年齡24~75歲,平均年齡(36.51±2.87)歲。病程3~45 d,平均病程(21.54±2.01)d。發病部位:單側35例,雙側13例。并發癥:下肢潰瘍12例,下肢色素沉著16例,周圍神經病變5例,靜脈瓣膜功能不全3例,其他12例。兩組患者經血管造影確診為下肢靜脈曲張[1]?;颊呔邮芗す庵委煟鶎Ρ敬窝芯恐?,并簽署同意書。排除原發性血管疾病、激光禁忌癥、精神異?;驘o法正常溝通者。兩組患者的自然資料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常規組在治療期間給予病情觀察、進行相關檢查、定期更換敷料、開展常規飲食及運動指導護理。
綜合組實施綜合護理干預。(1)心理護理:由于對疾病及激光治療缺乏正確的認知,患者術前心理負擔較重,對手術風險、手術效果、術后康復及并發癥等有較大顧慮。手術前護士積極與患者交流,通過健康宣教,紓解患者的負面情緒,減輕其心理負擔。(2)患肢護理:術前指導患者取頭低腳高位,促進靜脈回流。指導家屬定期按摩患肢,改善血液循環。術后取相同體位早期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包括屈伸足背、活動腳趾、左右擺動患肢等。加強患肢的狀態監測,根據患者的個體狀況控制彈力繃帶的松緊度,發現有顏色發黑、體溫過高、動脈搏動減弱等異常情況,立即告知醫生對癥處理,可配合冰敷、按摩、針灸等方式促進患肢的血液循環。(3)疼痛護理:通過閱讀、看書、看電視、聽音樂等方式,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對中重度疼痛患者可遵醫囑給予藥物鎮痛。(4)病情監測:術中、術后加強對患者生命體征的監測。叮囑家屬多觀察患者的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告知醫生。(5)不良反應護理:加強對手術切口的監測及護理,更換輔料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流程,每日換藥。對下肢麻木患者通過針灸、按摩、冰敷,取頭低腳高體位等方式,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改善麻木癥狀。對潰瘍者遵醫囑給予抗凝、消炎、抗感染等對癥治療,定期清潔創面,加強潰瘍面的監測,并做好記錄。(6)運動指導:激光治療后24 h,鼓勵患者在床上開展四肢屈曲、關節活動等訓練,使其盡早下地活動,但應嚴格控制活動時間,以15~20 min為宜,避免過度運動,影響下肢功能恢復。治療期間患肢綁彈力繃帶,調節松緊度,以慢走、散步等有氧運動為主??刂葡轮[者的活動量,并叮囑患者以臥床休息為主,配合按摩,減輕其水腫。(7)出院護理:出院時再次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叮囑患者控制飲食、適量運動、遵醫用藥。囑其出院后2~3周來院拆線,并堅持穿彈力襪,以3~6個月為宜。
(1)康復效果:比較兩組患者的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使用主觀舒適度評價量表比較兩組的治療、護理舒適度,包括生理、心理、環境、社會4個維度,每個維度0~6分,總分24分,得分越高,說明舒適度越低。使用簡易視覺模擬疼痛評分量表(VAS)比較兩組治療后的疼痛程度,共0~10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劇烈。(2)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

綜合組的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常規組(P<0.05),舒適度評分、VAS評分均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1。
綜合組發生下肢腫脹、深靜脈血栓、血栓性淺靜脈炎、切口感染等不良反應的幾率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2。

表1 康復效果、舒適度及VAS評分Tab.1 Rehabilitation efficacy, comfort level and VAS score

表2 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例(%)Tab.2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 occurrence rate case(%)
下肢靜脈曲張臨床尚無特效治療藥物,病情較嚴重者,多采取手術治療[2]。手術治療期間,對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對提升患者治療積極性、優化手術效果、促進康復有積極的作用。
結果顯示,綜合組的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常規組,舒適度評分、VAS評分均低于常規組,綜合組發生下肢腫脹、深靜脈血栓、血栓性淺靜脈炎、切口感染等不良反應的幾率低于常規組。提示綜合護理干預可顯著縮短接受激光治療下肢靜脈曲張患者的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康復效果確切。綜合護理還可提高患者治療期間的舒適度,降低患者術后痛感,減少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優化預后。通過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可消除患者的心理負擔,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增加手術配合度,減輕患者的心理應激。患肢護理可促進靜脈血液回流,改善臨床癥狀。疼痛護理可減輕患者的痛感,提升患者舒適度。不良反應護理可減輕不良反應發生率,改善預后。運動指導可促進下肢功能恢復,縮短康復進程。出院指導可增強患者的院外自我照護能力,增強治療效果[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