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凱,牛曉娟,王徐,李彩云
貴州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貴陽 550025
鍶(Sr)與鈣同為堿土金屬元素,具有相似的物理化學性質,在一些代謝過程中鍶能夠替代鈣的功能[1-3]。貴州省溫泉出水鍶含量為0.2~20.9 mg·L-1,呈正態(tài)分布,其中,約57%的溫泉出水鍶含量在1~5 mg·L-1的范圍內,主要以氯化物的形式存在。貴州溫泉平均鍶含量是貴州地表水平均鍶含量的7.5倍,是世界淡水平均鍶含量的47倍[4]。近年貴州省溫泉業(yè)的興起對地方經濟做出貢獻,但同時也對環(huán)境安全造成潛在的威脅。溫泉業(yè)除帶來大量生活污水外,溫泉水還把較高濃度的鍶元素搬運到地表并積累,對動植物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兩棲動物是聯(lián)系水生和陸生環(huán)境的特殊物種,其幼體鰓和皮膚薄且滲透性強,對水質變化極為敏感[5],是水體環(huán)境質量監(jiān)測的重要的指示生物[6]。中華大蟾蜍(B.gargarizans)是我國的廣布種,在不同海拔生境中均大量出現(xiàn)。研究表明,中華大蟾蜍的胚胎和幼體對水體中的銅、鋁、汞和鎘等金屬污染物比較敏感[7-9],因此,可作為進行生態(tài)毒理學研究及水體環(huán)境評價的理想物種。對中華大蟾蜍蝌蚪在不同濃度Sr2+處理下,其遺傳和生化相關指標及生長發(fā)育的變化情況進行了研究,旨在探討Sr2+對中華大蟾蜍蝌蚪的毒性效應,為評估溫泉開發(fā)對水生動物影響及水體環(huán)境監(jiān)測提供參考依據。
實驗用中華大蟾蜍蝌蚪于2019年4月下旬采集于貴陽市漁洞峽,根據Gosner[10]的蝌蚪發(fā)育分期標準,采集處于發(fā)展第36期的蝌蚪。選擇這個階段是因為36期是蝌蚪后肢外化的開始,而個體腳趾的出現(xiàn)發(fā)生在蝌蚪發(fā)育的第37期。因此,這個發(fā)育階段是蛙類從水生生物向陸生生物轉變的重要階段。采集的蝌蚪被置于約20 L的水箱中培養(yǎng),培養(yǎng)水體為曝氣自來水與河水的混合體,培養(yǎng)溫度為18 ℃,每3天更換一次水。使用雞蛋黃做為飼料進行喂養(yǎng)。培養(yǎng)2 d后,選擇大小相近和活動力強者用于試驗。試驗設置對照組和3個處理組,即在培養(yǎng)水體中分別添加0、0.2、2和20 mmol·L-1的SrCl2,每組5個平行,每個平行中放置30只蝌蚪。處理30 d后,對蝌蚪的生長發(fā)育指標、遺傳和生化指標進行測定。
根據Veronez等[11]的方法并略做修改進行蝌蚪的形態(tài)學分析。用游標卡尺測量蝌蚪的體長、尾長和總長度,并稱量蝌蚪的體重;記錄腿的發(fā)生和異常情況。最后,根據Gosner[10]提供的簡化表,對試驗中的蝌蚪發(fā)育階段進行評估。
形態(tài)試驗結束后,用1 ml·L-1的利多卡因麻醉蝌蚪。用肝素化的注射器穿刺尾靜脈采集血樣,用于彗星試驗。血液樣本在RPMI 1640培養(yǎng)基中稀釋至1∶120(V/V),并立即使用。試驗根據Veronez等[11]的方法進行,在100倍光學顯微鏡下隨機分析每個重復中的100個細胞,以觀測彗星尾部的長度。根據DNA從細胞核遷移的程度,采用視覺分類法對100個細胞進行分析。將處理后的細胞分為5個傷害等級:0為無損傷,1為低損傷(尾長小于核),2為中等損傷(尾長在1倍到2倍核直徑之間),3為嚴重損傷(尾長大于核直徑2倍)和4為細胞凋亡[12]。根據觀測結果計算蝌蚪的DNA損傷指數(shù)(DI),即用每個損傷類別觀察到的細胞核數(shù)量乘以其各自損傷類別(0~4)的值之和,結果以每個實驗組的平均DNA損傷指數(shù)表示。
采集血液后,將蝌蚪殺死并取出肝臟進行酶活性及蛋白含量分析。肝臟在磷酸鹽緩沖溶液(pH 7.0)中冰浴研磨為勻漿后,在18 000 r·min-1下離心30 min,獲得的上清液用于酶活性和蛋白濃度分析。GST(EC 2.5.1.18)的活性使用含有1 mmol·L-1的1-氯-2,4-二硝基苯(CDNB)和1 mmol·L-1的谷胱甘肽(GSH)的磷酸鹽緩沖溶液(pH 7.0)作為反應混合物測定,在412 nm下測定OD值以計算酶活性。CAT(EC1.11.1.6)活性通過測定H2O2濃度的下降來計算,在反應緩沖液中含有10 mmol·L-1的H2O2、1 mmol·L-1Tris-HCl和5 mmol·L-1EDTA,在405 nm處測定OD值的變化以計算酶活性。MT含量測定采用鎘血紅蛋白飽和法[13]。按照每分子MT結合6個鎘(Cd)原子換算成MT的含量。MT含量計算公式為:MT(μmol·g-1)=Cd(μg·g-1)/112.4/6。
用Excel和SPSS 15.0(IBM, Chicago, USA)軟件進行數(shù)據處理與分析,數(shù)據以平均值±SD的形式表現(xiàn),組間差異進行顯著性t檢驗,以P<0.05作為顯著性依據。文中所有的插圖均用Origin 9.0 (OriginLab, Hampton, USA)繪制。
由表1可知,經過30 d處理后,對照組有77.6%的蝌蚪發(fā)育到42~46階段。而在0.2 mmol·L-1Sr2+處理組,進入42~46階段的蝌蚪占總數(shù)的88.7%,并且有41.6%的蝌蚪進入到發(fā)育的46階段,后腿完全發(fā)育和尾部完全被吸收,即變態(tài)發(fā)育過程完全結束。2 mmol·L-1和20 mmol·L-1Sr2+處理組的蝌蚪,與對照組相比,表現(xiàn)出發(fā)育遲滯的現(xiàn)象,分別只有59.9%和48.5%的蝌蚪進入到42~46階段。

表1 不同濃度Sr2+處理30 d后中華大蟾蜍蝌蚪的發(fā)育狀況(%)Table 1 Frequency of developmental stages in B. gargarizans tadpoles under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Sr2+ treatments for 30 d (%)
經過30 d處理后,每處理組5個平行各隨機選取5只蝌蚪測量生長指標。結果表明(表2),0.2 mmol·L-1Sr2+處理組和對照組蝌蚪長度和體重并沒有明顯的區(qū)別。但是,2 mmol·L-1和20 mmol·L-1Sr2+處理組的蝌蚪的生長受到了顯著的抑制,長度和體重都要低于對照組,且處理濃度越高,蝌蚪生長受抑制的現(xiàn)象越明顯。

表2 不同濃度Sr2+處理30 d后中華大蟾蜍蝌蚪的生長指標Table 2 Biometrical data of B. gargarizans tadpoles under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Sr2+ treatments for 30 d
經過30 d處理后,每處理組5個平行各隨機選取7只蝌蚪進行DNA損傷等級檢測。由表3可知,隨著Sr2+處理濃度的上升,處于高DNA損傷等級的紅細胞數(shù)目上升,在20 mmol·L-1Sr2+處理組的蝌蚪分別有4.8%的紅細胞DNA達到第3傷害等級,有2.1%的紅細胞DNA達到第4傷害等級,而在其他3個組幾乎沒有蝌蚪的紅細胞DNA達到第3和第4傷害等級。由圖1所示,0.2 mmol·L-1Sr2+處理組和對照組蝌蚪紅細胞的DNA損傷指數(shù)沒有顯著差異。但是,2 mmol·L-1和20 mmol·L-1Sr2+處理組的蝌蚪,與對照組相比DI指數(shù)顯著上升,且處理濃度越高,DI指數(shù)越高。

表3 不同濃度Sr2+處理30 d后中華大蟾蜍蝌蚪的紅細胞DNA損傷等級(%)Table 3 Classes of DNA damage in erythrocytes of B. gargarizans tadpoles under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Sr2+ treatments for 30 d (%)
蝌蚪肝臟內的GST和CAT活性在Sr2+處理下表現(xiàn)出相似的變化規(guī)律(圖2),即0.2 mmol·L-1Sr2+處理組和對照組沒有顯著差異,但是在2 mmol·L-1和20 mmol·L-1Sr2+處理組的GST和CAT的活性均顯著上升。在0.2 mmol·L-1處理組,GST和CAT的活性分別是對照組的0.98倍和1.01倍;在2 mmol·L-1處理組,GST和CAT的活性分別是對照組的1.49倍和1.13倍;在20 mmol·L-1處理組,GST和CAT的活性分別是對照組的3.90倍和1.74倍。
如圖3所示,處理30 d后,對照組蝌蚪的MT含量為4.26 ng·g-1,0.2 mmol·L-1Sr2+處理組的MT含量為對照組的1.03倍,與對照組沒有顯著差異;2 mmol·L-1Sr2+處理組的MT含量為對照組的1.55倍,較對照組顯著上升;20 mmol·L-1Sr2+處理組的MT含量為對照組的0.74倍,較對照組顯著下降。

圖1 不同濃度Sr2+處理30 d后中華大蟾蜍蝌蚪的紅細胞DNA損傷指數(shù)Fig. 1 Index of DNA damage in erythrocytes of B. gargarizans tadpoles under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Sr2+ treatments for 30 d

圖2 不同濃度Sr2+處理30 d后中華大蟾蜍蝌蚪肝臟的谷胱甘肽S轉移酶(GST)和過氧化氫酶(CAT)活性Fig. 2 The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 and catalase (CAT) activity in liver of B. gargarizans tadpoles under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Sr2+ treatments for 30 d

圖3 不同濃度Sr2+處理30 d后中華大蟾蜍蝌蚪肝臟的金屬硫蛋白(MT)含量Fig. 3 The metallothionein (MT) content in liver of B. gargarizans tadpoles under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Sr2+ treatments for 30 d
兩棲動物是動物從水生向陸生的過渡類群,在脊椎動物演化過程中占據著特殊的地位。兩棲動物的胚胎和幼體發(fā)育都在水體中完成,水體中的污染物會對它們的發(fā)育和變態(tài)產生直接影響[7]。通過試驗發(fā)現(xiàn),不同濃度的鍶暴露會對中華大蟾蜍蝌蚪的生長發(fā)育產生不同的效應。較高濃度的鍶暴露會對蝌蚪肝臟產生毒性效應,并抑制其發(fā)育和生長。其可能的作用過程如圖4所示。

圖4 外源Sr2+在蝌蚪體內的作用途徑注:ROS表示活性氧。Fig. 4 The action pathway of exogenous Sr2+ in B. gargarizans tadpoleNote: ROS stands for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肝臟是維持動物體內重金屬穩(wěn)態(tài)的重要器官,在能量和蛋白代謝方面也有重要作用。而肝臟發(fā)生的代謝紊亂會導致兩棲動物變態(tài)過程的延遲[14]。低濃度的Sr2+暴露條件下,中華大蟾蜍肝臟內的GST活性、MT含量和CAT活性較對照組并沒有顯著變化,這表明低濃度Sr2+暴露并沒有引起蝌蚪機體的毒性反應。在此條件下,蝌蚪紅細胞DNA的損傷情況與對照組相比也沒有顯著差異。另一方面,蝌蚪的發(fā)育和生長指標顯示,低濃度的Sr2+處理對蝌蚪的發(fā)育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這可能是因為低濃度的Sr2+可以促進動物細胞的生長和分裂所致。劉存岐等[15]研究發(fā)現(xiàn),低濃度的Sr2+促進了中國對蝦(Fenneropenaeuschinensis)糠蝦的成活與變態(tài)。
中等濃度Sr2+暴露條件下,蝌蚪體內GST活性和MT含量顯著上升,這表明2 mmol·L-1Sr2+暴露能夠引起蝌蚪機體明顯的毒性反應。Van der Oost等[16]對魚類的研究和Veronez等[11]對牛蛙蝌蚪的研究也有類似的結果。在動物肝臟內,GST能夠對各種外源毒害物質起到解毒和中和作用,使其更容易溶于水分并排出體外,是動物體內重要的防御物質[17]。MT在動物受到金屬脅迫時在肝臟中合成,并且與金屬脅迫存在一定的時間、劑量-效應關系。MT作為機體中毒后誘導產生的解毒蛋白,可以在細胞內與金屬結合,降低毒害金屬與其他細胞組織的親和能力,從而起到解毒的作用。動物體的MT含量已被作為水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重金屬脅迫的重要生態(tài)毒理學指標[18-19]。此外,蝌蚪體內CAT活性也有較為顯著的上升,這表明GST和MT的作用并不能完全消除中等濃度Sr2+暴露產生的毒害作用,中等濃度Sr2+暴露在動物體內引起了氧化應激反應,產生了過量的活性氧(ROS)。已有研究表明,金屬毒性與細胞的氧化脅迫密切相關,可導致有機體脂質過氧化水平上升[20-22]。CAT是參與抗氧化防御系統(tǒng)的重要酶,其作用是去除脅迫過程中產生的H2O2,將其代謝為O2和H2O[23]。CAT等活性氧清除酶活性的增加,能保護動植物細胞在逆境中細胞膜和遺傳物質不受ROS的破壞。不過彗星分析的結果表明,在中等濃度的Sr2+暴露條件下,蝌蚪紅細胞DNA的損傷程度并不嚴重。但是,蝌蚪的發(fā)育和生長還是受到了顯著的抑制,這可能與Sr2+能夠影響動物體內多種生理過程有關。有研究表明,Sr2+能夠在動物體內與Ca2+發(fā)生競爭作用,抑制鈣的吸收[3]和鈣依賴性酶的活性[24-25],從而使蝌蚪的發(fā)育遲滯。外界條件對蝌蚪變態(tài)發(fā)育的影響會對蝌蚪種群的穩(wěn)定造成嚴重的后果,變態(tài)是無尾兩棲動物生活史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變態(tài)率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陸生成體蛙的數(shù)量[26]。環(huán)境中高濃度的鍶有可能導致兩棲動物變態(tài)發(fā)育過程的延長,使其體型減小且運動能力減弱,更容易受到捕食,從而可能成為導致種群數(shù)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高濃度Sr2+暴露條件下,中華大蟾蜍肝臟中的GST活性顯著增加。在Sr2+處理下,CAT也表現(xiàn)出與GST相似的反應規(guī)律。然而MT含量甚至要低于對照組,這是因為在較高濃度Sr2+長時間處理下,蝌蚪機體整體代謝機能下降,從而使MT合成能力減弱。GST、CAT和MT變化的差異,也表明動物體應對金屬毒性時,酶活性調控和保護蛋白合成方面有著不同變化規(guī)律。從彗星試驗的結果看,高濃度的Sr2+暴露誘導中華大蟾蜍蝌蚪紅細胞DNA損傷的加劇。Zocche等[27]在煤礦區(qū)對史密斯樹蛙(Hypsiboasfaber)蝌蚪紅細胞DNA損傷的研究也有相似的結果。這表明,金屬對蝌蚪細胞DNA的損傷作用可能是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而且,隨著Sr2+處理濃度的升高,紅細胞DNA的損傷水平也上升,這說明,隨著有機體吸收和富集Sr2+的增加,對細胞DNA的危害也越大。這也說明,GST、CAT和MT等對金屬毒害的保護作用有一定的限度。在此條件下,中華大蟾蜍蝌蚪的生長和發(fā)育也受到了強烈的抑制。
綜上所述,低濃度的Sr2+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中華大蟾蜍蝌蚪的發(fā)育,但是較高濃度的Sr2+暴露對中華大蟾蜍蝌蚪的生長發(fā)育產生遲滯作用、對細胞DNA產生損害作用,并對細胞產生氧化脅迫和生理毒害。所以,環(huán)境中大量的鍶元素有可能對水生動物和兩棲動物的生長發(fā)育產生危害,并進一步影響其種群數(shù)量。研究結果可為評估溫泉開發(fā)對水生動物影響以及溫泉產業(yè)發(fā)展的生態(tài)風險評價提供參考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