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玲

膽結石根據結石存在部位的不同可以分為膽管結石、膽囊腔結石、膽囊頸結石等多種類型。近年來,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膽結石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當前諸多研究結果表明形成膽結石的原因主要有遺傳因素、患者服用藥物后出現的副作用、患者體重超標、長期不規律的作息、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攝入過多等多種方面。膽結石患者的消化功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多表現為食欲不振、反復上腹部疼痛等不適癥狀。
醫生通過超聲透過患者體內不同組織時回聲的不同進行判斷,可以得到準確的診斷結果。超聲檢查可以高效地區分膽結石和結石周圍的軟組織以及膽汁。與常規的X射線檢查相比,超聲檢查具有很多優勢。超聲可以實時動態觀察,檢查過程中還可以讓受檢者改變體位來觀察結石的移動性;超聲可以彌補射線檢查時透光性的問題,也可以避免造影劑的使用,而造影劑是射線檢查時必須使用的試劑。
在臨床上,不同患者結石部位、大小、成分不同回聲強弱有所區別,不同的超聲醫生操作的方式和操作的熟練程度也有區別,所以在對患者進行超聲診斷膽結石時,不乏漏診的可能性。研究表明,當前對膽結石進行超聲診斷的準確率是比較高的,準確率約為90%~95%。下面就臨床上容易出現的六種漏診問題進行概括總結。
(一)膽管結石
生長在患者體內的膽管結石一般比較小、不活動,呈“串珠樣”排列。強回聲的膽管結石一般容易發現,容易漏診的是中低回聲的膽管結石。中低回聲的膽管結石一般不會引起患者出現不適癥狀,且其回聲強度與周圍正常肝臟組織接近,并且不易分辨,容易造成漏診。超聲檢查中要注意觀察患者肝內管道的走形、粗細,適當放大圖像,有助于顯示結石旁邊局部擴張的膽管,同時借助結石后方的淺淡聲影,可減少漏診。
(二)漂浮性結石
患者急性發作漂浮性膽結石時,會出現腹痛至呻吟的癥狀,從而導致胃腸脹氣,加上膽囊炎性水腫增大,較小結石可能會隱藏于膽囊底部,導致容易出現漏診。因此,醫生診斷時需要特別提醒患者改變體位,從平臥到側臥,改變受檢者體位可以促進結石在膽囊腔內進行移動,動態觀察有助于減少漏診。
(三)膽泥掩蓋的結石
一般來說,患者的囊腔內充斥著點狀回聲或沉積狀弱回聲帶,而體積小的結石極易被掩蓋而漏診。診斷時醫生也應注意及時調整患者的體位,讓沉積物以緩慢的速度移動,一旦捕捉到移動速度較快的強回聲團并伴隨著聲影,即可確診。
(四)無聲影結石
無聲影結石相對比較容易被超聲束穿透而不產生聲影,診斷時似弱回聲團塊容易與膽囊壁占位混淆。針對這種情況,醫生應多加注意,適當地降低增益、調整聚焦而獲得淺淡聲影,或調整受檢者體位,若發現有移動跡象,即可確診。無聲影結石相對比較少見。
(五)結石嵌頓于膽囊頸部
出現結石嵌頓于膽囊頸部時,患者體內的膽囊頸皺褶多半已經與結石緊密地連接在一起了,且膽囊積液多明顯增大,增大的膽囊體部擠壓膽囊頸部,增加膽囊頸顯示的難度,造成漏診。若從聲像圖中只能看見患者的膽囊頸部后方出現聲影,而未能出現典型的結石強回聲的圖像,此時醫生應將患者調整成側臥位,并策動探頭進行多方位的掃描,讓結石充分暴露在視角內局部放大,有助于提高檢出率。
(六)膽囊壁內結石
膽囊壁內結石一般形態較小,由膽囊腺肌增生癥所導致,多長在增厚的膽囊壁內,進行超聲診斷時通常會出現冰凌狀彗星樣回聲。
超聲診斷膽結石時醫生需更加謹慎,把握上述常見漏診現象及解決方案,在觀察到肝膽內出現強回聲團時多加注意。不能主觀臆斷,輕易下診斷,應當改變患者的體位,認真觀測強回聲團是否發生偏移,耐心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掃查,及時調整患者的呼吸強度,適當調節儀器增益及探頭頻率,以對病人負責的態度做好超聲診斷膽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