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瓊
【內容摘要】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語文學科在開放性和育人功能上有著無限可能。受應試教育影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沒有做到高度統一。因此,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與時俱進,調整語文課程內容、結構,改革課程實施機制,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以促使學生均衡發展。文章以高中語文小說閱讀教學為例,就新課程標準視閾下的小說閱讀教學實施策略做出了研究,希望能有助于大家對高中語文新課標基本理念的認識。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 高中 小說閱讀教學
語文新課標是語文教學的指南。高中語文新課標主張在遵循共同基礎的同時,堅持多樣性選擇相統一的原則,構建開放的課程。小說是一面哈哈鏡,它展示了人生百態,具有獨特的閱讀價值。在小說教學中貫徹新課程標準,更有利于人們對新課標的認識,檢驗新課標的正確性。那么,在新課程標準視域下,高中語文如何進行小說閱讀教學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呢?
一、整合課程資源,擴大學生的視野量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重視語文的應用性特征,加強語文與科學、社會和其他課程的聯系,更新語文教學內容,為學生適應生活、自我發展服務。所以,新課程標準視域下的高中小說閱讀教學,需要教師認識這樣一個問題:語文閱讀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口語和書面語,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促進學生知、情、意全面發展。這也要求高中語文教師在小說閱讀教學中,要關注新課標精神擴大學生的閱讀量,開闊學生的視野,為學生具有審美追求、文學欣賞和創造能力打好基礎。
如在學習《祝福》這篇小說時,本節課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借助祥林嫂這個悲劇人物的悲慘遭遇,認清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探究導致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體會作者的愛憎之情。而魯迅先生對社會的痛,對小人物的悲憫,在其關于“小人物”的短篇小說《孔乙己》、《阿Q》中,都有所體現。此外,從《故鄉》、《藥》等小說中,也可以感受作者的這種情感。因此,教師可以將魯迅先生的一些短篇放在一起,讓學生進行群文閱讀,并明確群文閱讀任務:分析“小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概括“小人物”命運的悲劇性;從性格、社會、生活、情感等方面,探討導致“小人物”人生命運的原因;評價魯迅先生筆下的“小人物”在中國文化畫廊中的作用。在學生閱讀、討論和發言結束后,教師可以《祝福》為主,介紹魯迅小說的創作背景,揭示主題,讓學生對當時殘酷的社會現實、人物的復雜性、文學的社會功能都有所了解,這樣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還可以激活學生的情感,促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和閱讀能力并重發展。
二、總結閱讀方法,提高小說閱讀能力
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精選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內容,變革學習方式,使學生獲得必需的語文素養。語文閱讀能力,是學生必備的語文素養之一。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要顧及學生能力,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增加課程的選擇性、教學的針對性。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需要教師總結小說閱讀教學經驗、小說考察要點和閱讀方法,同時轉變教室角色,以領路人的身份參與教學,將課堂交給學生,引導學生細讀精讀小說,積累方法,開展小說閱讀強化訓練,促使學生由被動學習朝著主導者方向轉變,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
如在學習《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閱讀課文,整體感知故事內容和推進順序,找出重要的情節要點。接下來,讓學生概括文本的情節特點(一波三折,伏筆照應,明暗雙線)和小說主題。然后,讓學生賞析文中的精彩段落,欣賞風雪場景,開展閱讀強化訓練———讓學生分析、批注一些重要的字詞的作用。如“紛紛揚揚”一詞生動描繪了雪花大而密的情景。“卷”字,寫出了風之怒,風之烈。一個“緊”字,既寫雪勢嚴峻,也寫形勢逼人。在寫雪景時,作者還寫了人物的各種動作,如買酒,取氈笠子,抖雪,脫衫等等。清冷的環境,與細節化的動作相互映襯,寫出了暴風雪的緊張,氣氛的陰冷,人物的孤寂茫然,這也為故事向前推進做好了鋪墊。這樣借助閱讀訓練,可以考察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了解對小說關鍵細節的把握情況,還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
三、創設課堂情境,激發小說閱讀興趣
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社會真正需要的是思維敏捷、富有探索精神和創新熱情的人。關于熱情,托爾斯泰說過:"一個人如果沒有熱情,即便進入寶庫,也終將空手而歸,無功而返。"當代高中生都是在多元文化、電子產品的影響下長大的,許多人都有著積極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追求。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感官刺激下產生審美感知,發掘審美學生的審美能力,有助于學生審美能力培養,可以為學生成為社會所需的復合型人才打好基礎。所以,在高中小說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體會文本的情感和魅力。
如在學習《邊城》這篇小說時,教師可以利用沈從文寫給張兆和的情書來導入教學:沈從文在給妻子張兆和的信中說過這樣的話:我看過許多形狀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沈從文愛的宣言,非常煽情和感人,也感動了許多人。但是,在沈從文的心中,世界上最真最純的女子不是妻子,而是翠翠。是的,翠翠是他心中的愛與美之神的化身。那么,關于翠翠,有著怎樣的故事和結局呢?然后,過渡到課文,帶領學生梳理故事情節,感受湘西的風土人情。在此基礎上,播放電影《邊城》(1992)中的一些片段,讓學生進入文本所描繪的世外桃源,感受淳樸的愛與原生態的美。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到文學作品所創造的文學意境中去。
四、立足現實生活,增加文本對話深度
小說是的作用主要是反映社會生活。閱讀小說,是學生了解社會、積累生活經驗、提高思想認識的一個重要方式。閱讀是一項集思考、評判于一體的綜合性的活動,閱讀也是對文本的二次創作。但是,學生對文本的創作深度,與學生自身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有關。在閱讀教學中,新課標要求教師要溝通中外古今,在特定的生活、文化背景下展示多層次的語文課程圖景。所以,在小說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立足現實生活,激活學生對生命的認知,讓學生多角度與文本對話,使學生從字里行間發掘各種有用的信息,領悟文學的內涵和魅力。
如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時,在學生閱讀完課文后,教師會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在分析林黛玉、王熙鳳兩人的性格時,教師可以從生活的角度去解析人物形象:林黛玉進賈府,感覺還不如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輕松自在,她態度謹慎,生怕一不小心惹出是非,讓人笑話。而王熙鳳在迎接客人時,竟然敢在年邁的老祖宗和恪守封建禮節的王夫人面前有放誕不經的行為,這是為什么呢?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留守兒童因為無人依靠,所以都有膽小怯弱的特點。其實,林黛玉無論是在現實中,還是在心理上,也是一個“孤兒”,所以她才那么小心謹慎。而王熙鳳因為手握實權,深受府內實權人物喜愛,所以才敢如此放肆。這種人就像是家里的“學習比較好的孩子”,正是因為家長只看成績,不看其缺點,所以她才會膽大妄為,抓住機會表現自己。這樣從生活的角度去分析人物,有助于學生對人物、作品的理解,可以促使學生與作品進行深度對話。
綜上所述,新課標下的高中小說閱讀教學,需要教師在科學的教育理論指引下,調整小說教學內容與課程結構,給學生提供閱讀、欣賞和思考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發揮語文的育人功能,實現語文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李翠紅.高中小說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探討[J].中學語文,2017(33):18.
[2]吳亞南.《新課程標準》教育教學實踐[J].中國標準導報,2011(7).
[3]梁平.高中語文小說類文本閱讀教學策略探析[J].內蒙古教育,2017(14):127-128.
[4]陳偉海.高中語文鑒賞性閱讀教學探究[J].教育藝術,2012(11):45-45,48.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師大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2019年開放課題《基于交際情境的“讀·思·達”寫作教學實踐》(MXZ_2019038)”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福建省龍巖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