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再度暴發,讓人們又一次深刻體認到全民健康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全民健康體系建設,既包括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如公立醫療設施、全民醫保等主要由國家投資建設的醫療基礎設施和衛生保障體系和制度,也包括商業化醫療機構和商業醫療保險,旨在發動政府和市場兩方面的力量來滿足人們不同階層、不同需求層次和不同年齡階段的健康需求。
防控疫情要靠加大疫苗研發的力度,更要靠公共衛生體系的有效運轉,二者缺一不可。而不同社會階層在防疫抗疫中面對風險成本不同的承擔能力,則又凸顯全面健康體系建設的重要性——人們注意到,越是那些處于較低社會階層、抗經濟風險能力較為脆弱的人群,越是容易在防疫抗疫中處于不利的地位。這就再次提醒人們要在平時夯實全民健康體系的基石,擴大醫療保障的覆蓋面,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提升生活困難階層醫療服務的可獲得性。
在醫療保險方面,中國在“十三五”期間已基本實現應保盡保,考慮到人口基數,殊為難能可貴,接下來要提高保障的含金量和公平性,盡快實現城鄉并保、全國并網,方便人民群眾異地取保。
此外,可以適度加大針對不同收入階層偏好的商業醫療保險的發展力度。商業醫療保險發展得好,可以分流公共醫療保險的一部分壓力,做大醫療保險資產池。而在條件成熟的時候,甚至可以考慮以公共資金為普通百姓購買一定的商業保險服務,以豐富既有的公共醫療保險服務菜單,讓普通收入階層也能適度享受更為高端的醫療保險服務。
這就意味著在大力興辦公共醫療衛生機構以外,要大力鼓勵社會資金興辦社會化醫療衛生機構。在強調社會性和公益性目標的同時,允許社會化醫療衛生機構適度盈利,有利于盡快做大醫療服務機構資產池,為人民群眾提供多層次的醫療服務,盡快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現象。
言及提高醫療保障標準和醫療服務水平,會有一種觀點持保留態度,擔心會陷入過度福利化的所謂拉美化陷阱。首先,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努力工作的方向。讓人民群眾享有基本的醫療保障和衛生服務,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
沒病防病,有病治病,享有基本的醫療保障和衛生服務,是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應享有的最基本的權利之一,這與脫離實際經濟發展水平盲目追求高福利不可同日而語。此外,提高醫療保障和衛生服務水平不是養懶人,而是為了提供高素質的勞動力。人類進入近代以后的歷史經驗證明,享有良好的醫療保障和衛生服務的社會,往往是更具生產力和競爭力的社會。為人民群眾提供及時充足的醫療保障和衛生服務,可以提前預防和及時應對各種公共衛生問題,比下大力氣臨機處置更為節省社會成本,也更有利于社會和諧穩定運轉。而一個病有所醫、健康和諧的社會,當然可以讓人民群眾將更多的消費能力投放到其他領域,從而又帶動經濟社會的發展。
醫療保障和衛生服務不是消耗性支出,除了人口素質的提升、社會運行成本的節省之外,人民群眾在這些領域的支出和消費也能拉動GDP。醫療保障和衛生服務體系到位后,人們對醫藥和衛生服務的需求,將對生物制藥和相關服務行業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互聯網平臺的勃興、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日益成熟,將為醫療服務升級——令其更普及又更具針對性——生物制藥和生命科學的躍遷提供強大的助力,我們不能在這種競爭中落伍。
全民健康體系還應與養老掛鉤,也就是所謂的康養。隨著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加速到來,如何更健康地度過晚年,將對中國醫療基礎設施和養老基礎設施提出雙重考驗,宜及早統籌規劃。如何在全民健康體系的建設中,將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有機結合、養老基礎設施和醫療基礎設施有效對接,是相關政府部門和全社會都面臨的問題。處理不好,將會造成公共衛生和社會服務的短板,提高社會運轉成本;而處置得宜,不僅大幅度提升人們的獲得感,節省社會運行成本,還將提供大量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