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興利 黃家偉
在這場與新冠肺炎斗爭的戰役中,人們的工作、生活以及學習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習慣也隨之改變。經此一“疫”,一種思想深深根植于人們的腦海,那便是營養健康意識。追求健康、注重營養均衡的習慣一旦養成,將受益一生。在此背景下,健康產業也將迎來新的發展與考驗。
2020年已經接近尾聲。這一年,對于世界,對于中國,對于每個人來講都是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新冠肺炎疫情帶來了太多的傷痛和別離,也讓人們無比深刻地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除了適當的身體鍛煉和良好規律的作息習慣外,合理營養的食物攝入也是保障身體健康的關鍵。隨著公眾健康意識不斷提升,營養逐漸成為日常生活中的高頻詞匯,對國民飲食習慣的健康化以及國民身體素質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營養是人民身體健康、生活幸福的基石,健康飲食、合理膳食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 國家衛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副司長田建新表示,近年來,我國居民營養健康狀況明顯改善,但仍面臨營養不足與過剩并存、營養相關疾病多發等問題。研究表明,不合理的膳食行為,特別是高鹽、高油、高糖攝入是影響人群健康的主要因素,不合理膳食行為會導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的發生。數據顯示,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所導致的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88%,導致的疾病負擔占疾病總負擔的70%以上,其主要原因便是不合理膳食、過量飲酒、缺乏鍛煉、吸煙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由此可見,合理營養的飲食對于身體健康的重要性。
健康中國 健康你我
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人們常把健康比作1,事業、家庭、名譽、財富等就是1后面的0,人生圓滿全系于1的穩固。”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6年8月26日召開會議,審議通過《“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提出,要引導合理膳食,制定實施國民營養計劃,深入開展食物(農產品、食品)營養功能評價研究,全面普及膳食營養知識,發布適合不同人群特點的膳食指南,引導居民形成科學的膳食習慣,推進健康飲食文化建設。建立健全居民營養監測制度,對重點區域、重點人群實施營養干預,重點解決微量營養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等高熱能食物攝入過多等問題,逐步解決居民營養不足與過剩并存問題。實施臨床營養干預,加強對學校、幼兒園、養老機構等營養健康工作的指導,開展示范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廳建設。到2030年,居民營養知識素養明顯提高,營養缺乏疾病發生率顯著下降,全國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降低20%,超重、肥胖人口增長速度明顯放緩。
俗話說,“病從口入”。一部分疾病的產生是由于長期不良的作息習慣、飲食習慣所導致;還有一部分健康問題則和食品安全息息相關,食品質量安全直接關系到人們的身體健康。不合格的食品流入市場后,所產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需要從源頭入手,壓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強化食品安全監管。《綱要》提出,要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完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實現食品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基本接軌。加強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到2030年,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與食源性疾病報告網絡實現全覆蓋。
另外,還要加強對食品原產地指導監管,完善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建立食用農產品全程追溯協作機制,完善統一權威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建立職業化檢查員隊伍,加強檢驗檢測能力建設,強化日常監督檢查,擴大產品抽檢覆蓋面。加強互聯網食品經營治理,加強進口食品準入管理,加大對境外源頭食品安全體系檢查力度,有序開展進口食品指定口岸建設。推動地方政府建設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推進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開制度。健全從源頭到消費全過程的監管格局,嚴守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讓人民群眾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科普、宣傳雙管齊下提升公眾營養意識
公眾營養健康意識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多年以來國家相關部門、學會、協會、院校等多方共同努力的結果。近年來,通過普及健康營養知識,公眾對營養均衡攝入、健康飲食習慣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
提升公眾健康營養意識是提高全民身體素質的首要條件。營養知識科普以及多渠道、多樣化的健康知識宣傳會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公眾的飲食、生活習慣,使其向健康化方向發展,從而提升全民身體素質。2014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提出,要普及公眾營養知識,引導科學合理膳食,預防和控制營養性疾病。針對不同區域、不同人群的食物與營養需求,采取差別化的干預措施,改善食物與營養結構。保障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質攝入量,控制脂肪攝入量,保持適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入。
要全面普及膳食營養和健康知識,加強對居民食物與營養的指導,提高全民營養意識,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樹立科學飲食理念。研究設立公眾“營養日”。開展食物與營養知識進村(社區)入戶活動,加強營養和健康教育。發布適宜不同人群特點的膳食指南,定期在商場、超市、車站、機場等人流集中地發放。發揮主要媒體對食物與營養知識進行公益宣傳的主渠道作用,增強營養知識傳播的科學性。
2015年,中國營養學會聯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農業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共同發起并確定,每年5月的第三周為“全民營養周”。
據了解,2015年,首屆“全民營養周”期間,共有26個省、240余家單位通過醫院義診、科普大篷車、健康跑、征文競賽、咨詢與講座等形式組織開展活動200余次,102家媒體進行活動報道,覆蓋約2億人。經過5年的發展,“全民營養周”已經成為公眾獲取營養知識的主要平臺,科普宣傳形式推陳出新,讓公眾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習營養健康知識。2019年,第五屆“全民營養周”活動擴大到31個省級行政區域(包括22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涉及147個縣市級單位、14420個社區、17163個縣/村落,開展了進社區、進學校、進部隊、開展義診等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動,活動總場次48066次,共有5903家媒體參與了活動報道,惠及7億余人民。
營養健康意識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是當人們養成健康的飲食、生活習慣后,將會受益一生,同時也為國民身體素質的整體提升打下了堅實基礎。
“全民健康”背景下的特殊食品
——特醫食品
近年來,健康意識已經逐漸融入人們的生活。人們在購物時會考慮食物的搭配是否營養,會著重注意膳食平衡,會主動地購買保健食品、嬰幼兒配方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以下簡稱“特醫食品”)在內的多種特殊食品。“新冠肺炎疫情激發了全民健康意識,營養健康產品受到了大家更多的關注,這些關注持續升溫讓相關產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空間。但是,大家對營養健康知識的認知還有很大欠缺。”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副會長厲梁秋表示,2015年,《食品安全法》把特醫食品進行了法律的定義,特醫食品由此進入了大家的視野。2016年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合理的營養膳食補充。在此背景下,特醫食品產業成為大家關注的藍海。
特醫食品是指當日常膳食無法滿足目標人群營養需求時的一種營養補充途徑,來為目標人群進行治療、康復及機體功能維持等方面起支持作用。據了解,全球首例特醫食品誕生于1957年,用于苯丙酮尿癥的膳食治療。20世紀80年代,許多發達國家就已經開始廣泛使用“特醫食品”來解決嬰幼兒的營養吸收問題,并為其制定了嚴格的管理措施和使用標準。目前,美國、歐盟、澳洲以及日本都對特醫食品給予了明確的法律地位。
有數據顯示,美國營養不良的人群中,有65%會選擇特醫食品,英國達到27%,而中國大陸的比例只有1.6%。目前,國內特醫食品產業的發展仍處于初期階段,截至2020年6月30日,通過注冊審批的“特醫食品”僅有51個。
特醫食品與保健食品同為特殊食品的分支,“名氣”卻遠沒有保健食品那么大,很多人對特醫食品的認知尚處于較為模糊的階段。其實,特醫食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并不鮮見,病患存在營養不良問題時可以聽從醫囑適量食用特醫食品;因工作、生活等原因導致營養攝入不足或不均衡的人也可在聽從醫囑的情況下適當食用特醫食品。
未來,隨著健康化生活方式的普及,特醫食品也會逐漸融入人們的生活。但需要注意的是,特醫食品介于藥品和普通食品之間,并非藥物,不能替代藥物的治療作用。另外,特醫食品必須在醫生或者臨床營養師的指導下,單獨食用或與其他食品配合食用,切記不可自行服用。
——保健食品
《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提出,針對老年群體,應研究開發適合其身體健康需要的食物產品,重點發展營養強化食品和低鹽、低脂食物。開展老年人營養監測與膳食引導,科學指導老年人補充營養、合理飲食,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60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約2.5億,占總人口的17.9%。近幾年,老年消費迅速增長,預計2050年老年消費規模將達61.26萬億元。銀發消費群體一直是保健食品消費的“主力軍”,隨著銀發群體逐漸龐大,其健康保健消費市場也將進一步擴大。
時至今日,在全民保健的消費趨勢下,保健食品已經覆蓋全領域、全年齡段消費群體。
天貓發布的《2020年保健品行業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提出,近年來,中國營養保健食品行業穩步發展,通過營養保健食品維持健康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白皮書》顯示,運動營養品類中,除了乳清蛋白占據主體成交地位之外,膳食補充劑型飲料、氨基酸類產品增速驅動品類發展。腸胃營養市場中,益生菌品類快速增長,低GI(血糖生成指數)食品為趨勢品類。提升免疫力類產品中,靈芝、參類、石斛提取物以及維生素、混合蛋白是主要品類。
數據顯示,2007年,我國營養保健食品市場規模為551億元,預計到2022年,市場規模將達到2300億元以上。與發達國家及地區相比,中國人均成人營養保健食品消費額還存在較大差距。隨著人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保健消費習慣逐漸形成,我國保健食品消費市場也將迎來新一輪擴張與發展。
——嬰幼兒配方食品
嬰幼兒時期的營養攝入直接關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長,對其成年后的身體素質也將產生一定影響。很多父母在嬰幼兒的飲食選擇方面慎之又慎,生怕對孩子生長發育造成不良影響。
《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提出,大力倡導母乳喂養,重視農村地區6個月齡至24個月齡嬰幼兒的輔食喂養與營養補充,加強母乳代用品和嬰幼兒食品質量監管。
母乳是6個月內的嬰兒最理想的食物。母乳中不僅含有嬰兒生長發育所需的全部營養成分,還含有豐富的免疫物質。但是,當嬰兒母親由于自身健康問題不能提供充分的母乳喂養時,就需要選用或補充嬰兒配方食品,從而滿足不同月齡嬰兒的營養需求。
近年來,嬰幼兒配方食品已經成為眾多寶爸寶媽的“剛需”,除了日常飲食外,很多家長會讓孩子食用嬰幼兒配方食品以補充營養。我國是全球嬰幼兒配方奶粉消費和容量最大的市場,龐大的人口基數使得這一行業迎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也為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需求提供了保障。
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進口數量為34.55萬噸,同比增長6.5%,進口金額51.91億美元,同比增長8.8%。有業內人士表示,國內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格局較為分散,外資企業市場份額占比位居前列,且在高端市場中占據主要比重。隨著國內相關政策的推動以及國內奶粉企業對線下消費渠道的拓展,國產品牌逐漸在嬰配奶粉市場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
行業的發展、企業的角逐使嬰幼兒配方食品市場成了沒有硝煙的戰場,相比于此,人們更關注的是產品的品質和安全。嬰幼兒配方奶粉是嬰幼兒的主要營養來源之一,直接影響嬰幼兒的早期生長發育情況,其質量安全容不得半點馬虎。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特殊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司二級巡視員陳健表示,截至今年6月,2020年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自查報告率達到93%;嬰幼兒配方食品監督抽檢合格率為99.91%。
不論是嬰幼兒配方食品、特醫食品或是保健食品,都是人們健康化生活的輔助劑,也是人們健康意識提升后的經常性消費品,其質量安全和產品宣傳受到了人們的關注。陳健表示,從2018年以來歷次相關的專項整治情況來看,非經注冊備案特殊食品通過冒稱特殊食品、虛假宣傳特殊功能損民害民的情況比較嚴重。從有關單位所做的2019年保健食品消費認知調查來看,僅有47.8%的線下普通居民能依據“藍帽子”專用標志來識別真正的保健食品,21.3%的普通消費者不能識別典型的虛假功效宣傳,社會公眾在營養和健康方面科學素養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成為特殊食品消費的隱患。監管部門在嚴格落實監管職責的同時,迫切需要全社會不斷加大科普宣傳工作力度,普及食品營養與安全科學知識,科學解疑釋惑,引導消費者科學認識食品安全與風險,理性認知特殊食品、理性選擇特殊食品、理性食用特殊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