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宸用 白海娜 楊殿偉

摘要:“新工科”建設對我國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包含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加強對外交流合作,培養國際化創新型人才。在此背景下,應用型院校應該緊密圍繞“新工科”特點和要求,主動探究并改進人才培養方法。本文以吉林化工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例,從課程體系設置、師資隊伍建設和境外優質教育資源引進等方面,分析了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策略,希望培養出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新工科人才。
關鍵詞:食品科學與工程;“新工科”;國際化人才
“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等“新工科”相關理念的相繼出現,推進了工程教育改革進程。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國際交流與合作是大學的“第五項職能”,要充分發揮高校國際交流合作職能,促進高等教育創新發展,從而培養出大批具有國際視野,精通國際規則,能夠承擔國際事務和參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食品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發展食品工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經。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產業轉型的推進以及新科學技術革命與食品產業結構的升級,越來越多的食品企業建立了跨國合作,并將綠色制造、智能制造和生物科學等先進科學技術融入食品產業中,逐漸實現傳統食品制造產業升級。食品企業對可以參與國際交流與競爭的國際化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因此,如何培養出新時期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國際化人才已經成為地方應用型院校轉型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結合吉林化工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情況,本文從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建設、學校相關政策等方面分析,探究符合“新工科”理念要求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思路,并將其應用于人才培養中,使高校培養出符合新時代需求的人才,從而服務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1.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國際化新工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現狀
1.1 國際化辦學理念淡泊與資源匱乏
近年來,新工科建設對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教育國際化成為眾多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的策略之一。境外交流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是高等教育國際化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引進來和派出去,擴展學生國際視野,可提升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目前,地方應用型高校國際化辦學理念仍較淡泊,未建立完善的國際化制度體系。同時,吉林省地方高校受地域、政策、觀念、經費等多方面條件的制約,境外交流與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仍很薄弱,無法適應新時期國際化新工科人才的培養需求。
1.2 國際化師資隊伍薄弱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是構建國際化課程體系、搭建國際交流平臺及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執行者和推動者。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取決于師資隊伍的國際化程度。教師國際化參與情況不僅受到個人學術水平、外語水平、跨文化溝通交流能力等主觀因素影響,還受所在高校晉升制度、政策導向、經費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地方應用型高校較難引進具有海外學術背景的教師,且對本土教師的國際化培養缺乏重視。因此,地方應用型高校國際化師資隊伍質量與規模都很難提升,難以滿足國際化新工科人才培養的需求。
1.3 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不夠完善
首先是教學方面,地方應用型高校受到教師隊伍薄弱的制約,相關專業課程很難實現雙語教學。在大學外語及專業英語教學中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教材內容以陳舊的閱讀性材料為主,缺乏前沿性,無法滿足訓練聽、說、讀、寫、譯能力的教學要求,難以滿足國際化新工科人才培養的要求。其次,地方應用型高校在培養人才的時候更傾向于簡單的對專業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對社會環境和國際事務洞察能力的培養。另外,地方應用型高校尚未建立與國際行業標準匹配的國際化課程體系與學分轉換制度,加上國際化教育資源引進不足,難以滿足“新工科”理念對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需求。
2. 地方應用型高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國際化新工科人才的路徑探究
2.1 做好頂層設計
政策導向是即將開展的事務的指南,指明了高校未來的發展趨勢。地方應用型高校應根據“新工科”理念的要求,明確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具體目標,增強國際化人才培養意識,制定學校國際化戰略發展方針,熟悉和解讀國際交流政策相關條款的要求,結合自身優勢學科,通過教師的資源及同類院校推薦,努力開拓國際交流與合作途徑,構建教學、科研國際化合作平臺。地方應用型高校應充分認識中外合作辦學是對現有高等教學的補充與完善,摒除傳統思想禁錮,尋找適應“新工科”理念的現代大學發展和成長之路。另外,從學校層面設置新工科國際化人才培養專項經費,加大對培養人才所需的軟硬件教學資源的投入,建設工程教育示范中心、實訓基地等相關平臺,使學生通過各種實訓了解本專業相關知識,加強對新技術的理解。同時,可以與實力雄厚、設備先進的國內外企業合作,為人才培養提供更多的校外實訓基地。
2.2 建設國際化師資隊伍
建立國際化師資隊伍不僅是全球高等教育人才戰略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學科發展的內在需求。地方應用型高校應本著學歷與經驗并重,企業實踐與出國進修并重的原則,一方面,通過國家“千人計劃”及外專局引智項目等,重點引進具有海外學術背景、具備相關行業背景和企業經歷的教師,柔性引進海外專家及企事業單位的專家、技術人員等擔任兼職教師。另一方面,學校應出臺教師海外研修鼓勵政策。同時,高校教師也應善于利用國家留學基金委、國家外專局、省教育廳國際合作交流項目及校際教學、科研交流平臺、高水平國際會議等渠道,積極參與海外研修,努力開展跨國科研合作,發表國際學術論文,從而提高教師的英語授課能力和科研水平。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師績效考評制度,涵蓋評教評學、職稱評定等多個層面,應細化考核指標,加強教師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建立終身自主學習機制,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和應用能力,從而培養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國際化師資隊伍。

2.3 創建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
培養具有國際化知識和視野、具備國際競爭力人才培養體系,符合國際工程教育標準的教學內容、教學材料、教學方法與手段是學生獲取跨文化溝通合作能力的保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應用型高校應基于遵循新科學與人文精神相結合,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建立完善相關課程與人才培養體系,增設跨文化交流課程,幫助學生了解新時期全球各國社會環境和攝取新興產業、新技術的前沿信息,從而加強學生學科交叉能力和多元文化整合能力,使學生具有符合“新工科”理念的國際化素養。
地方應用型高校在課程設置上應從專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及時代需求出發,摒除陳舊過時的內容,增加符合當今社會發展需要的內容。借鑒國際工程教育發展的新標準、新趨勢,對專業課程進行改革,圍繞國際化人才培養的要求增設相關課程,融入新工科發展的國際前沿知識,同時,推進高校英語教學改革,采用分層次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推動國際化人才培養進程。
3. 結語
總之,新工科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是當前地方應用型高校面臨的主要任務。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國際化新工科應用型人才培養工作的開展需要多方面的參與和配合,學校層面應給予高度重視,基于我國工程建設發展的特點和需求,與自身專業特色相結合,積極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國際化新工科人才培養的途徑,凝練國際化辦學特點,對接行業、時代、社會需求,以期培養出更多符合“新工科”理念的國際化應用型人才,為國家及地方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作者簡介:
郎宸用(1985.03-),女,滿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化工學院理學博士,講師。從事天然產物分離提取及其生物合成調控的研究。
白海娜(1984.01-),女,蒙古族,吉林市人,吉林化工學院工學博士,講師。從事天然產物的分離、純化及功能研究。
楊殿偉(1984.05-),男,漢族,遼寧撫順人,吉林化工學院教育學碩士,助理研究員。從事教育技術應用與傳播、人事師資管理、脫貧攻堅理論與實踐等方面研究。
基金項目:
“新工科”形勢下食品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吉林化工學院高等教育改革研究課題
工程認證背景下《食品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吉林化工學院高等教育改革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