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靚
〔摘 要〕戲曲表演是一項綜合性極高的舞臺表演藝術,糅合手、眼、身、法、步,每一個動作都有講究,每一個細節都要較真。現在很多演員缺乏生活經驗,導致在舞臺上表演不自然,缺乏對人物的理解,導致塑造人物失敗。其實演好一個角色,需要演員熟悉、理解人物,使得自己心里有形象。然后通過深入生活,觀察生活,用真心、真情來感悟、理解,才能自己身上有形象。通過藝術的加工,最終才會具象到臺上有形象。
〔關鍵詞〕梅山文化;黑茶文化;花鼓戲表演
益陽安化縣是一塊神奇的土地,兩種歷史久遠的文化流傳至今:一種是源于蚩尤的梅山文化,一種是起于唐、興于宋、盛于清的黑茶文化。兩種文化互相交融,成為湖湘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了記載傳奇的黑茶文化,安化縣著名劇作家肖幼松創作了大型古裝花鼓戲《千兩茶傳奇》,當年排演后即參加了湖南省藝術節,獲得成功。我有幸扮演了劇中女主角李玉娘,通過這個戲使我對怎樣當一個好演員、怎樣處理劇中人物有了更多的感受。
道光年間,邊民因缺茶與大清不斷發生摩擦,戰事一觸即發。為調和邊境關系,穩定軍情,道光帝張榜天下并喬裝成安化籍兩廣總督陶澍的師爺微服出巡來到安化尋找能制出極品茶的高手。因父親遭張世臣陷害,在外漂泊三年的李玉娘聞訊趕來,欲揭皇榜制茶,一是為了完成她爹爹的愿望,斗垮張世臣;二是要打破女子不能進茶坊的習俗,創一個女兒制茶天下傳。直接與張世臣起了一場沖突,最終在道光帝的安排下,雙方約定半個月后拿出樣品茶比試,看誰才是真正的茶王。圍繞這個主題,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的故事。
隨著我對《千》劇劇本的深入了解,我發現了李玉娘這個人物在劇中的兩條感情線。第一條就是貫穿整個劇情的夢想:她為了圓父親與自己的制茶夢,反抗世俗對女子制茶的偏見,始終保持著對茶的滿腔熱愛。第二條則是她與劇中假扮陶澍師爺的道光帝兩人之間的情感糾葛??此撇幌喔傻膬蓷l線,實則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即準確處理好兩者之間所產生的戲劇效應,便抓住了這位一心想打破世人偏見、特立獨行、胸懷大志的奇女子在整劇中的人物行動線。
第一場戲,李玉娘身穿乞丐服,以一個假小子的形象亮相,特意在臉上弄了些污漬,身法動作更是區別于以前所扮演的花旦,大開大合,臺詞方面根據我個人理解,加入了一點市井的氣息。但在討論茶經時,采用極其自信的語氣,不卑不亢的對答如流,從而吸引到道光帝的注意,更是引起了張世臣的敵視,引發了本劇的第一場沖突。根據我對李玉娘這個人物的理解,這個時候的她,對張世臣非常的仇視,正所謂仇人相見分外眼紅,所以在這場沖突戲里,我表現得對他步步緊逼,絲毫不讓,并借機奪回了舊茶坊,走出計劃的第一步。
第二場戲,是李玉娘和道光帝感情戲的萌芽點。換回女裝的李玉娘,獨坐茶坊暗自思量,自己為圓制茶夢,三年來一直喬裝打扮,舉止瘋癲,如今重回故地勾起回憶,看著自己身上的衣裳,回想當年自己也曾在茶山引得無數山里伢子為她癡癲,渴望夢中人兒為她插花梳辮。同時,道光帝夜探茶坊,看到女裝打扮的李玉娘,頓時驚為天人,神魂不定。這里運用場景布置,兩道追光,讓李玉娘與道光帝完成了一段隔空對唱,就在這一刻,嬌羞婉約的李玉娘與風流瀟灑的道光帝兩人通過這段唱腔互相傾吐了各自心中愛慕之意。在這段戲我著重表現了李玉娘身為女子的心理狀態,緊緊抓住她此刻的心理變化。多年來的漂泊無依,流離失所,此刻終于再次回到這熟悉的茶坊,換回女裝對鏡梳妝,心中想著那位風度翩翩舉止文雅的師爺,又想著能早日完成自己心中的制茶夢,不由得胡思亂想,思緒難安。
接下來,在發現了道光帝與張世臣二人違禁窺探茶坊后,心中擔心被撞破自己女扮男裝的秘密,據理力爭要處罰二人,還指責陶大人官官相護,不能以情代法。經過折中,改為責打師爺的影子三十大板。此時的李玉娘并不知道她的小秘密早已被道光帝識破,懷揣著小女人的傲嬌,在眾人不敢動手的情況下,打了師爺的影子,只是她未曾想到這所謂的打影子,反倒陰差陽錯地成就了一段她與道光帝的難能可貴的雙人舞。
第四場,李玉娘因為捂不出亮色的茶湯,只能在眾姐妹的掩護下,喬裝成采茶女,進入張世臣的茶坊暗探技藝,不料被張的手下識破身份,張世臣借機發難,帶著手下沖進李玉娘的茶坊搜人。道光帝唯恐李玉娘被識破身份,聞訊趕來,暗中幫助,希望能化解這次的危機。張世臣狗急跳墻,發現了李玉娘耳垂上有洞,認定了她不是男人,雖有道光帝極力維護,但張世臣發動村民極力要求驗明正身。劇情發展到這一步,戲劇沖突已經達到了一個高潮,李玉娘與張世臣的沖突,封建舊習俗與李玉娘制茶夢的沖突,糾雜在一起,讓觀眾的心都快提到了嗓子眼。在這段戲里李玉娘雖然明知身份已有被識破的危險,仍然鎮定自若,從容應對,把緊張的氣氛不停地化解。然而在此刻,驗明正身是勢在必行了,如何才能避過是李玉娘所面臨的最大難題,到底是再次被趕出茶鄉還是能留下來圓夢?正在雙方膠著之際,道光帝站了出來,主動要求驗身,堂堂一國之君,為了親自了解這位他所仰慕的奇女子,做出了這個荒唐的決定。
在房中,兩人四目相對,互相試探,李玉娘心潮不安,故作鎮定,但又擔心識破身份被趕出茶鄉,從此難圓制茶夢,難遂女兒志。道光帝則心存憐愛,只想一探究竟,了解心中所愛之人的想法,但又怕唐突佳人。在這里李玉娘為了穩定局勢,所以先發制人,下定決心不讓自己的一番努力化作云煙,突然哈哈大笑,理直氣壯地將當今皇上、陶澍與師爺三人狠狠地批評了一番,接下來,又軟硬兼施以求能讓眼前這個嬉皮笑臉的師爺,打消驗身這個想法,可誰知這師爺軟硬不吃,堅持要眾意難違,一定要驗明正身。在脫下兩件外衣并苦苦哀求師爺無果的情況下,正當李玉娘咬牙決定脫下里面的衣服時,師爺終于松口:“好了好了,別脫了,再脫就要出西洋鏡啦。”她捂住衣服暗喜,正在心頭僥幸時,師爺再次說道:“其實不用驗明,我早就猜到你不姓劉,而是姓李,李玉娘就是你?!鳖D時李玉娘慌了神,急忙下跪,想要矢口否認,這時耳邊再次聽到師爺說:“正是花樣年華的你,為何要女扮男裝?”一下子,心中的悲憤、女子的柔弱與心中的大志向,終于找到了能夠訴說的人,并在得到師爺的理解與鼓勵后,自己也放下了心中對張世臣的恨意,決心一定要證明女人也能進茶坊。在這段戲里,情緒變化很多,有非常多變體現細節的地方。我憑借著對人物的理解進行了相應的處理,未被識破前的鎮定自若,談笑風生,被識破后的慌張無措,告知師爺事情原委時的悲憤交加以及最后放下心中怨恨,一心只想為女人爭口氣,打破舊習俗時的決心,還有潛藏在心中,對師爺的愛慕之意。
最終,李玉娘與張世臣聯手制出了極品千兩茶,并在鄉親們面前恢復了女兒裝。道光帝賜封她為“梅山女茶王”,并要帶她一同回京。然而,李玉娘婉拒了這位早已互相暗生情愫、風流瀟灑、胸懷寬廣的少年天子,她忍痛割愛,選擇了留在梅山,繼續種茶制茶。李玉娘自始至終是對道光帝有情的,一開始為他的風度所吸引,到后來經過事情的發展,深深地被這位師爺所打動,繼而芳心暗許,但在得知他是當今天子以后,她便毅然放棄了這段感情。因為在她心中,還存有著大愛,她最終追求的是在這片故鄉的土地上“創一個女兒制茶天下傳”。為了心中大志,她舍棄了心中的情愛,選擇了自己的追求,帶著一份遺憾,斬斷了情思。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古有花木蘭代父從軍,現有李玉娘代父制茶,因需要在女扮男裝上多下功夫,我選擇了反復閱讀《木蘭辭》,這樣才能更深入地了解這位大清“花木蘭”的心理,也就會更貼近李玉娘這個角色的內心。李玉娘雖是女兒身,卻有男兒志,有著女兒家的婉約,也有著男子漢的豪邁,她對黑茶那份情有獨鐘的熱愛勝過世間任何人,對于她來說,茶就是她的心靈寄宿,茶就是她所追尋的所有一切,把她對茶的這份感情融入骨子里,融入自己的表演里,也就能讓這位“梅山女茶王”的形象更加豐富飽滿而立體了。
我就是這樣以人物的心理為依據,根據劇情慢慢深入,完成了《千》劇中“梅山女茶王”李玉娘這個人物形象創作。
(責任編輯:張貴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