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止華
摘要:語文是最具人文性的一門學科,可以有效地發展學生的能力,而作文是語文教學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如果能夠有效地將地方文化融入到作文教學中,就既能使學生產生一定的親切感,又能有效地提升作文教學效率,發展學生的語文水平。本文將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從觀賞地方文化、參與實踐活動、實地景點教學三個方面入手,分析如何才能有效地將地方文化融入到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
關鍵詞:地方文化;高中語文;作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06-0176
隨著新課標的不斷推行,高中語文的作文教學就不能過于注重理論知識,要在一定程度上將學生的生活融入,從而將語文的實踐精神落到實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有效地考慮將地方文化融入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以此來豐富教學內容,甚至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能夠對作文產生一定的興趣,強化學生的文化意識。
一、觀賞地方文化
自然景觀是地方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代表,但很多學生對生活缺乏一定的熱情,使他們很難發現一些美的事物。因此作為教師,就要盡可能地引導學生不斷地親近自然景觀,對生活產生一定的熱情,從而學會表達自己的感情。
無論是雄偉壯觀的泰山景色,還是清新秀麗的流水小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它們自身的特色。因此,教師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走出學校去進行一定的游玩,捕捉到自然中存在的美麗風光,去嘗試呼吸新鮮空氣。這樣,既符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又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與思考,沉淀更多的寫作素材。另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盡管人們的生活已經有所提升,但仍然會保留著一些相對比較傳統的民風民俗,如開業典禮、祭祖掃墓等。這些民俗也可以成為教師作文教學的一大素材,有效地將地方文化融入其中。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加深對其的了解,諸如圖書網絡、實地調查等,去收集與民風民俗相關的素材,寫一些與農家有關的作文。題材可以是體現人性美的,如《鄰居家的新鮮事》《炒菜趣味》等等,甚至還可以有效地融入一些傳統的節日,如元宵節、端午節、春節等等,將這些節日中的趣事來進行描述[1]。這樣,既能讓學生更加了解地方風俗,又能夠有效地增加作文的素材,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
二、參加實踐活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效地以地方文化為基礎,引導學生參與一定的實踐活動,從而讓學生主動地融入其中,感受到地方文化中所蘊含的魅力,甚至還能產生一定的地方文化自豪感,自覺主動地從各種各樣的途徑將地方文化進行弘揚。
例如,教師在教學時,就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以“土堡文化”為主要切入點,進行一個簡單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的寫作思維得到一定的拓展。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以其為基礎,深入到社會中進行調查,感受到地方文化其獨特魅力。在此基礎上,通過一定的調查及資料的收集,教師再引導學生將土堡與其他的江西圍屋、傣族竹樓等比較具有特色的地方性建筑進行對比,就能讓學生深入了解土堡的特點。如,土堡其因地制宜,可以就地取材,相對比較方便。同時,其一旦建成之后,就不易被外部環境所腐蝕,具有很強的使用價值。但同時存在一定的缺點,想要有效地進行一個土堡的建設,其前期就會有大量資源的耗費。這樣,通過一定的了解,學生就能有效地感受到地方傳統文化,進而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一種熱愛家鄉的感情,使學生的寫作能力有效提升。同時,借助資料搜集的過程,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處理信息,將其思路運用到作文中,寫出言簡意賅的高分作文。
三、實地景點教學
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一定的地方文化素材搜集,可以讓學生能夠對當地的地方文化有了一定的認知,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實地的走入地方文化景點,進行一定的學習,從而深化學生對于地方文化的理解。
例如,教師可以以“茶”為切入點,帶領學生到當地的茶園進行游玩與體驗,深入感受茶文化,在茶園進行現場教學,就能在實際體驗中觸發學生的感情。首先進入到茶園中時,教師就引導學生向茶農學習如何采茶,注重每一個采茶過程的細節,通過參與到傳統的采茶過程,來感悟茶農日常工作中的艱辛。之后,教師又引導學生跟茶農體會制茶的過程,讓學生通過實踐積累更多的素材。最后,教師還要對其進行一定的深化,引導學生從茶葉分類、品味茶詩等不同的方面入手,深化對茶文化的了解。這樣,通過實地景點的學習和理解,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地方文化,有效地發展了學生的作文能力[2]。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教師以地方文化為基礎,引導學生進行作文知識的學習,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豐富教師的教學體驗,還能使學生的實踐能力有所提升,甚至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地方文化得到傳承與發展。因此,高中語文教師要盡可能地采取不同的手段,使地方文化資源有所拓展,并將其多元地融入到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促進學生綜合水平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吳維.試論昆山地方文化滲透高中語文教學[D].蘇州大學.
[2]李俊儒.地方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D].
(作者單位:廣西賀州市昭平縣昭平中學54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