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即知識產權。IP改編,顧名思義,是將IP作品轉化成與互聯網掛鉤的具有時代性的新作品,是市場化導向的產物。
IP改編的方式先于電影領域得到充分實踐,越來越多的新興小說改編劇形成新的影視IP,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小時代》等都被改編成電影。IP之所以紛紛向影視圈靠攏,無非是嗅到了當下影視行業高利潤、高回報的特征;而電影市場十分樂意接納各路IP作品融入,主要是看重IP主自帶的粉絲效應,利用粉絲優勢帶動話題,為提升收視率和廣告產品的購買率打下基礎。隨后,許多經典IP如《上海灘》《西游記》《還珠格格》等,被大量引入綜藝節目,通過情節演繹、AR重現等方式勾喚觀眾記憶,以其作為為主要賣點贏取收視率。
諸如此類采取“翻新舊IP”達到渲染觀眾情緒效果的影視作品,無疑抓住“懷舊”這個關鍵詞做文章。一方面,老經典IP的文化生命力經久不衰,不同時代的作者和讀者都對其進行不同的詮釋和再造;另一方面,當舊IP重新被搬上熒幕,龐大的粉絲群體便會自發召集,完成對產品的引流。
21世紀,互聯網邁入可移動與智能化時代。一系列可喜的變化催促著廣播電視朝“廣電+互聯網”的模式革新。
IP改編作品作為新興產物,自2015年爆發至今,雖仍處于持續上升期,但還未形成廣泛的宣傳力和影響力,需通過增加曝光度為更多觀眾所知;網絡文學影視改編劇是網絡文學和影視二者結合的產物,許多方面須同時具備二者的特點,既需要控制影視作品的時長,使之符合觀眾的觀影心理和接受程度,也需要將文學作品中的核心內容表達完整,這對編者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在此情況下,推動IP改編作品與廣播電視相互融合,往往促成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廣播電視傳播形態多樣的改編作品,不僅能夠充分體現廣播電視視聽結合的特點,確保作品保真地呈現在觀眾面前,而且也豐富了傳統媒體的內容,可以滿足受眾的多元需求。
舊不能同差劃等號:該堅持的還得堅持。在傳播媒介演變更替的過程中,人們總結出一些關于媒介形態變化的基本規律。其中,羅杰·費德勒(Roger Federer)認為,新媒體并不是自發獨立產生的,在較新的媒體形態出現時,舊的形態通常不會死亡。
一方面,視聽新媒體相比傳統媒介具有雙向互動性,即支持用戶自主選擇播放內容,提升用戶的虛擬體驗感。正因如此,同傳統廣播電視相比起來,新型媒介短期內尚不具備大規模投入商用的可能。另一方面,受眾并非都是“主動的”,仍有一大部分不精于使用高科技產品或不具備使用互聯網條件的受眾更樂于躺在沙發上,以被動的方式接受傳統廣播電視播放的內容。對于這一部分人群而言,IP改編作品等“互聯網+”產物并不是他們重點關注的對象,通過傳統媒介及時獲取信息是他們的全部訴求。
因此,這些因素從客觀上決定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新媒體都將同傳統廣播電視并存。而傳統廣播電視無可替代的商業性及成熟度正是中國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的力證。
全媒體時代已到來:傳播載體也應“全媒化”。“全媒體”一詞最早被美國一家家政公司所使用。廣義上,全媒體是指對媒介形態、媒介生產和傳播的整合性應用;狹義上,全媒體立足于現代技術的發展,綜合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在全媒體環境中,新廣播載體基于互聯網創造的網絡平臺,將傳播范圍不斷擴大,只要網速夠快,僅憑一部手機或一臺電腦,便能隨時隨地收看海量超高清的節目,給予受眾更多的自主選擇空間及更好的體驗感。
再來看看近年來風靡網絡的IP改編作品,其火爆的原因可一一推測出:網絡文學IP改編熱潮不減,優質IP需求旺盛,無論是業界還是消費者對IP的關注度日益上升,這些都為IP改編營造了積極的市場環境。
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網絡文學憑借新興媒介傳播成本低、渠道廣、影響力大等優勢,使越來越多的作品在短時間內便能夠積聚大量人氣和影響力,一定程度上縮短了發酵周期;在播放方式上,IP劇有著網絡平臺與衛視平臺齊頭并進的特征,具有內容開放度大、資金需求小的優勢。事實上,IP劇在發展初期以在衛視平臺播放為主,但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IP劇轉戰網絡平臺,競爭獨家播放,由此出現了“超級網絡劇”“網絡大電影”等新名詞,呈現出網絡平臺與衛視平臺齊頭并進的趨勢。這種趨勢的出現也有賴于網絡播放平臺頻頻“出新招”,比如重視營銷、利用微博話題等制造熱點吸引廣告投資,將流量轉化為商業價值;視頻平臺不斷完善的會員付費形態也使眾多IP改編劇吊足了觀眾的胃口。
泛娛樂布局將實現同一IP在影視、動漫、電商、衍生品消費等多層面被打通,為新興傳播媒介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IP改編作品同新興傳播媒介相互借勢,取得了“1+1≥2”的效果。傳播學視角下IP價值的開發主要分為三個方向:提升粉絲的消費動力、注重多媒介傳播以及注重跨界合作、開發產業經濟。其中,從傳播學的角度出發,選擇多媒介傳播是提升IP價值最快速有效的方式。
由此可見,在新媒體時代,電視等傳統媒體必須進行一番革新。基于傳統廣播電視資金充足、節目制作流程成熟、審核嚴格等特點,選擇一條多措并舉的破圍之路尤為重要,如匯聚海量視頻,可與當下正火的視頻網站一爭高下;借廣電總局專項資金對有線電視進行全面升級,自制高品質節目;線上線下有機結合,將新科技運用于廣電節目制作,如4K直播等,同時,還可以提供斷點續播、多屏互動等特色服務。改革雖艱,若如此朝向“全媒化”過渡,傳統的廣播電視必能突破形式束縛,于網絡新媒體時代開辟出第二戰場。
垂直深耕:改良創意無可替代。近年來,省級衛視綜藝節目呈現出類型、主題、模式同質化現象。僅音樂評論類節目,就有浙江衛視《中國新歌聲》、北京衛視《跨界歌王》、央視《開門大吉》,以及由視頻平臺推出的諸如愛奇藝舉全平臺之力打造的《中國新說唱》、江蘇衛視和燦星制作攜手打造的大型音樂懸疑競猜類真人秀《蒙面唱將猜猜猜》等。同質化競爭帶來的“熱炒熱播”效應,的確在短時間內大量聚集觀眾的關注度,節目彼此間的熱炒迅速升溫,廣告效應突顯。然而,臺與臺、劇與綜的競爭,從鉚足勁兒推陳出新轉化為相互模仿抄襲,沒有創意,何來穩定的觀眾群支持?
多元開拓:自信講述“中國故事”。如今,越來越多具有中國歷史文化特色的古裝劇、宮廷劇、神話劇及IP改編劇面向海外傳播。全球化語境下,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越來越密集,“大海外華人圈”逐漸形成,其影響力與日俱增,他們認同中國新形象與理念,愿意發揮“橋梁紐帶”作用,以改變海外受眾對于“中國符號”認知的不平衡。華文媒體也應勇擔海外傳播新使命,不斷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更全面、更具體、更有針對性地將中國形象、中國理念推向世界。
文章以“IP改編熱”為引,從其興起的原因、“IP改編熱”與廣播電視的關系、由此引發的關于廣播電視革新的思考以及如何從國內與國外兩個市場中獲取競爭優勢四個方面著手,簡述了信息時代廣播電視的發展方向。時下的年代特征無時無刻不強調著視與聽的重要性,光與電的發展使“全媒化”“信息化”“娛樂化”等代名詞不斷催促著廣播電視媒體大膽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