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業革命以來,環境保護一直都是全球關注的熱點話題,大眾媒介對于環境新聞的報道賦予了環境議題公共性。新聞傳媒本身具有向社會大眾提供新聞信息的職責,對于大眾所關心的議題,新聞媒體需要及時給予回應,當好黨和人的喉舌。
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大眾媒體的宣傳作用。環境新聞報道作為針對生態問題進行的大眾傳播行為,肩負了重要的社會責任,即深化國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思想,形成社會良好的監督氛圍,促進生態問題的解決與改善,同時推動相關法制建設的健全。
深化思想。新聞的本質和特性決定了新聞事業具有多種社會功能,其中主要功能是報道新聞信息、引導輿論。公眾對于當前社會熱點事件的重要性的判斷通常依據大眾媒介,媒介輿論對于大眾認知世界具有極大的導向作用,主流媒體的新聞報道加強了環境問題的曝光度,這種呈現往往是最直接的。現階段,我國總結20世紀工業化帶來的環境問題,提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但在實施過程中,大眾對于環境效益重視度仍然不足,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的行為數見不鮮。
環境新聞報道將這種情況以最直觀的方式呈現給廣大受眾,將中國環境問題的第一手資料以圖片、視頻及文字的方式呈現給大眾,加深社會公眾對環境問題的了解,使大眾意識到中國環境問題的嚴重性。貴陽“公園城市”是以生態文明為導向的城市發展戰略,是對于“美麗中國”建設的詮釋和實踐,是基于貴陽自然人文特色的城市空間格局。近年來,關于貴陽建設生態文明的大眾媒體報道在這方面很好地為市民提供了范本,讓市民知悉、熟悉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與執行階段,為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提供強力支撐。
輿論監督。新聞報道成為輿論監督的重要一環,體現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進步。新聞報道將社會上的違法犯罪及不良行為公諸于世,并針對違法亂紀行為提出批評或處理結果的通報,使得民眾對于某一特定議題或事件有廣泛而深入的討論與持續性關注。
新聞媒體曝光率高,監督力度更強。針對中國大環境問題,新聞記者通過大量的圖片、視頻和文字帶給大眾第一現場的相關信息,并進行持續關注和報道,從而引發各界討論與廣泛關注,在社會上形成一種輿論氛圍,進而督促政府和相關單位采取措施踐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眾所周知,生態相關新聞報道近年來吸引了大量公眾的目光,人們越發關注全球變暖帶來的多重氣候問題及環境惡化、工廠排污等問題,這是大量環境新聞報道形成輿論監督環境的結果。因為這些問題持續不斷地被報道,引發了更多人的關注,形成了良好的監督氛圍,加之國民教育水平的提升與近年來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深入人心,大眾媒體在環境新聞的報道方面相較以前更加用心、更加發力。作為公眾、政府與企業之間溝通的橋梁,環境新聞報道的輿論監督在促進環境問題的解決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推動法制建設。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各國逐步認識到污染環境的巨大威脅,并開始制定法律法規保護環境和治理環境。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一些國際性的環境保護組織相繼建立,保護環境的國際宣言、條約也應運而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新聞輿論監督配合黨內監督、組織監督、制度監督和民主監督,在形成監督合力和實效方面取得了較大進步。新聞輿論監督在保障公民權利、推動民主政治、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法律法規中也有關于環境保護方面的規定。此外,國家制定了300多項環境保護標準,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制定地方性環境保護法規,國務院有關部委、國家環境保護局頒布了大量有關環境保護的規章。
大量環境新聞報道提高了環境問題在公眾心中的重要性,也營造了一種輿論氛圍,使社會各界意識到環境保護的嚴重性。由此,有關環境問題的新聞報道也為政府監管提供了參考依據,從側面推進了我國關于環境保護的法制建設。
我國自踐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以來,對于環境問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相關報道也越來越多。但從新聞隊伍到報道內容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如報道題材單一,局限于重大污染事件和國家性質的論壇會議等;報道形式呆板,列舉數據或全程摘錄會議過程,不關注后續進展;新聞隊伍專業性低,缺乏環境新聞學專科人才。
報道視角單一,指導思想單一。現階段我國對于環境污染,特別是人為因素引起的環境破壞狀況,在報道過程中主要將目光對準企業及政府立場,對于環境破壞對附近居民產生的持續性影響有所忽略。許多報道只是引用大量數據,或者關于環境會議的報道照搬會議進程,報道內容單調乏味。大量報道還停留在揭露事實的階段,只有前期簡單的曝光,忽略了對這一問題的深入挖掘和后續跟進。
筆者認為,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由于沒有將生態文明建設落到實處,沒有細化到可執行的指導思想。新聞行業對環境新聞報道的指導方針缺乏認識,無法從實際出發采寫出能撼動人心的稿件,使得新聞語言更像是空喊口號。
專業領域人才缺乏。一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一定是“T型”人才,或者是全才。然而現階段我國在環境保護方面還培養出有組織性的“環境記者”,環境報道的專業性強,新聞工作者除了要掌握環境問題及相關術語外,還要了解各種環境問題的原因及有可能帶來的結果,需要具備自然學科的專業知識。而我國現今還沒有專門進行環境新聞報道的專業新聞隊伍,導致報道內容往往停留在表面,無法說清所報道的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甚至誤導受眾。
借助大眾媒介擴大社會影響力。大眾傳媒在環保事業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與作用。公眾環境意識是環境保護的原動力,媒體是環境保護的推動力,提高全體公民的環境意識,是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一項戰略性措施;加強媒體的監督宣傳,是環境保護事業不可或缺的戰斗力量。
大眾媒介參與到環境保護問題中,直接而鮮明地向大眾展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藍圖及現狀,將亟待解決的問題及時推到大眾眼前,監督社會各界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并對進程進行及時報道,只有這樣的強提醒作用才能形成媒體與公眾之間的良性循環,最終使得環境治理形成全社會廣泛參與的力量,使環境生態得以改善。環境問題的解決最終要靠法治,環境新聞報道增強了公眾的環境意識,推動了社會的環保行為,推進了相關的法治建設。
明確目標導向,優化報道內容。針對報道題材單一、報道形式呆板的問題,新聞媒體應該明確目標導向——環境新聞報道到底是為了什么。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地例行通報,就容易演變成報道形式呆板、列舉數據或全程摘錄會議過程的文字稿件,也不會對后續進展有關注意識。新聞媒體應以深化思想、監督輿論及推動法治進程為目標,讓新聞報道的作用不只停留在“通知”“通報”方面,還有“監督”及“警示”作用,要以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推動作用為目標進行新聞報道。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專業意識。考慮到現階段我國在環境保護方面還未出現組織性的“環境記者”,且環境報道專業性要求較強,培養一名專業的“環境記者”需要較高成本,有關部門可定期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培訓,同步宣傳國家方針政策。要讓生態文明建設真正深入新聞人的觀念里,使他們在新聞報道中具有專業意識,思考一篇環境新聞報道專業性與可讀性的平衡。新聞工作者增強生態文明建設專業意識,自然會對報道措辭、引用數據等有更深刻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