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養成類綜藝選秀節目逐步發展為綜藝節目范疇下頗具影響力的一種節目類別。在泛娛樂化的大背景下,為了了解偶像養成類綜藝選秀節目的節目形態和發展情況,以下將對偶像養成類綜藝選秀節目的特色及其消費主義表現進行分析,并且對該節目類型的消費主義傾向進行反思,從而探析偶像團體和偶像養成類節目在消費主義背景下如何長期發展的問題,使讀者和業界人士能夠從中得到啟發和思考。
創新的“真人秀”+“舞臺競技”模式。湖南衛視于2004年舉辦的《超級女聲》作為選秀節目最早進入大眾視野,一時間掀起了我國選秀節目的熱潮,如隨后出現了《快樂男聲》《加油!好男兒》等。選秀節目層出不窮,令人目不暇接,但觀眾對傳統選秀節目的欣賞進入了疲軟期,選秀節目中單純的歌唱表演對觀眾已經沒有了吸引力。于是在綜藝選秀節目的發展中,偶像養成類綜藝選秀節目應運而生,它采用的是“真人秀+舞臺競技”的模式,展現了偶像練習生的整個成長過程。節目中不僅展現了選手在舞臺上的表演,而且還展現了選手幾個月來成長的點滴。
節目中每個小組表演前的私下排練生活是以故事的形式播出的,每段故事都有特定的主題和情節線,比如在《青春有你2》中有“冰清玉潔”和王承渲搶C、劉雨昕帶領兩組完成《想見你》的表演等內容,不僅增強了趣味性和觀賞性,而且還能讓觀眾更加了解選手的真實性格和生活,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和窺私欲,拉近了觀眾與練習生的距離。
較強的粉絲黏性。一、大眾媒介的發展增強了受眾的節目參與度。隨著網絡媒體的發展和媒介之間的融合,受眾的用戶本位意識不斷加強,并成了節目的主導者,他們運用媒介增強了自己與選手之間的互動,使彼此之間形成了良好的關系。比如在《青春有你2》中,觀眾在觀看節目后可以通過投票來決定練習生的去留,觀眾的參與又反作用于節目的制作和播出,使節目可以根據觀眾的喜好來播放內容,從而讓節目保持高熱度和高播放量。
二、節目播出后出現衍生節目。在《青春有你2》節目播出后,它的衍生節目《青春加點戲》應勢而生,節目制作方邀請幾位練習生參與節目錄制,青春訓練生變身主題角色,以玩家身份入戲,完成跌宕起伏的劇情挑戰。這就使《青春有你2》能夠通過吸引喜愛青春訓練生的粉絲觀看衍生節目來保持高熱度與高人氣,從而提高粉絲對節目的情感依賴,達到長尾效應。
三、通過社交媒體實現多渠道傳播。社交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貼吧等,給觀眾提供了互相交流分享信息的渠道。觀眾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在這些平臺上形成討論,引起熱度,從而吸引了更多路人的加入。比如《青春有你2》播出后,練習生虞書欣因為可愛“小作精”的性格吸引了一大波粉絲,粉絲積極制作了“哇哦”表情包,引發了社交媒體平臺的一場集體狂歡。由此可見,媒體內容不再由專門的制作者生產,而是通過觀眾和粉絲在粉絲網站、社交媒體、互聯網平臺等渠道實現對內容的重塑、建構、整合、分享與傳播。
突出的競賽敘事規則。綜藝選秀節目中常用的敘事策略就是競賽敘事,晉級的規則是固定的,導師對練習生擁有指導評級的權利,但選擇權在觀眾手里,觀眾按照節目指定的規則選出晉級者,最后選出成團者。第一,練習生在完成公演后,以淘汰晉級制不斷推進比賽進程,在總決賽中獲得觀眾喜愛最多的練習生成團出道。第二,每場公演結束后,練習生的等級高低由觀眾的投票數決定。比如在《青春有你2》中分為A、B、C、D、F班,在公演后,導師根據觀眾的投票數將他們放入合適的班級。
身體消費中“被消費”與“引領消費”的統一。在偶像養成類綜藝選秀節目中的消費文化指的是通過對身體外在的追求來消費,將身體外表的展示延伸到社會文化的其他領域。身體消費在兩個方面有所體現:一是為了滿足人們的視覺盛宴,練習生是被消費者;二是在消費潮流的趨勢下,練習生是主體。
美國歷史學家克恩曾說:“我們的時代是一個癡迷于外表美麗和青春的時代,電視、電影圖畫和占主導地位的視覺媒體不斷地提醒我們,優雅自然的身體和面帶笑靨的臉龐,是獲取幸福至關重要的因素。”在媒介的影響下,受眾對“美”的定義發生了改變,媒介操控著身體,向人們灌輸“美”的完美形象,引導人們在不知不覺中進行消費,使自己的形象不斷接近完美。練習生憑借著自身魅力吸引粉絲進行模仿,粉絲將金錢投注在自己所喜愛的偶像身上,比如給偶像打榜,從而增加明星的商業價值,擴大明星的影響力。偶像再次帶動人們進行消費,形成身體消費中“被消費”與“帶動消費”的統一閉環。
情感消費中的“自我代入”。偶像養成類綜藝選秀節目的特點在于陪伴觀眾成長,觀眾觀看節目、為練習生投票、在互聯網中與節目互動的過程中都投入了真情實感。同時,通過節目組搭配的溫情音樂和絢麗舞美,觀眾的注意力和情緒自然而然地被節目引導,獲得一種親臨現場的參與感。
英國費瑟斯通曾說:“消費文化使用的是影像、記號和符號的商品,它們體現了夢想、欲望和離奇的幻象,它暗示著,在自戀式地讓自我而非他人感到滿足時,表現的那份羅曼蒂克式的純真和情感實現。”這種情感消費和商業運營的快銷模式,讓這些頗具個性的練習生淪為一個個商品,被人為地打上偶像光芒,吸引著無數人去追逐去消費去崇拜,并為他們的故事心疼落淚,為他們的艱苦訓練感到欣慰,這樣,粉絲就不自覺地將自己的經歷投射到偶像身上,獲得共鳴和參與感。
泛娛樂化下的集體狂歡。從偶像養成類選秀節目的高熱度和高播放量可以看出此類節目十分火熱,節目通過制造話題來博取熱度,采用多渠道宣傳和營銷使節目出圈,圈粉的同時也吸引了圍觀群眾。
粉絲對節目投入了自己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在視覺的沖擊之下,陷入了群體的娛樂狂歡。大眾媒體的導向性是公平客觀的,而過分制造矛盾和沖突是主觀的,如果一味追求娛樂性和商業性而忽視社會性,將與偶像本身傳遞的社會責任感與正能量的宗旨背道而馳。觀眾在觀看節目放松的同時不應該被資本裹挾而盲目消費,而應保留一份理智與清醒,加強看待問題和事物的思辨能力。
思想深度不足,缺乏文化內涵。偶像養成類綜藝選秀節目在短時間內就能打造出全民皆知的人氣偶像,比如《青春有你2》以“詮釋自我”“不定義自我”的青春態度,試圖通過練習生公演晉級的比賽規則,營造出憑借努力就能贏得成功的假象,而實際內核卻是練習生憑借各種人設贏得為其傾注情感的粉絲。盡管偶像養成類綜藝選秀節目的制作方給選手的價值定位是“為夢想努力”“無限可能”,但這種“真實”是設計出來的,觀眾看到的是“高熱度高人氣即出名”的價值理念,這反而加深了社會的浮躁心態,傳遞了急功近利的錯誤觀念。偶像養成類真人秀想要走得長久,就要進行本土化創新,體現中國自信和民族精神。
通過文章的分析研究,我們了解到偶像養成類綜藝選秀節目以創新的“真人秀+舞臺競技”模式、較強的粉絲黏性、突出的競賽敘事規則為特色,以身體消費中“被消費”與“引領消費”的統一、情感消費中的“自我代入”為消費主義表現,在此基礎上通過泛娛樂化下的集體狂歡、思想深度和文化內涵的不足對其消費主義傾向進行了反思。在未來制作偶像養成類綜藝選秀節目時,制作單位應尋找高質量的偶像團體,加強創新意識,以此來形成該類節目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