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古老民族,其音樂文化流傳了幾千年,從夏商流傳至今,經歷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變遷、一代又一代的不斷傳承,音樂元素不斷豐富,最終形成了今天這個豐富多彩的音樂世界。傳媒行業全面打破了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的方式,它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帶進了一個更加多元的世界,體現出了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多元性,為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事業找到了一條傳承與發揚的途徑。
豐富性。豐富用于形容音樂的種類。由于少數民族具備特殊的地理環境和人文風俗文化,其民族音樂發展形成的音樂體系也具有差異性。
創新性。音樂的創新性,實際上指的是其在傳承過程中的不確定性。由于我國少數民族音樂種類繁多,與之相關的資料記載又不夠完善和全面,加之大部分少數民族音樂都以口頭的方式傳承,因此,少數民族音樂逐漸形成一定的創作性和變遷性。
通俗性。民族音樂的通俗性實際上指的是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形成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歷史文化及其風土人情。這是因為大部分少數民族音樂的取材源自大自然,其間含有民間音樂成分自然就不足為奇。
音樂文化發展備受擠壓。近年來,許多文化保護者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發展一直掛在嘴邊,想起來就要提。但實際上,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緊跟其后的社會形勢同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這樣的情勢,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現狀更讓人擔憂。第一,在現階段的生活狀態下,一大批少數民族開始脫離了民族聚居地,遷移至發展較為繁榮的地方,生存環境發生了變化,換言之,進行民族音樂創作的外界環境因素已經發生了變化;第二,人類在文明發展的同時更傾向于對物質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多數人都只注重享受物質生活,忽視了精神生活;第三,隨著音樂文化潮流趨向的普及,很多傳統民族文化愛好者開始從心底淡化對傳統民族音樂的熱情,換言之,少數民族音樂受到倍感時尚潮流音樂文化的擠壓,生存空間越來越狹隘。
傳媒為音樂藝術培養提供最前沿的資訊。藝術是人類將多元信息借助一定的審美標準予以重構形成的。不同的信息形式往往會衍生出不同的藝術形式,就像人類對文字的挖掘鉆研最終促就了書法藝術、視覺信息最終促就了繪畫藝術一樣。但音樂藝術是人類語言在不斷發展過程中慢慢形成的。藝術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藝術信息需要生活信息作為補充,站在音樂藝術的角度來說,人類會在日常生活中獲取各種聲音信息,并從其中得出一種普遍性的審美共識,也就是說,音樂藝術的形成是基于生活信息將審美共識加工之后形成的藝術形式。所以,音樂藝術的發展過程必須不斷補充各種生活信息。傳媒是生活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特別在今天各種信息行業極速發展的時代,又誕生了許多新型的媒體類型,音樂媒體傳媒可以借助多種途徑快速獲取源自生活的信息,并將這些信息經過不斷篩選、過濾,創作出一大批極具審美價值和審美內涵的音樂作品,大眾傳媒背景下的音樂藝術使得傳播內容變得更加豐富。除此之外,傳媒技術的進步和發展也為新形式音樂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注入了新鮮血液,促進其良性循環。
傳媒技術發展雪中送炭。毋庸置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新的傳媒技術的發展運用,成了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發展的墊腳石。第一,大部分瀕臨失傳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憑借電視、廣播、網絡等多重渠道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激起大眾的民族文化保護意識。第二,面對各種紛繁復雜的音樂文化資料,傳媒技術發揮其所具備的積極效用,使資料管理工作變得更加便捷、有序、智能。與此同時,新媒體技術將教育活動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有機融合,比如哈爾濱師范大學就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引進教學課堂,使來自不同地區的學生能夠切身體會到不同區域文化之間的差異,感受到少數民族文化的魅力,繼而不斷提升自我文化修養。此外,傳媒技術的出現也使得各種文化之間具備極強的融合性,有效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文化的溝通交流,在間接的交流學習過程中,促進民族音樂文化去粗存精。
提升文化資料保存的質效。隨著社會發展進程的加快,人們受不良思想的影響,忽略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造成傳統文化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民族風土文化一步步被湮滅,音樂文化更是如此。目前,我國留存下來的傳統音樂文化資料并不是很多,而且許多大型博物館、音樂管理庫留存的音樂資料比較混亂,相關音樂文化資料的搜集、保存工作極度欠缺。基于此,必須從音樂資料的搜集、保存方面著手,充分運用新媒體技術對傳統音樂文化資料進行保存管理。首先,要對傳統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進行收集,但靠人力收集顯然無法實現資料的完整性,可以利用人工訪談、網絡收集查詢或者音樂文化節目播放等形式。音樂文化資料的收集對象應是多元化的,不僅可以民間抄本的形式出現,還可以口頭傳唱歌曲。其次,需要利用多媒體技術對音樂文化資料進行歸類、核實,待所有工作完成之后,需要做好有關工作的記錄。需要注意的是,記錄資料一定要與原資料吻合,與事實相對應,防止造成偏差性誤導。最后,資料的保存工作要做到位。音樂文化資料入庫,保存資料入檔,運用電腦對其進行歸類,可以制作成音像制品,也可以保存成書,或者借助專欄對音樂節目實時播放、宣傳,從而發揮出保存的實質意義。
促進音樂文化的教育傳播。筆者在對傳統民族文化進入校園的實地調查中發現,很多學校音樂教學比較排斥民俗音樂文化,這是導致民俗音樂文化無法進入校園的主要原因之一。高等院校如果可以在音樂教學中滲入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勢必能夠激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進而實現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普及。高等院校應當加大有關工作的宣傳力度,比如可以拍攝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紀實宣傳片,激發學生對于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興趣。高等院校也可以在少數民族音樂課堂中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進行輔助教學,使學生通過視頻、圖片和聲音等形式更加深刻地感受并體會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促成“圖文結合、學感兼備”教學效果的實現。另外,教師是教育教學工作的直接實施者,其在對少數民族文化音樂的培養和傳承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扮演著重要角色。對此,學校需要聘請專業教師,使學生接受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熏陶,提升音樂文化素養。
時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事業的發展極具挑戰性,鑒于新媒體技術的出現和應用,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具有發展潛力,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實際上為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事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條件和充足的后備資源。因此,我們必須從根本上認識到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特殊性,提高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保護意識,切實深入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發展流傳的源頭,充分認識到新媒體對于傳統民族音樂文化事業所起到的保護及傳播作用。進一步做好有關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資料的收集工作,并做好相關的記錄和保存,政府要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制定相關政策,要求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融入各大高校的教學活動中,持續推動文化與教育的有機結合,從而促進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