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性指的是一個民族的一般性格特征和人格類型,一個民族的內在精神氣質,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標識。一個民族的民族性是在其漫長的生產、生活,即求生存、求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具有穩定性、傳承性。
中國動漫的民族性表達,就是用動漫作品展現中華民族傳統或現代的風情,是“將中國民族文化中的精粹創造性地融入動漫作品”,并體現出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氣質。
回顧中國動漫的發展歷程,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在中國動漫取得輝煌成績的20世紀60年代,我國每年都能制作十多部動畫片,《大鬧天宮》《豬八戒吃西瓜》《小蝌蚪找媽媽》《一棵白菜》等經典均出自這一時期。20世紀80年代,中國動漫出現了《黑貓警長》《葫蘆兄弟》等優秀作品。但是審視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動漫,則差強人意。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動漫在市場經濟的大潮沖擊特別是資本的裹挾下迷失了方向,急功近利、盲目照搬照抄日美動漫,喪失了動漫創作的自主性——中華民族的民族性表達,患了民族性“貧血”癥狀。因此,中國動漫需要體現中華民族的民族性,以中國話語體現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使得少年兒童和青年朋友乃至成年人在欣賞作品中得到民族文化的滋養,在娛樂中受到民族精神的洗禮,在潤物細無聲的敘述中得到民族情感的陶冶。
是中國動漫產業健康發展的需要。中國動漫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目前中國動漫作品缺少能讓人辨識的民族特征。中國早期幾部具有世界聲譽的動漫作品,均體現了鮮明的民族特色。1935年萬氏兄弟創作的《鐵扇公主》曾影響了日漫鼻祖,1960年新中國第一部水墨動漫《小蝌蚪找媽媽》被稱為奇跡,1964年的《大鬧天宮》在世界動漫界引起轟動,1981年改編自敦煌壁畫的《九色鹿》在國際動畫電影節獲獎,這些作品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中國標識。但是近些年來,由于受到日漫、美漫的影響,部分動漫創作者喪失了創作自主性,忘掉了民族特色,導致中國動漫多量少質的尷尬狀況。
不表達、體現并傳播中國民族性的中國動漫,很難說它是中國動漫,最終必然沒有出路。與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甚至80年代取得的成績相比,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動漫為什么未能續寫過去的輝煌?為什么未能在民族性的發掘、表達與傳播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有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其中亟待改變的方面——資本的過度介入,惡化了動漫產業生態,戕害了對于動漫藝術水準、品質內涵、民族性表達的追求,使得一些從業單位和個人被迫追求短期利益、急功近利。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中國動漫人關注中國民族性在動漫中的呈現、表達與傳播。近幾年,中國動漫行業逐漸意識到民族性的重要性,開始朝著創作帶有中華民族性的作品方向而努力。例如,2017年上映的《大護法》,2019年上映的《白蛇:緣起》和《哪吒之魔童降世》,這幾部作品讓人們看到了國漫在改變、進步,在嘗試著用中國人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并且朝著去低齡化的方向邁進。
是為青少年提供高質量文化消費品的需要。動漫是青少年最為喜愛的文化消費產品,動漫產品的內容和質量,特別是其中民族性內容的構建,事關青少年的精神塑造、人格養成。據有關數據顯示,在中國青少年喜愛的動漫作品中,日本占60%,歐美占29%,中國所占比例甚小。如果任由外國動漫作品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其所蘊含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以及生活習慣、行為方式也會隨之傳入。“中國的下一代在文化消費中會潛移默化地接受這些外域文化,從而影響國民對中華文化的接受、理解與認同。”
動漫作為眾多文化產品中的一員,面向眾多青少年傳播,不僅能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而且能傳播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內涵。只有讓他們能真正體會到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才能把中華文化傳承下去。
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需要。動漫對于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作用體現在對于年輕人價值觀的影響上。現在的孩子可能從還沒有學會說話的時候就開始接觸動漫,動漫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動漫的思想內容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年輕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進而塑造他們的價值觀。試想,如果中華民族的青年一代都是看迪士尼動漫、日本動漫長大成人,他們如何能夠對中華傳統文化形成認同、信仰,進而產生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文化自信呢?因此,要通過動漫這一青少年群體最歡迎的藝術形式,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內容,以中國式話語講述中國故事,從正面影響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
抓基礎、抓教育、抓人才培養。動漫產業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動漫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產業的繁榮和發展。動漫產業的基礎為教育,復興民族動漫產業應從民族文化繁榮和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長遠大計出發,從教育入手。動漫制作及其衍生品的制作都需要人才,動漫作品民族性的融入與構建更需要人才,尤其需要既具有動漫專業知識,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愛國情懷的人才。對于民族性的教育不能停留于表面,而是要讓受教育者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內涵的出彩之處,感受到中華文化對于中華民族乃至人類發展的重大意義,增強和提升文化自豪感、自信心和使命感,使受教育者對于民族文化和精神產生心靈的共鳴。中國的動漫教育必須符合當代動漫文化發展的趨勢,調整現時教育與產業脫節的狀態,使受教育者成為民族動漫產業堅固的基石,承擔起中國動漫產業民族化發展中的歷史性使命。
深入研究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提煉出具有深刻意蘊和時代內涵的民族性內涵。中華民族的民族性主要包含團結、拼搏、謙讓、中和、含蓄、內斂、忍讓、進取、自強不息、仁慈、寬厚、誠實、守信、忠孝、尚節、守義等內容。中華民族的民族性存在于浩如煙海的典籍里,存在于歷經滄桑的建筑中,更存在于中國人的血脈里,并隨著時代發展被賦予新的內涵。例如,汶川抗震救災、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現出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白衣執甲、逆行出診,這都是鮮活的民族精神體現和民族性的表達。
首先,中國動漫創造者要學好歷史,用好典籍中的素材。中國文化具有五千年的歷史,其中可以挖掘的素材數不勝數。中國動漫絕不缺乏創作素材,缺的只是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深入研究。中國動漫市場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受到日美動漫的沖擊,直到現在,部分動漫從業者骨子里對自己文化的不自信依然沒有消失,這是最需要滌除的思想觀念。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用堆砌中國元素代替對于中國精神、中國民族性的挖掘與提煉。
其次,中國動漫人要研究現實中的中國精神,現實中國人民的光榮與夢想、奮斗與追求、快樂與淚水,弘揚真善美,鞭笞假惡丑。
借鑒吸收成功動漫作品的經驗。近十幾年中國動漫陷入了一個誤區,認為民族元素就是民族精神,加上受到外國文化的影響,導致許多作品實質上都變成了“帶有濃厚中國元素的外國作品”,這個問題急需解決。真正的民族性不是看它運用了哪些元素,而是要看到作品所傳達的精神內涵。
現在許多中國動漫作品為了迎合國際市場,在作品中刻意加入西方文化元素,這是錯誤的。民族性的體現與迎合國際并不矛盾,但是一味融入各種元素讓一部動漫變成了“四不像”,這才是阻礙中國動漫走向國際的原因之一。
近幾年,中國動漫的民族性表達與構建邁出了步伐,令人看到了希望,《大圣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及近來上映的《姜子牙》,都不同程度地在民族性的構建與表達上取得了一定成績。以《姜子牙》為例,主角姜子牙的人設——內斂與執著、道義與堅韌均是中華民族性的重要標識。雖然《姜子牙》中所表現的哲學問題“救一個還是救很多個”引發爭論,但并不影響觀眾對該作品“中國動畫”的認定。就該作品的票房表現來看,堪稱叫好又叫座,值得認真挖掘其民族性表達的成功經驗。
中國動漫應該思考的是,為什么其他國家制作的動漫可以靈活地運用中國元素來表達他們的精神文化內涵。太多例子證明,一部成功的作品最重要的不是運用了哪些元素,而是其表達的民族特性和精神內涵,怎么用民族性彰顯中國文化,怎么用精神內涵感動和鼓舞人心,在這方面,中國動漫還要付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