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認同是一種人與人之間深層的身份確認和共同文化確認,是將個人同群體團結起來的凝聚力。在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下,中國不斷接收來自不同國家的文化輸出,呈現出多元文化生態并存的形式。2017年,中央電視臺出品的航拍紀錄片《航拍中國》第一季在紀錄頻道播出。這是一部全部由航拍影像構成,每集選取一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為創作題材,綜合反映我國自然地理風貌、歷史人文景象和社會發展變化的紀錄片,播出不久就引起了觀眾的熱烈反響。文章重點分析《航拍中國》紀錄片對推動“文化認同構建”的積極作用,展示其中情感認同和民族認同的價值觀念,并試圖探索其更深遠的文化內涵。
人文地理類紀錄片聚焦展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主題。在中國紀錄片“走出去”的過程中,地理依舊是硬通貨。因此,人文地理類紀錄片的發展前景不可限量,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不可估量的發展價值。一方面,人文地理類紀錄片能讓國際社會看到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文化深厚不斷發展前進的國家;另一方面,人文地理類紀錄片能更全面地向國內外展現中國多彩的地域風貌和人文藝術,從情感上提升我國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航拍中國》以鳥瞰視角開闊人類視角,記錄地域環境、人文情懷等,實現了航拍影像美學價值和文學價值的拓展。
全新視角下的“自然美”。《航拍中國》以前所未有的全程航拍視角為觀眾展現了一個不一樣的中國大地。首先,《航拍中國》每集都以介紹地方地理環境為開篇。鳥瞰紀實的拍攝方式賦予了紀錄片別樣的生命力和感召力,直接給予觀眾視覺沖擊,不僅交代了不同地域獨特的地理大環境,而且充滿儀式美感。例如,《航拍中國》第一季《新疆》開篇直觀地展現了“三山夾兩盆”的新疆獨特的地理風貌,充分滿足了觀眾對這一概念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次,該片借助航拍的全新視角和絕妙的光學氛圍營造一種視覺上的“奇觀”,在調動觀眾情感的同時將國家形象特征的表現推向高潮。例如,在《航拍中國》第三季《貴州》一集中,鏡頭幾次將觀眾的目光聚焦在山明水秀的美景中——草海之水宛若“天空之境”、百里杜鵑勝似人間仙境、連綿山脈千年巍然屹立,鏡頭的每一次切換都會給觀眾帶來別樣的驚喜和震撼。這種具有新鮮感的視角體驗全面地向觀眾展現了中華大地的大好河山,更重要的是,這是一次對文化認同的升華,激發觀眾的民族自豪感,也是對情感認同的推進。
音樂烘托中的“人文美”。單純的視覺效果還不能夠達到強烈的情感共鳴,往往需要加入音樂元素才能更完美地體現出文化認同的總基調。《航拍中國》紀錄片中穿插了很多富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風格的音樂,隨著鏡頭的切換,音樂隨之改變。在介紹青島啤酒節時的活潑輕快、在展現黃河入海時的磅礴大氣、在滑過孔廟上空時的莊嚴肅穆、在凸顯貴州未來科技時的賽博朋克,這些充滿節奏變化感的歌曲都再現了地域特色的豐富性和人文藝術的歷史性,以此激發出濃烈的情感認同,展現中國的人文之美。
語言升華中的“意境美”。紀錄片是一種敘事藝術,在優秀的聲畫鏡頭下,如果沒有合適的解說詞,紀錄片的主題內涵將得不到有效的升華。而散文化敘事風格和不失樂趣的故事化表述手法也是《航拍中國》廣受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航拍中國》現場音效和背景音樂的完美結合也強化了受眾在聽、說、看中交織著的情感認同。無論是貴州高深峽谷里的蹦極運動,游客為追求刺激釋放自我的放聲吶喊,再配以“人在前面飛,魂在后面追”的趣味解說;還是在山東章丘大蔥比賽現場的熱鬧非凡,再輔以輕快的語言和音樂,都增強了人文情感的真實性,同時將不同地區的民俗、風俗生動地再現出來,成為文化獨有的語言,將意境之美升華。
民族內部認同是民族發展進程中一種客觀現象,民族認同(又稱“族群認同”)主要指一個民族的人們對自然及文化傾向性的認可與共識。我國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國家,呈現出以漢族為主體,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居住狀況。從各民族居住地看,各民族分散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混合居住,因此叫“大雜居”;而從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來看,少數民族聚居在一鄉、一縣,又是“小聚居”的形式,小聚居的少數民族區域內又有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漢族區內也有少數民族聚居。地理環境的復雜性是造成民族多樣性的原因之一。中國地形多種多樣,起伏的山脈和奔騰的江河將中原大地切割,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氣候、土壤、水源條件和地源條件,因此造就了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共同創造了中華文明的燦爛史章。
“人與自然”——民族的多樣復雜。我國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天人合一”的歷史環境觀和鮮明的地域文化色彩。特定的城市文化地域具有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空間相統一的特征,也稱為“文化時空”。換言之,每座城市都歷經獨特的發展過程,從而形成多彩的民俗風情。不同地域顯示出不同的人與自然的融合之道,比如內蒙古的游牧文化造就獨特的草原蒙古包;江蘇的庭園文化中有山、有水、有亭樓;山東的齊魯文化孕育儒學雅士;等等。這些都是不同地域隨著時間的延續和歷史的積累逐漸形成的地方特色文化。同時,紀錄片可以跨文化溝通,而《航拍中國》將這一特性展現于人們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上,比如貴州侗族人唱大歌、山東孔廟內念孔子、天津巷尾中打快板等。這種呈現既展示和傳播了民族地域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也彰顯了民族文化的儀式感和認同感。
“人與社會”——民族的命運共同。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員流動日益頻繁,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交往與合作增多,這導致雙文化現象越來越普遍,同時擁有兩種文化特征的人越來越多。城市是動態發展的,隨著文化交流的增多,如何調節好不同文化之間的平衡是所有文化群體都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基于國際社會共生關系的客觀現實和中國發展融入世界發展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該思想博大精深、內涵豐富、特征鮮明。在此社會環境下,文化交流和文化認同的必要性尤為突出。從《地球脈動》到《航拍中國》,可以看出人文地理類紀錄片的側重點發生了變化,從單純展現自然景觀的宏偉壯麗轉向對地域文化本身及其歷史的探究;從注重唯美的拍攝手法到紀實的自然與文化的展現。相較前者,后者更注重對“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交織展現,在講述中國故事的同時彰顯民族的命運與共,強調共同發展、互幫互助的理念,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相呼應,推動“文化認同構建”。
人文地理類紀錄片能夠宣傳我國日益繁榮昌盛的國家形象,讓世界人民更直觀地了解中國的文化發展現狀,從美學價值和文化價值上凸顯中華民族的情感認同和民族認同。《航拍中國》在“上帝視角”下審視中國多彩的地域文化,可以說,文化認同通過這種別樣的方式得以具象化呈現,使其在傳播中國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和提升文化軟實力層面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