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中原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河南地區構建文化體系、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2019年9月,中共河南省委發出《關于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河南時重要講話精神的通知》,強調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文化繁榮興盛的重大要求,加快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努力構筑全國重要的文化高地。擁有穩固話語權的傳統媒體在傳播中原文化方面有義不容辭的責任。融媒時代,傳統媒體應當主動與新媒體融合創新,謀求共同發展,以此展示中原文化魅力,推動中原文化傳播。
首先,傳統媒體具有公信力。當今社會,雖然人們普遍從互聯網平臺獲取信息,但“2020年媒體公信力調查”顯示,傳統媒體報紙、電視、雜志位列榜單前三。傳統媒體能夠及時獲取政府的決策和意向,貼近群眾生活,其權威性和公信力決定了傳統媒體要把傳播中原文化的責任扛在肩上。
其次,傳統媒體具有中原文化傳播經驗。河南電視臺推出的《梨園春》《漢字英雄》等均是展示中原文化的優秀電視節目,對于中原文化的推廣有深遠意義。《梨園春》這檔節目為豫劇和其他地方戲曲的宣傳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國內戲曲欄目中首屈一指。《梨園春》不僅成為河南電視臺的名片,更成為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播者。
傳統媒體的傳播渠道存在劣勢。一、單向性的傳播渠道不利于用戶反饋。一般情況下,傳統媒體獲得用戶反饋,基本是采用熱線的方式,這種延遲性的方式不利于媒體對受眾想法的探究和對自身問題的進一步改進。而在媒介融合的生態環境下,媒體與受眾之間可以進行實時互動,信息快速交換的機會得到最大限度的實現,雙方可以隨時解釋、補充、修改自己的觀點。
二、傳統的傳播渠道導致發布內容不易保存。電視和廣播的內容有固定播放順序,錯過也不能點播。報紙作為文字的載體,如果讀者有需要摘錄的內容,只能剪貼在摘抄本上,費時費力。而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網絡空間可以保存大量數據,用戶無需擔心信息如何隨身攜帶與轉移。比如,《南陽晚報》在抖音和今日頭條上發布的視頻可以永久保存,用戶能夠隨時隨地查看,而傳統媒體發布的內容,用戶難以保存,且不能隨時隨地進行分享。
傳統媒體形式單調、時效性低。傳統媒體由于技術上受限制,不能及時提供多樣化的內容,且傳統媒體內容形式單調,生產機制復雜。當遇到突發事件時,用戶可以借助網絡第一時間發布內容,但是傳統媒體不能隨時更新,時效性明顯滯后于新媒體。報紙只能用文字和圖片承載信息;廣播只能聽不能看,缺乏直觀形象;電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廣播、報紙的缺點,但其表現形式仍不夠多樣。新媒體能夠在短時間內將內容與圖表、視頻、動畫等多種形式相結合,使新聞的傳播速度和內容的豐富性都得到大大提高。但是其短小的內容和快速的傳播方式也導致自身內容缺乏深度,這意味著新興媒體的內容質量很難與傳統媒體匹敵。
內容和渠道的互補將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最大動機。傳統媒體應當發揮自己的“內容優勢”,充分利用新媒體多樣的表現形式和先進的傳播手段,如此才能在與新媒體整合發展得過程中越做越好。
用戶接受信息習慣改變。智能手機的出現割裂了人們完整的時間塊,移動互聯網信息發布的實時性在一定程度上讓受眾接受信息的行為碎片化。2018年6月,由愛爾眼科和一點資訊聯合發布的《國民手機用眼行為大數據報告》顯示,網友平均每天看手機時長6個小時,平均每天解鎖65.8次,用戶對手機的使用被割成長短不一的碎片時間。社交平臺通過算法記錄用戶行為,在海量資訊里篩選用戶感興趣的內容,精準推送。這種針對性極強的智能推薦功能養成了用戶接收信息的個性化。
個性化的內容激發用戶的分享欲,碎片化可以實現信息的快速傳播,這對于擴大傳統文化的傳播廣度有重要意義。由互聯網帶來的用戶接受信息習慣的改變,讓媒體融合成為傳統媒體改革創新的必由之路。傳統媒體應該主動適應用戶接收信息的習慣,充分利用個性化、碎片化的內容優勢打造融媒體系,提升自身影響力。
主動與社交媒體融合進行文化傳播。社交媒體的傳播速度和覆蓋范圍在傳播傳統文化方面有著巨大的優勢,能夠讓塵封的歷史與現代科技相互碰撞,擦出火花。人們大部分的文化需求都傾訴在社交媒體上,傳統媒體應當主動與社交媒體進行融合,并對中原文化進行創新發揚。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推動融合發展,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要抓住時機、把握節奏、講究策略,從時度效著力,體現時度效要求。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國際話語權,集中講好中國故事,同時優化戰略布局,著力打造具有較強國際影響的外宣旗艦媒體”。《大河報》作為中原地區發行量最大的都市報,構建了涵蓋多種媒介形式的全媒體矩陣。作為媒體融合的積極踐行者,《大河報》積極傳播河南聲音,成為推動河南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力量。傳統媒體想要擴大對中原文化的傳播廣度、提升自身影響力,就應主動與社交媒體整合,對傳播內容進行不同方式的加工重組,在不同的媒體平臺進行精準投放,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
直播還原場景演出。隨著直播行業的興起,越來越多的聲音可以通過直播的方式被更多人聽到。為了展示開封文化資源,弘揚中原文化,由開封市廣播電視臺和《開封日報》等聯合主辦的“金夏有約·云賞汴梁——開封文旅暑期百場云直播活動”自2020年7月1日正式啟動以來,各直播平臺觀看量累計達到1000多萬人次,受到越來越多用戶的關注和贊譽,現場直播獨特的真實感和參與感,為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2020年4月的洛陽應天門燈光秀就是在文化遺址上進行的場景還原式演出,展示了千年古都的盛世景象,吸引了無數游客。如果電視臺能對其進行網絡直播,不僅可以拓展河南本土文化的傳播邊界,同時還能增強媒介影響力。
開發動漫影視作品。中原作為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對于動漫影視作品的創作有重大意義。河南多元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參與制作的大型動畫連續劇《黃帝史詩》是一部植根于中原文化面向青少年的大型史詩性動畫。文化學者黃海碧說:“動漫的視聽語言是青少年們所喜愛的,制作空間自由,傳播渠道廣泛,是黃帝文化得天獨厚的載體。”現代科技對傳統文化的題材進行了豐富和創新,讓荒蠻與文明的聯系不再是抽象的。它不僅宣傳了作為黃帝故里的中原地區,也增強了中原人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和民族歸屬感。對中原地區的歷史文化進行二次創作,開發有本土特色的動漫影視作品,不僅能夠拉動中原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而且可以增強中原文化的影響力,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對中原文化建設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
開發傳播中原文化的節目新形式。隨著民族價值觀念的改變和生活方式的提升,文化節目的繁榮不僅喚醒了觀眾的成長記憶,也緩解了大眾在文化需求方面的焦慮。早在2015年,河南衛視就推出了“英雄系列三部曲”原創文化類節目,包括《漢字英雄》《成語英雄》《文學英雄》,節目體現了從對文字的記憶到對于文化的探索和挖掘,同時,文化類節目形式也日漸成熟。傳統媒體可以通過開發傳播中原文化的節目新形式,利用現有資源和自身優勢進行文化推廣傳播。例如可以通過大型益智類答題活動,提高觀眾的參與度,讓觀眾在獲取中原文化知識的同時又不乏趣味性,也可以進行沉浸式場景體驗,讓觀眾從一碗牛肉湯開始感受千年帝都的風土人情。題材可以因地制宜,但情節流程要有創意,有趣味性,能夠持續吸引用戶注意力。
在媒介融合時代,傳統媒體要認清自身存在的問題,充分自身發揮優勢,與新媒介融合發展,最大程度發揮雙方優勢,形成健全的融媒體系,實現中原文化“1+1>2”的傳播效果,使古老的中原文化煥發新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