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紀錄片中鏡頭的運用。隨著電視紀錄片的不斷發展,電視紀錄片中景別和運動方式結合成的鏡頭也越來越多樣化,景別是畫面的重要塑型元素之一,運動方式是彰顯畫面表現力不可或缺的技法。不同的景別和運動方式具有不同的畫面表現力。在紀錄片中常規的景別有遠、全、中、近、特,常規的運動方式有推、拉、搖、跟、移,這些常規的景別配合運動方式的組合形成了具有特殊表現力的鏡頭。在一部紀錄片作品中,鏡頭的選擇增加了紀錄片的藝術表現力。
目前,紀錄片的鏡頭運用較為廣泛,空鏡頭、長鏡頭、特寫鏡頭、仰拍鏡頭、主觀性鏡頭、全景延時鏡頭占紀錄片鏡頭語言的絕大部分,在紀錄片中藝術表現的作用也各不相同。空鏡頭展現藝術情感。如《人生第一次》第三集中拍攝的大景深小蜘蛛的全景固定畫面,把蜘蛛比作主人公,通過蜘蛛寄托人物情感。長鏡頭真實記錄,更加意味深長。特寫鏡頭展示細節,通過人物局部特寫,向觀眾展示人物內心細微的心理活動。如《人生第一次》第三集中女孩在篝火晚會中寫詩歌時的眼神鏡頭,表現了其孤獨的內心。仰拍鏡頭多用于拍攝一些偉岸的對象,能夠增加縱深效果及對比,使被攝對象的形象顯得高大。如《人生第一次》第三集中朗讀詩歌的小男孩,通過仰拍結合其朗誦詩歌的意境展現了男孩內心理想的偉大。主觀性鏡頭采用人物化視點的運動方式,可以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吸引觀眾的注意。全景延時鏡頭在交代環境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可以有效壓縮時間,讓觀眾用肉眼觀察到原本難以察覺的內容,使畫面更具觀賞性。
電視紀錄片中的色彩與光線。在紀錄片創作中,色彩是最直觀的藝術表現手法,色彩可以記錄和傳達獨特的信息,也可以增加畫面的視覺美感。在紀錄片創作中有效地運用色彩,把握好背景的創作、背景陪襯與主要物體之間的關系,可以使畫面相對真實自然。通過不同色彩之間的配合,營造出具有別樣風格特征的畫面,打造特殊的審美效果。紀錄片的藝術內涵色彩基調的運用,根據事件與場景的不同可以使紀錄片呈現不同的色彩基調。在前期拍攝時,通過改變色溫、運用濾色片等輔助工具把握色彩基調、自然光(逆光拍攝、夜間拍攝等)與機器參數(光圈、快門、感光)的拍攝方法,使片子的色彩基調既有所變幻又有所統一。
電視紀錄片中的構圖藝術。構圖對紀錄片的拍攝頗為重要,在電視紀錄片中主要有兩種構圖方法:靜態構圖與運動構圖。在紀錄片創作中,靜態構圖與動態構圖的選擇與運用影響著電視紀錄片的品質。靜態構圖采用一些特殊的構圖方式,如通過圓形構圖、水平線構圖等打造別具風格的畫面;動態構圖與紀錄片人物相結合,有效把握人物運動,合理地運用運動鏡頭展現人物的真實感,在畫面中直觀地呈現拍攝場景與人物的立體感。電視紀錄片拍攝藝術的表達方式對于電視紀錄片拍攝的可行性也有一定影響。
不同的攝影師觀察事物的角度及感知事物的能力不同,對同一事物會有不同的視角。紀錄片拍攝的知覺藝術,其素材必須是真實有效的。因此對于攝像師來說,在走進攝像地點之前不應對拍攝對象進行提前預設,而應及時地抓住需要拍攝的畫面,這就體現出了電視紀錄片的知覺藝術。
對于拍攝主體的知覺。《人生第一次》第三集中對于主體狀態的感知進行了具有表現力的選擇。如孩子們望向遠方的畫面、席地而坐思考的畫面、男孩子躺在草地上思考的畫面、草原生物運動的畫面、牧人放牧的畫面等。主觀性鏡頭,如以卷紙模仿望遠鏡,以孩子們的視角觀看周圍的環境,增強畫面的表現力。用特寫鏡頭突出表現人物內心狀態,如女孩坐在草地上書寫文字增加畫面真實感,以自然光線、中間調為主。常規構圖(水平線構圖:男孩平躺在草原上)、運動構圖(對于草原生物的抓拍,攝像機和被攝物體同時運動,對于草原上的牛進行固定拍攝和小女孩轉身的固定拍攝)配合基礎構圖原則展現被攝物體的運動。
對于拍攝環境的知覺。《人生第一次》第三集中對拍攝環境空鏡頭捕捉的感知,如運用微觀鏡頭拍攝生長的大樹和茂盛的草叢;運用小景深的固定鏡頭對發芽的樹木進行拍攝;對樹林的整體感知則用自然的逆光鏡頭進行拍攝;運用自然光線的明暗對比的固定鏡頭對落葉進行富有意境的藝術表現;運用層次分明的色彩,拍攝出具有強烈感染力的山間流水的畫面。
電視紀錄片的表達方式與知覺藝術相配合,可以對環境中存在的具有表現力的畫面進行藝術化創作。在電視紀錄片的拍攝中,知覺藝術與表達方式相互作用,有效擴大了畫面的創作空間,使畫面更具美感。
所要拍攝的事物之間相互聯系,但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不固定的。在拍攝過程中,如果拍攝對象之間的關系脫離,藝術性就難以體現,進而無法體現其對比的價值及意義。在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中,任何事物之間都是有關聯的,這反映出拍攝的藝術性。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人生第一次》第三集中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通過仰拍鏡頭展現兩人眼神、表情、動作之間的交流,增強畫面內的情感沖突。明暗色調突出了主體,自然光線配合人工補光,用手電筒照亮筆記本上的文字,使常規的靜態構圖方式更加自然真實。
人與物之間的關系。《人生第一次》第三集中通過火堆展現孩子們的狀態,用虛實結合鏡頭增加神秘感。明暗色調突出了主體,自然光線結合火光,讓孩子們像身處仙境一般。通過展現主人公小男孩與花之間的關系,表達了小男孩的情感寄托,使人物情感更加具象。
物與物之間的關系。《人生第一次》第三集中通過切土豆片、掏米、擺放碗筷等畫面來表現人物的生活狀態。通過物與物之間的關系,使普普通通的吃飯狀態更加生活化。
人—物—人之間的關系。《人生第一次》第三集中主人公小女孩與母親打電話交流的片段,兩個人物通過手機這一媒介連接到一起,采用不同景別的固定鏡頭展現人物的情感變化,不斷推進的特寫鏡頭與昏暗的燈光結合,使情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拍攝關系藝術的把握,協調了主體之間的互動交流,配合藝術表達方式使互動更加真實,關系對比更加明顯,從而增強視覺上的代入感,實現畫面合理的藝術化,增強了畫面的表現力。
拍攝過程中的變化藝術,主要是針對拍攝過程中需要變動的范圍,以拍攝紀錄片的運動方式結合有需要的關系,對拍攝使用方法和方式進行可行性的分析。這樣的拍攝藝術,滿足了電視紀錄片動態變化的需求,反映了拍攝者隨機應變的能力。
變化的事件。在突發性事件“小男孩出去放牛”中,拍攝者對事件的變化要有一定的思考,如“男孩要下山上學可能引發變化”,因此要提前做好準備,捕捉事件衍生當下發生的變化。拍攝表達方式“捕捉到事件變化的范圍”后,應快速反應進行合理拍攝,對男孩牽牛出門、牽牛上山、男孩和牛在山上互動、放牛時男孩的狀態等都有一定預判。
變化的人物情緒。如“小男孩在學校的開心與回到家低落的情緒”,拍攝者對于事件變化要有一定思考,“小男孩可能因為心情不好去做一些放松心情的事情”。如畫面中小男孩與自己養的小牛對視,拍攝表達方式“捕捉到事件可能變化的環境”,對男孩與牛的對視交流有一定的預判,捕捉到人物面部細微的情感變化后,作出快速反應進行合理的拍攝。
電視紀錄片拍攝的變化藝術,對變化過程中需要變動的范圍,以紀錄片拍攝的方式進行捕捉。拍攝的變化藝術與表達方式相互作用,滿足了電視紀錄片動態變化的需求,且具有一定的美學意味,增強了畫面表達的完整性,促進了整體畫面表現的藝術性。
在電視紀錄片中,電視紀錄片的拍攝過程涉及不同的主體、不同的群體關系、不同的環境變化等,都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所以,要進一步鍛煉拍攝者對拍攝表達方式的運用,進一步培養其拍攝意識,不斷進行電視紀錄片實踐拍攝的探索。把握紀錄片拍攝藝術表達方式與電視紀錄片拍攝的知覺藝術、關系藝術、變化藝術之間的相互作用,以此提升紀錄片中畫面的表現力,有效地進行具有創造性的畫面設計,提升作品預設畫面的可行性,實現拍攝畫面的藝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