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新媒體設備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大多數人都利用手機跟家人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隨著網絡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思維方式也隨之發生改變。由于傳統紀錄片的記錄時間長,講述內容較為乏味,在快節奏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并不喜愛觀看傳統紀錄片。微紀錄片的出現恰恰彌補了這一缺憾,通過真實、獨特的敘事方式使人們逐漸關注紀錄片。微紀錄片選取事件的核心內容,運用獨特的短加工機制為紀錄片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紀錄片本身就具有紀實、記錄的特點,以真人、真事、真實場景為創作素材,運用藝術手法直接拍攝現實生活中的事和物,獲取影像和音頻材料,再將影像和音頻進行剪裁和加工,真實地反映現實場景、表達客觀事物,突出主體想要表達的情感和感悟。人們的生活節奏隨著信息化網絡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加快,人們對于冗長的紀錄片也逐漸失去了興趣。而多媒體科技的不斷發展,促進了微紀錄片的誕生。
微紀錄片有助于縮短觀影時間,幫助人們在短時間內獲取對自己有價值的信息,還能傳承紀錄片記錄真人真事的精髓。微紀錄片本身具有制作周期短、成本低的特點,能夠在信息化時代下廣泛傳播真實場景和發生的事件,具有強烈的表達特色,能夠準確傳遞制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藝術效果良好。
微紀錄片的發展可分為初期階段、發展階段和繁榮階段。初期階段是剛剛步入新媒體時代后,拍攝工具和媒介平臺逐漸多元化和開放化,全世界的拍攝者將自己拍攝的視頻上傳至平臺與他人分享,小至生活瑣事,上至國家政策都有涉及,內容較為廣泛。發展階段是指隨著拍攝者技術的不斷提高,許多專業化團隊開始拍攝有故事的視頻,時長較短、內容較為豐富,能夠滿足受眾的需求。從2010年起,微紀錄片逐漸進入繁榮階段,如今已經形成了比較明確的微紀錄片概念,嚴格規定了微紀錄片的時限。國家和社會媒體都對其給予支持,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微紀錄片作品。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快速發展,微紀錄片的受眾群體規模也越來越大,微紀錄片的用途也越來越廣。微紀錄片以真實事件發生場景為基礎,以真實人物和事件為素材,以人物特征為典型進行加工,合理且真實地傳達出微紀錄片作品背后的意義。有些微紀錄片真實反映當下社會存在的問題,有些微紀錄片則是企業的商業廣告宣傳。微紀錄片缺乏嚴格的審核機制,導致出現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
微紀錄片汲取以往紀錄片特有的真實性、藝術性的特點,運用相同的素材記錄真實的現實生活,再對真實發生的事件進行藝術加工,傳達出作品背后的意義。微紀錄片摒棄傳統紀錄片時間冗長的問題,嚴格運用非虛構的技術手段和言簡意賅的表達方式,深刻表現主體內容。目前,微紀錄片的受眾群體較為廣泛,內容涵蓋范圍包括民生經濟、政治文化、軍事歷史等。微紀錄片延續了紀錄片的特點,得到了廣大受眾的認可,同時也為未來微紀錄片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充足的實踐經驗。
拍攝技術智能化。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大大推進了微紀錄片的拍攝水平,提高了微紀錄片的拍攝效果。拍攝設備更加輕便,拍攝技術更加智能化,后期制作技術也更加完善。微紀錄片的拍攝設備起源于法國人朱爾發明的攝影機,之后,麥布里奇、馬萊等人研究出便攜的攝影機,可以拍攝連續性畫面。微紀錄片對設備的要求并不是很嚴格,我們現在用到的微單、單反相機都是由早期拍攝設備發展而來的,而且用一部手機也可以拍攝微紀錄片。例如《三分鐘》就是一部由手機拍攝的微紀錄片。主要講述的是過年期間,一位列車員母親因值班無法與孩子團聚,僅僅在列車停靠的三分鐘里見了孩子一面,孩子給媽媽背誦了乘法口訣。短短的7分鐘影像,卻使無數觀眾淚目。
剪輯技術的應用。后期制作技術也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不斷發展而逐漸完善。后期制作即對拍攝的視頻、影片做二次處理。通常,微紀錄片運用線性剪輯法,采用穿插、倒敘等手法,不拘泥于事件和時空順序,可以對同一事物進行高頻率復現,突出強調主體想要傳達的信息和情感。可以說,現在的微紀錄片趨于電影化、戲劇化,吸引更多觀眾進行觀看。例如在視頻網站排名較前的作品《二更》,以自述的方式作為故事主線,巧妙地切換故事場景和敘事技巧,重點刻畫故事情節,深刻地表現了社會生活背后的含義,打破了觀眾對于紀錄片厚重宏大的刻板印象,運用巧妙的表現形式引發觀眾的思考與反省。
特寫鏡頭的運用。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下,各個行業的經濟都走向繁榮,如攝像鏡頭行業。特寫鏡頭結合了全景鏡頭和中景鏡頭,擴大了單個機位的素材取景,使拍攝內容更加豐富細膩。例如在較受歡迎的《故宮100》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擺滿美食的普通家庭餐桌,然后鏡頭慢慢向上移到餐桌旁懸掛著的不同年代的照片、柜子,再推到故宮一角的特寫場景;一個騎著三輪車的老人,一個拿著小圓鏡的小孩子……不同的場景變化,巧妙的鏡頭剪輯,讓觀眾打破了對故宮的刻板印象,從更貼近生活的角度讓觀眾重新認識故宮,使觀眾產生共鳴。傳播傳統美食文化的《舌尖上的中國》,利用特寫慢鏡頭展現美食制作過程,清晰地表現食物的形態,還能將觀眾帶入情境中,體會傳統美食文化。
視聽語言的運用。除了剪輯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后期制作中以外,視聽語言也是關鍵的制作手段。視聽語言集視覺、聽覺技術于一身,不同的畫面轉折、聲音起伏,使觀眾在觀看過程中產生強烈共鳴。在后期制作過程中,微紀錄片應該遵循視聽語言規律,注重關鍵字的表達、句與句的轉折、段與段的銜接。從本質上來講,視聽語言是微紀錄片后期處理的精華。微紀錄片的后期處理,可以根據影片的內容和主題適當地加入一些音響效果,如聲音特效、輕音樂、流行音樂等,強化主題的表達,賦予影片更深刻的內涵。如《舌尖上的中國》就運用極具感染力的敘述語言和豐富的音響效果,將藍天白云、樹木田野、高山日出日落的意境完美地展現出來,給予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營造了一幅幅動感畫面。新媒體時代的微紀錄片不再是搖搖晃晃的黑白電影,而是富有極強真實性、藝術性的深度表達。
微紀錄片從誕生初期到走進大眾視野,經歷了積累、沉淀、完善、繁榮階段,是新媒體時代的重要產物。通過剪輯和視聽語言的后期技術營造一個豐富多彩的場景,表現出微紀錄片的真實性和藝術性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