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一名從業多年的淮劇藝術工作者,在淮劇樂隊中擔任司鼓一職。多年的摸爬滾打和實踐體會,我深深地感到戲曲藝術真是博大精深和妙不可言。今天,我把我對戲曲打擊樂的認知及感受與大家分享交流。
戲曲樂隊又稱“場面”,管弦彈撥稱為“文場”,鼓板鑼?叫作“武場”。老師多次對我們講過,千萬不可小看武場的打擊樂,在戲曲當中是不可缺的,它在戲劇中的功能就是“打、敲”二字,即“打節奏”、“敲情感”。實踐證明打擊樂是戲曲音樂的“靈魂”,也是配合表演的“主心骨”,它把控著整個戲的行進速度。
打擊樂的表現手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速度的快慢變化,其中包括時值的拉長或縮短;二是力度的強弱變化,包括音量的收放。也就是說,樂曲的演奏,演員唱段的演唱,人物對白的臺詞,身段動作的表演,都與速度和力度的變化緊密相關。打擊樂的表現手法貌似單調,但它牢牢地把控著整個戲劇的速度和力度,使之按照劇情巧妙地變化,讓這如此單調的打擊樂成為表現力很強的藝術手段。它用來強化節奏,用來為表演提神,增加鮮明度,增強表現人物心理的變化,情緒的轉折和心靈的震顫,推波助瀾,大有幫助。
在漫長的藝術實踐中,打擊樂已形成了它獨特而完整的藝術形式,打擊樂中的每個鑼鼓點都有它固有的名稱,如【導板頭】【紐絲】【九錘半】【哭頭】【奪頭】【搜場】【長錘】【急急風】【水底魚】等,還有我們淮劇特有的鑼鼓點:如有【背板】【接板】【十字鑼】【清江譜】【三翻】等,且有固定的套路,用于不同的戲劇場面和表演內容。
在演出實踐中,我對打擊樂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我認為,打擊樂的節奏來源于生活,但又不同于生活。它是根據生活的外形節奏與內在的節奏,根據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動作、不同語氣,利用板、鼓、大鑼、小鑼、鐃?五件樂器單擊或合奏而編創的鑼鼓點子,并在單音和單音的連接上加以時值處理,使之成為樂句并固定下來,這就是上面所說的鑼鼓點子,在不同劇目中根據劇情需要而反復使用。
老師多次強調,背熟鑼鼓經是每個打擊樂演奏員的必修課,只有熟爛于心,才能得心應手,同時還經常告誡我們要做到“死點活用”。也就是說打擊樂既有“死”的一面,又有“活”的一面。我認為所謂“死”的一面就是鑼鼓點固定套路的程式規范;而“活”的一面應是演奏者的處理手法。例如同樣的鑼鼓點,分別用在不同的地方,由于使用了不同的處理手法,使其更符合劇情,產生了很大的靈活性。我想這就是所謂“死點活用”。
也有這樣的可能,同一出戲,若是兩組不同水平的演奏員伴奏,就會產生不同的演出效果,它將直接影響到一出戲的質量高低。這是因為他們對“活”字的理解程度不同,導致在力度的強弱、速度的快慢和點子運用上的差別?!盎睢弊值捏w現方式,以快顯其慢,以慢顯其快,這是速度的對比;以弱顯其強,以強顯其弱,這是力度的對比;繁簡調配,回避重復,這就是顯其豐富靈活。請注意,這個“活”字,不是任意所為的隨心所欲,它有戲劇本體的限制范圍,也就是說,打擊樂的鑼鼓點要與演員的身段表演很自然地有機地統一起來,天衣無縫。要達到這一高度,就必須做到死點活用,這就要求我們打擊樂演奏者要有過硬的基本功,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才能吃透劇本精神,對人物有詳盡的了解,對劇情做細致的分析,同時要深刻理解傳統鑼鼓點子的內在含意和用途。在伴奏時要讓觀眾聽得明白,看得舒心,感覺對頭??傊?,只要正確地掌握劇情,體會了解觀眾的心理和審美習慣,就能夠把握好整個戲劇的節奏,就能夠做到抓住情,調動聲,使之聲情并茂,從而達到“打出節奏,敲出情感”的最高境界。
再有一點尤需強調,打擊樂是舞臺節奏的把控者。然而舞臺節奏又是由劇本情節的發展,演員的唱念做打,唱腔音樂的板式變化、燈光布景的氛圍,化妝服飾的多姿多彩等諸多因素有機綜合而成的,這就形成了“舞臺審美節奏感”,也就是觀眾欣賞的心理感受。而傳統的舞臺節奏大多較為拖沓,不太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要求,他們青睞精煉、流暢、緊湊的節奏。所以,打擊樂的與時俱進,就是既要與時代審美同步,又要保持本劇種傳統鑼鼓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