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剛
(川劇研究院 四川 成都 610021)
就目前來看,我國戲曲市場除了小部分地區以及部分門類與劇目較為火爆以外,整體發展態勢較為嚴峻。總地來說,全國戲曲文化市場主要面臨吸引力不足、市場萎縮、演員與觀眾斷層等問題。具體而言,就某類戲曲文化產品的市場表現來看,其吸引力逐步喪失,其原因在于演出的曲目沒有新意,觀眾互動不足,傳播載體受限,未能有效吸引年輕觀眾,久而久之便使觀眾群體的年齡結構失衡,導致年齡斷層;觀眾群體達到一定飽和度之后其市場熱度便會減小,導致市場萎縮,而市場萎縮會使戲曲經濟效益下降,無法留住優秀年輕演員,引發演員斷層,劇目無法獲得有效創新,對觀眾難以產生吸引力,如此惡性循環使得戲曲市場逐步喪失活力。
戲曲文化是我國的特殊文化分支,其與各個時代的媒體傳播密不可分。就目前現狀來看,我國戲曲傳播現已慢慢與網絡媒體靠攏,借助互聯網不斷拓寬自己的發展空間與思路,今后我國戲曲文化市場發展的主要趨勢將是戲曲與網絡有效融合。
在互聯網背景下,我國戲曲應該積極運用新技術方式建設一個新媒體式戲曲,如電子布景、電子唱腔、復活名角、虛擬角色等。不僅如此,還可以往互聯網流行的信息傳播模式中加入戲曲藝術,如唱段語音消息、念白語音消息以及戲曲角色表情等,實現戲曲文化在社交媒體中的傳播,不但提升其趣味性,還能讓更多的用戶參與進來。
戲曲賴以生存的基礎是戲迷、戲粉與票友,其不單單愛看戲、捧角,許多老粉絲與老戲迷都成了票友。運用互聯網傳播戲曲之后,其傳播方式不僅是單向傳播,還應當發展為互動的文化產品與品牌,進而實現消費者、演出市場以及文化產品的多邊、高頻次對話,積極提高粉絲以及觀眾的滿足感和參與感,不斷增加戲曲對粉絲以及觀眾的吸引力。不僅如此,還應當科學細分觀眾,將其分為一般、重要以及核心觀眾三種類型,基于各個層次的觀眾將對應的戲曲內容對其進行推送。在互聯網背景下,還應當全方位掌握網絡傳播中觀眾的實際需求,劃分“個人休閑娛樂、自我藝術修養以及群體社交話題”等需求層次,進而更為合理地給觀眾提供相應服務。
在互聯網時代,企業注重的是快速、專注與極致,所以戲曲文化也應當積極革新,在全面掌握用戶需求的基礎上不斷改善自身的藝術表現形式,在不斷改善過程中了解用戶的接受程度與態度。不過這一切都得基于戲曲文化藝術本身來進行,不但不能停滯不前,也不可脫離戲曲文化而開展顛覆式的變革。所以應當建設一個交互式的媒體通道,以便短時間內全面搜集用戶意見。在建設媒體通道的時候,需要重視社交媒體入口,如微博、微信等,建設一個互動媒體,以便及時掌握用戶需求,進而有效改進與創新戲曲藝術的語言、扮相、唱腔、故事情節、互動環節以及舞臺設計等。
當前劇場的戲票收入是戲曲市場的重要收入來源,也正是由于其收入的局限性使得戲曲團體難以獲得更好發展,導致其在遇到發展機遇時沒能投入充足資金。而在互聯網背景下,戲曲市場可以學習與參考互聯網企業的多維經營模式,實現多元化盈利,將自身的收入來源拓寬。戲曲網站和劇院根據重點劇目推出各類文化產品,對禮品、紀念品和文具的文化內容進行改進,吸引越來越多的行業、企業建設一個共贏的商圈。
能否將創新最終沉淀到文化產品當中,要通過市場進行驗證,如若一味求變,脫離市場實際情況往往會喪失創新的意義。京劇在繼承的基礎上積極創新,吸取昆曲的藝術精髓并逐步進行優化與改善,進而收獲了大批觀眾的喜愛與認可。不僅如此,在創新過程中可以聽取粉絲有益的建議,切不可為了迎合觀眾,吸引觀眾而導致戲曲失去自身的精髓與特色。
粉絲文化具有一定的劣根性。例如,不少粉絲都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而非真正懂得欣賞,對產品也并未深度信任。所以戲曲市場并非需要過于追求粉絲的數量,而應當重視優質粉絲的培育。不但要借鑒粉絲文化,還應當有效轉化隨波逐流、看熱鬧的初級粉絲,同時還應當有計劃地提高該類粉絲對戲曲文化藝術的認知程度,將其培育成為優質粉絲,以更好促進觀眾隊伍的發展。
無論互聯網具有多大的優勢,但是傳統戲劇舞臺的交流互動是無法取代的,因此,戲曲文化藝術切不可過于依賴互聯網的線上傳播,還需要做好線下互動,實現信息的雙向傳播,以更好更震撼地影響觀眾的心靈,提升戲曲表演的效果。
總而言之,戲曲是我國的優秀傳統藝術,在互聯網時代,應當采取有效的方法將二者有效融合,將更多的活力注入戲曲文化當中,進而更好地弘揚我國傳統的文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