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謙
(江蘇省演藝集團歌舞劇院 江蘇 南京 210001)
蘇南是指我國江蘇南部地區,是傳統文化比較豐富的地區,民歌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逐漸流傳到當今社會,膾炙人口,撩動心弦,表達大眾的心聲。因此,應當明確這一地區民歌發展的價值,并且進行繼承和發揚。
蘇南地區指的是江蘇省南部地區,在江南富庶一帶,很早的時候人們將其稱作吳地,這一地區人們所創作的民歌就是“吳歌”。蘇南民歌沒有北方地區民歌的豪放粗獷,而是比較溫柔婉約的,作品具有非常好的旋律,可以說把水鄉韻致展現得淋漓盡致。在蘇州和無錫等地區,民歌對于五聲音階的運用非常多,在旋律方面主要是曲折的級進。該地區方言對于蘇南民歌的形成產生直接影響。
蘇南民歌的發展來源于生活,并最終回歸于大眾,在時代和歷史的發展下不斷進步,民歌的內涵及外延也不斷發展,剛開始是勞動號子,然后是有感而發的山歌及小調,不但有反映人類生產活動的歌曲,還有很多思想內涵,這都是我國民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元素,為我國民族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無論是蘇南民歌的主題和體裁,還是文化本身的風格,蘇南民歌已經形成了非常豐富的藝術特色和較高的藝術價值,并在民間廣泛流傳,對這一帶人民群眾的心理及審美意識進行反映和展示,從民歌的歌詞、曲調及旋律方面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增添光彩。蘇南民歌所具備的藝術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一、蘇南民歌主要用這一區域的方言進行演唱;二、蘇南民歌當中有豐富的襯詞,繼而使得本身的音樂形象越來越生動;三、各個區域內的作品都在體裁方面體現側重點。
就民歌的發展來說,其所具備的社會功能隨著社會的發展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民歌的社會功能是指教育與傳承、人生禮儀、祭祀與驅邪等,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我國信息技術逐漸發展,蘇南民歌的社會功能只有教育與傳承,現階段,只有在中小學階段的音樂課本當中或者專業院校的音樂史論中才可以看見蘇南民歌作品。大部分青年人愛好時尚,覺得民歌節奏慢,歌詞不能對現階段的社會風氣及大眾的生活狀態有所反映,和社會的發展不符,只接受流行的音樂作品,對于蘇南民歌總是持“敬而遠之”的態度。因此,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和現狀,相關人員需要全面分析、綜合研究,制定針對性的傳承戰略,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做好基礎保障。
我國蘇南民歌在發展過程中很容易被傳唱,電子媒介的傳播特征非常明顯,把蘇南民歌發展為一種文化產品,參考西方國家的古典音樂,再次進行解讀和包裝營銷。蘇南民歌的傳承和發展需要從歌詞方面著手,注重歌曲編曲及演奏形式的創新,改編歌詞的時候需要有效結合現階段人們比較重視的話題及內容,讓蘇南民歌朝著流行化和市場化的方向發展。
在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過程中,人才力量的培養主要是指民歌演繹、藝術創作、教學科研工作、經營管理和文化傳播方面骨干人才的培養。民歌具有鮮明的民間特點和現實性,同時還具有一定的樸實性和平易近人的特征,在具體的作品表現中還展現了“精于抒情,不注重演繹”的特征。想要挖掘和整理更多更好的民歌資源,就需要加強相關院校建設,通過院校培養更多的音樂人才,對蘇南民歌進行傳承和保護。此外,必須注重民歌藝人的有效保護及培養、民歌藝術的經營和管理,將民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培養一批綜合素質較高的精英團隊。
學校是傳承傳播文化的主要平臺,通過健全的教育系統影響受教育人員,該教育形式可以達到非常好的效果。將蘇南民歌文化融入教育系統當中,勢必會對其規律進行重新歸納及整理,促使系統化及體系化教育資源形成,有助于蘇南民歌的有效傳承及發展。蘇南民歌傳統文化對于我國民族文化來說非常重要,新時期學生需要全面學習民歌精華,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做好基礎保障。
總而言之,蘇南民歌是我國非常重要的一種傳統文化形式,無論是表現手法還是演奏技巧都是非常豐富的,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及偶然性,所以對蘇南民歌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需要明確其價值和優勢,傳承好的元素,融入新時期的社會色彩,繼承我國傳統文化的同時為其注入新鮮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