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麗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江蘇 南京 211106)
女性主義題材影片,在海內外都并不常見。由呂樂執導、馮小剛監制,于2018 年10 月5 日上映的電影《找到你》雖立足現實主義,但它通過突出三位女性各自的掙扎歷程,同時對男性角色進行弱化,使其在上映后一度引發觀眾對當代女性生存困境的熱議,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講,“找到你”并不是潛在意義上的“找到多多”,而是劇中三位女性都在歷經掙扎與徘徊后找回了自己,成就了自我。
20 世紀90 年代初,正值社會轉型期,電視劇《渴望》的熱播,不僅使劉慧芳這一“賢妻良母”型的傳統女性形象成為后來電視劇著力塑造的形象楷模,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也成為社會大眾對女性的一種普遍要求,且在家庭劇塑造的各種母親形象中,苦難堅韌的母親形象分量最重,也是審美價值較高的一類人物形象,這些苦難堅韌的母親們成為負載中華民族歷史艱難前行的草根力量,像大地一般樸素、寬廣,卻堅韌、執著,永遠給人以溫暖、力量和希望。
影片中的孫芳完美詮釋了“大時代中的母親形象”,她出生在農村,沒有文化,在包辦婚姻下嫁給了有家暴傾向的丈夫,她說:“沒關系,有了孩子就好了。”這是典型的傳統女性的思想,她將丈夫的溫柔寄托在未出世的孩子身上,將孩子視為保護傘,但天不遂人愿,孩子出生便患有絕癥,為了女兒,她不惜吃糠咽菜,出賣肉體,甚至懷著報復心拐走李捷的女兒。孫芳作為男權社會下飽受男性壓制的一類傳統女性,她們的一生都在努力掙扎。在影片中,當觀眾看見孫芳抱著逝去的孩子站在車水馬龍的城市里無力哭泣時,觀眾的同理心達到了高潮,孫芳所具有的溫柔、善良與執著打動了觀眾。在影片結尾處,她以跳海自殺的方式結束了悲慘的一生。其實導演更想通過這一過程表現孫芳內心的變化與成長,生命的終結于她而言,不是結束,而是找回自己的一種方式,她執著過、掙扎過、努力過,甚至一度丟失了自己善良淳樸的本性,轉身跳海的那一瞬間,她又成為了那個坐在樹下撫摸著自己的肚子,說著“寶貝,媽媽愛你”的溫柔母親。
朱敏作為影片的輔助性人物,除了側面展現李捷的人物特點外,單就朱敏這一女性形象,也很引人深思。朱敏作為受過良好教育的大學生,她若憑著自己的能力,在職場上打拼出一片天地,也是可以的。但她選擇相信丈夫,辭去工作,在家相夫教子,最終成為無撫養能力的可憐人,面對丈夫的出軌,她已心灰意冷,唯一堅持的是孩子的撫養權,為此她不惜燒傷自己……她曾質問李捷:“你也是一位媽媽,為什么不能體諒我作為母親的心情?”李捷說:“正因為我是一名母親,我才更要努力工作,這樣才有能力去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時的李捷是瞧不起為了家庭拋棄工作的朱敏的,在她的眼里,女人在可以平衡職業與家庭時,為什么要放棄工作,回歸家庭?
朱敏這類女性,對于她過往的選擇,我們無力指責,因為“全職太太”并不是一個貶義詞,職場與家庭作為勢均力敵的兩方,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男人在外打拼事業,女人為他護好后方,家庭就相當于一個小型職場,女人在其中占據主導地位,因此誰也不能說朱敏代表著依附男人而活的一類女性,只是這個社會,或者說男人們看不見女人在后方的辛酸。
作為職場精英的李捷,同時又是單親媽媽,她在職場與家庭間都處于擁有較高自主權的一方,面對“媽寶男”的丈夫,她選擇離婚,獨自撫養女兒。李捷作為新時代下的職場女性,無論在物質層面還是在精神層面,都是獨立的個體。但如何平衡職場與家庭,成為擺在李捷面前的一道難題,她想通過努力工作來給女兒更好的生活,但她給不了女兒過多的母愛。
藝術雖高于現實,但歸根結底離不開對現實的反映,李捷面臨的問題正是當下都市社會中大多數女性無法解決的問題:職場、家庭和自我該如何平衡?大多數人選擇在三者間進行取舍,選擇事業就注定冷落了家庭,選擇家庭就不得不拋棄事業,無論是哪一種選擇,“自我”永遠成為最不受重視的一方;可事實真是如此嗎?為何這個社會給予女性的要求如此之多?導致我們要在三者間舍二取一?
姚晨在影片上映時曾感嘆道:“這些年我常被問到一個問題:你是如何兼顧事業與家庭的? 我一直很困惑,為什么沒有人問我先生同樣的問題呢?”劇中的李捷也曾說:“這個時代,對女人要求很高。如果你選擇成為一名職業女性,就會有人說你不顧家,是個糟糕的母親。如果選擇成為全職媽媽,又有人會說,生兒育女是女人應盡的本分,這不算一份職業。事實卻是,因為努力工作,我才有了選擇的權利;因為當媽媽,我才了解了生命的意義,也讓我有勇氣去面對生活的殘酷,這兩種身份并不矛盾。”
電影《找到你》通過講述律師李捷被保姆孫芳拐走了女兒多多,為了找回孩子這一故事主線,加之由于李捷的工作性質認識了朱敏這一故事輔線,將三位生活處境、工作性質、家庭背景完全不同的女人串聯在一起,使她們之間展開了一場“搏斗”,通過這場“拉鋸戰”,觀眾除了在其中看到三個女人的故事外,還引發了觀眾對于現代女性的關懷與反思。
導演在這部電影里講述了三位女性身上發生的故事:職場精英李捷的困境源于職場與家庭的雙重壓力;全職媽媽朱敏的難題在于所有的付出因無法收獲經濟效益而被忽視;農村婦女孫芳的為難之處是在窘困的生活面前抬不起頭。簡單來說,李捷的苦惱在于“時間和精力不夠”,朱敏的痛苦在于“情感被背叛,付出被漠視”,孫芳的絕望源于“金錢的極度匱乏”。這三種苦楚,影片將它們分別置身于三位母親身上,但其實是一種互文關系,每位現代女性多少都會遭遇其中的一種,甚至三種全都嘗遍。
在《一間自己的屋子》中,伍爾夫指出社會習俗、法律和經濟條件是女人的思想行為,尤其是創作上的沉重枷鎖,要打破這種枷鎖的捆綁,女人就應該有勇氣去爭取經濟獨立和與男性平等的社會地位。
現代女性如何在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間進行抉擇,是當下女性需面臨的現實問題,影片中的三位女性都是中國社會中比較普遍的三種女性的符號縮影,影片只給觀眾呈現了這三類女性在人生歷程中會面臨的問題,卻并未給出最佳解決方式,或者說這一最佳答案是曾經、現在甚至是未來,不僅是女性自身也是全社會都在并將持續尋找的一個答案。但這部影片存在的價值反映出當下社會對女性問題的關注,以及中國目前女性主義的發展進程。
現實主義的影像風格,客觀冷靜的敘述視角,人物輪廓的立體勾畫,細膩的情感關懷,共同構成了當代國產女性電影的藝術表征,也賦予了國產女性電影以深刻的現實價值和文化內涵。
影片用直擊現實的表現手法和寓意深沉的影像語言,勾畫出現實語境下女性悲苦的生存景象。
總的來說,電影《找到你》作為女性思潮在中國興盛時的首部現實主義題材影片,它所拋出的“橄欖枝”絕不僅限于表面,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這部影片認識到當下中國社會中女性的成長問題。正如影片的導演呂樂接受采訪時所說:“影片不僅是在講一個‘找孩子’的故事,也是講當代女性如何找到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