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鶴天
(嘉應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 廣東 梅州 514021)
高校音樂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培養出優秀的音樂人才。學生的音樂教育基本功以及日常的訓練直接決定了學生以后在音樂上的成就,所以在高校音樂教育課程當中,教師需要注重平時對于基本功的訓練,這也是保證個人能力發展的前提。目前高校要想培養出優秀的音樂人才,必須要健全教育模式,狠抓基礎課程,對于日常的訓練也不能松懈,這是提高音樂專業學生音樂水平的重要內容。
音樂專業素養能力指的是目前高校音樂專業的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以及音樂素養。其中專業基礎知識包括了對于音樂的鑒賞能力、演唱能力、合唱能力以及指揮能力等等,然而音樂素養和音樂基礎知識有著很大的區別,素養并不是單純地依靠集中學習就能夠掌握,需要長期的日積月累才能培養起來。所以作為音樂專業的高校學生,必須要注重音樂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同時還需要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培養自身的音樂素養。這樣不僅僅能夠提升自己的音樂功底,對于未來的發展高度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自我完善發展能力的培養,取決于學生自己。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不斷地完善自身的能力,發展自我,并且需要不斷地發現自身的缺點進行再改進完善,從而才能實現更高層次的追求。所以高校音樂專業的學生在培養自身音樂專業技能以及音樂素養的同時,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發展的能力,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發揮才能,并且在以后社會中體現自身的價值。自我完善發展的基礎就是要從音樂專業基礎入手,一步一個腳印,穩扎穩打,學好基礎知識,對于各個學科應當都要有所了解,從而才能夠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面。
目前比較流行的音樂,其傳唱的原因是擁有很強的感染力,音樂本身帶有了很強的能量。所以音樂要想擁有很強的感染力就必要有感情的融合,感情分為兩層,第一層是對于民族聲樂藝術的理解以及深厚感情,第二層是在進行音樂創作的時候整個過程當中都需要融入作者的靈魂,才能夠賦予音樂新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在我國有著很多的民族音樂,這些民族音樂都有著各自的特色,而且自古以來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都是中華人民的文化瑰寶,是全國人民所喜愛的精神食糧。所以作為聲樂專業的人們,需要熱愛這些傳統的民族音樂,將這些民族音樂特色融入自身的音樂創作當中,才能夠在藝術發展過程當中不斷前行。我國的民族聲樂成立時間比較晚,加之后面由于流行音樂的綻放,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導致了一度被市場邊緣化。流行音樂的興起是因為擁有了新的音樂模式,和傳統的音樂格調大不相同,如果不熱愛就很難傳承下去,會被新的音樂所代替,所以民族音樂要想長久發展下去前提就是需要有著感情基礎。
融合感情能夠很大程度上提升創作的靈魂。我國傳統的民族音樂特色是以情帶聲、以情唱字、以情行腔。要想做到由情而生,在演唱的時候融入感情才能達到完美的藝術效果。音樂表演以及創作的前提必須是感情,必須要遵循這個原則。對于整首歌曲的感情進行把控,注意情節的變化,不同的語句以及文字其感情程度都是不同的。
從事音樂行業的工作者,最看重的就是其自身的藝術功底,所以高校音樂教育也應當注重對學生的基礎教育工作。只有掌握了科學的演唱方法以及表演技巧才能夠提高高校音樂教育的整體教學質量和學生的演唱水平。
在我國傳統的民族音樂當中,都有著一個相同的特點,就是很多傳統歌曲當中都有著很多贊美詞,例如聲若洪鐘、細若游絲等等。這些褒義詞通過傳統的音樂演唱出來給人都是一種慷慨激昂的喜悅之感。珠圓玉潤和鶯聲燕語這種詞語就形容歌唱者的聲音非常自然動聽,所以高校音樂教育可以結合傳統的用詞手法,提高創作水平。
世界上各個地區都有著非常多的音樂類型,特別是一些西洋音樂,西洋音樂相對于我國的傳統音樂發生有著很大的區別。高校在開展音樂教育的時候,可以對西洋音樂進行研究,將其中一些優秀的元素進行吸收融合,進而傳授給學生,這樣不僅能提高師生的演唱技巧同時還能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
通過研究西洋音樂在教育中的一些發聲技巧,不斷學習。這些音樂能夠傳承下來自然有其價值,所以需要對這些音樂進行全方位的剖析。
在我國大多數的大學生都是屬于高聲部,中低聲的學生比較少。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時候都不會通過高低音來進行聲部的劃分,大多數都是通過聲帶振動的情況來進行劃分的。具體有著以下幾種聲音類型。
1.眾所周知,目前很多人說話時的聲音基本都是使用真聲來發聲的。真聲發音的時候有一種非常直觀的特點,就是聲帶會拉緊,而且聲帶中間的距離比較小,通過振動產生聲音,振動頻率的高低就決定了聲音大小的高低。所以另外一種說法就是真聲就是固體振動進行發聲,因此真聲的效果都是比較洪亮的。在進行音樂表演的過程當中,能夠很輕易地唱出中低音,但是真聲很難唱出高音。真聲當中也有著兩種區別,第一種就是只有低聲區沒有高聲區,另外一種就是不僅僅有著低聲區同時還擁有高聲區,這種聲音在進行高音發聲的時候,是在用真聲進行表演,但是其中也會摻雜一些假聲的部分。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我國最著名的京劇,京劇演員大多數都是男性,在進行說唱的時候通常能夠唱出女聲的效果,所以這里就是利用了真聲唱出了假聲的效果。
2.脫離說話的本嗓,也就是不用自己的真聲進行表演的過程,大多數都是以假聲為主發聲的方法。這種假聲發音有個特點,就是聲音的強度會越來越大但是發聲的力度不會變大。這種假聲發音的原理是兩個聲帶被氣流吹出了一個小口,就會形成一個狹窄的振動邊緣,與此同時還有氣體通過,進而振動發聲。這種假聲如果縫隙越大,氣流振動也就越頻繁,假聲的發音也就會更加明顯。真聲比較適合唱低音,同理假聲在唱高聲的時候就有著很好的表現,其在中低聲中沒有太大的表現。另外還有一種就是假到底以及聲音非常低低到盡量去接近真聲發生,從而讓氣流通過聲帶產生振動,這種方法就會使得音域向下擴展了。
所有的唱法在表面上來看基本差別都不大,但是為什么在人們聽起來的時候,中西之間就有著很大的區別,那是因為在進行演唱的時候,演唱者會將氣流以及共鳴的方法相互結合起來,只有結合了氣流才能夠突出自身的個性。同時這也是很多流派唱法流行起來的原因,因為相同的歌詞由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歌唱,其效果也是大不相同的。歌聲的共鳴能夠帶動聽眾的熱情,歌詞采取了不同的方法進行歌唱,融入不同的共鳴,就能夠帶動不同聽眾的內心。要想改進共鳴有著很多方法,采取自然發聲的方法是最能夠讓聽眾引起共鳴的,同時也是必須要用到的。另外通過歌詞也能夠給聽眾帶來共鳴,歌詞的共鳴是通過對文字的修飾以及采用一些特殊的手法將這些文字連接起來,然后通過音樂表現出來。每一首歌曲都有中心點,這個中心點如設計得好,就能夠引起很多聽眾的共鳴,從而引起一番熱潮。
1.關于全面共鳴方法的使用
如果共鳴方法能夠全面地使用,其中泛音的成分也會越來越多,那么對于音樂本身來說,就會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容易引起他人的共鳴。所以全面共鳴的方法也被稱之為最基本的共鳴方法。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共鳴方法,才能使用其余的共鳴方法,讓歌曲和聽眾產生共鳴,從而才能夠創作出優秀的歌曲作品。另外只有在全面共鳴的前提之下形成的其他技巧共鳴才是最有效果的。在目前的社會當中,共鳴的方法已經被很多人所接受和熟知,而且人們也大量地接受了這種共鳴方法,同時也提高了聲音的適應性。有著不同風格的歌曲被大家接受,這也就是民族唱法在不斷發展過程當中的具體表現。
2.技巧性共鳴
我國傳統的民族唱法有著很強的多樣性,各個地區的唱法也都是各具特色。比如陜西、山西這里的傳統民族唱法大多數都是以高音為主,通過真聲進行發音,這種真聲唱出來的音樂比較有感染力,聲音比較渾厚洪亮,加上這里的傳統音樂歌詞都有著很強的正能量,所以賦予了歌曲很強的生命力。民族唱法當中比較注重的是聲、字、腔、味以及字正腔圓等等,這些發音技巧需要配合呼吸來進行,通過呼吸技巧把需要引起共鳴的部位做到靈活的調節,以及變移來實現這些唱法,同時這也繼承和發揚了我國傳統唱法風格的特點以及特殊的共鳴法。
另外需要對于每個音的高低來使用不同的部位進行發音,只有做到了身體各個部位的共鳴,在進行發音的時候才能有著更強的感染力。在強調共鳴的同時還需要做到咬字清晰,這樣才能讓聽眾聽清楚。例如在一首歌曲當中的高潮部分,如果需要進行真聲高音的發聲,就需要吸入更多的空氣,通過空氣和聲帶產生摩擦,進而產生聲帶振動,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就貌似聲音沖向頭頂一樣,這就是人們口中常說的頭腔共鳴。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高校音樂教育應該不斷地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以及音樂素養。音樂素養需要學生在長期的工作生活當中不斷積累才能夠有所提升,同時對于音樂基礎知識需要做到詳細講解,面面俱到。只有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內容,才能夠進行自我音樂創作,激發起學生的創作熱情,讓學生唱出自己的歌曲,在創作的過程當中身心都得到了鍛煉,從而讓學生獲得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