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彤
(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 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教材的運用直接決定課堂的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積極性。因此,在開展初中音樂欣賞課程之前,應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教學形式,選擇多樣化的欣賞課教材,確保充分發揮教材的指導作用,切實激發學生的音樂潛能。老師還應積極轉變傳統教學模式,更加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本文就新課標下初中音樂欣賞課教材與教學方法進行了分析。
音樂表現要素是指構成音樂的各種基本要素,主要包含節奏、旋律、和聲、力度、色彩以及音樂風格等。對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第一,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模仿自然界與生活中的聲音,提高其對聲音的辨識度和模仿力。第二,聆聽歌曲,并能判斷人聲的類型。第三,聆聽樂曲,能有效辨別出不同樂器的音色,并能根據相關圖片說出樂器名稱。第四,通過對音樂的聆聽,判斷節拍的特點。以此才能為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每個作曲家風格不同,采用的表現手法也不盡相同,這有效豐富了音樂類型。但是不同的音樂作品在題材選擇、意境追求以及形象塑造都有相似之處。因此,在開展音樂欣賞課程時,老師可以讓學生觀看視頻,讓學生能夠辨別相關音樂體裁,確保學生掌握不同的音樂形式。
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及不同時代的音樂風格各具特色。雖然音樂都是由五個音組成的旋律,但是采用的表現手法不同所呈現出的音樂形式也就不同。因此,老師應該讓學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樂種類,通過看視頻或者聽聲音讓學生判斷中國主要戲曲和曲藝種類。此外,還應讓學生多聆聽民族音樂,使之了解多種類型的音樂風格。
聆聽是音樂的根本,也是提高音樂核心素養的基礎。通過對多種風格音樂的聆聽,不僅可以讓學生體會到音樂藝術美,而且還能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使之感受到藝術魅力,以此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欣賞聆聽法分為完整聆聽法和分段聆聽法。其中,完整聆聽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通過演奏或者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音樂作品,達到讓學生欣賞有關音樂的目的。這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有效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品鑒能力。分段聆聽法是指將一首完整的樂曲分為多個部分,分別對其進行欣賞。通過分段的形式,對激發學生的音樂情緒更具針對性,使之對音樂作品結構理解起來更為簡單,以此引導學生產生情感共鳴。
譬如在欣賞琵琶曲《十面埋伏》時,老師首先可以給學生講解其歷史背景,進而將其分為三個部分,即戰前準備、戰場廝殺以及戰后壯烈結局。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能夠提升音樂的聆聽效果。
音樂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描繪,通過欣賞者的聯想和想象,能將聲音有效幻化為一種客觀世界的意境。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應該適當創設情境,給學生營造一種音樂氛圍,以此有效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譬如在聆聽《春江花月夜》時,老師首先可以讓學生回憶所學與之類似的作品,進而講解該曲目的創作背景,并通過優美的語言創設相關意境,讓學生能夠置身于情境之中,感受音樂的魅力與樂趣。此外,老師還可在課堂上運用樂器實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老師還可用生活用品制作一些簡單的小樂器在課堂上演奏,借此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所謂直觀教學法是指在進行欣賞課教學時,全面融合多媒體以及板書的教學形式,將教材的內容清晰呈現在學生面前,進而通過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以更好引導學生投入到教學氛圍之中。通過實際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對音樂課比較喜愛,可見音樂課是學生的興趣點。有鑒于此,教師必須緊跟時代步伐,不斷革新落后的教學形式,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音樂欣賞由抽象變為直觀,讓教師輕松地教,讓學生快樂地學。
研究新課程標準下初中音樂欣賞課教材與教學方法,對于有效提高音樂欣賞課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以及藝術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至關重要。因此,我們首先應該明確初中音樂欣賞課程的要求,進而通過欣賞聆聽法以及創設情境法來提高初中音樂欣賞課程的教學水平,確保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和樂趣,以此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