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麗杰,徐鵬飛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上海 200000)
喀什擁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建筑,這是新疆獨特民居的典型代表。因為它建在黃土高崖上,所以被稱為高崖上的土陶——高臺民居(維吾爾語里稱其為“闊孜其亞貝希”)。其建筑似乎并無規劃,但其魅力也正在于密集而又不擁擠、樸素且真實的特點。喀什是新疆西南部的重要通道,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決定了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性。在建筑裝飾中皆以當地特有的植物或字體為裝飾紋樣。
喀什古建筑具有三大文學藝術價值:其一,它符合“天人合一”的生態審美追求,是其設計觀的范本;其二,它是傳統維吾爾族文化的珍貴遺留,是傳統文化結合多維文化的結晶;其三,傳統的手藝人也隱秘于其中,仍然在使用并教授傳統的技藝。
(一)“天有時”,指的是全年季節性氣候條件。新疆喀什接近中亞腹地,屬于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年溫度和日溫度變化較為明顯。每個季節都具有鮮明的特征,日照時間長,干旱少雨,冬季多沙塵暴和浮塵天氣。
喀什古建筑群間距狹小,形成緊密的格局。密集的道路在古建筑的高墻呼應下顯得更為狹窄曲折,如地下蟻窩般四通八達。除主要通行街道為十字路口外,其余次要道路和車道幾乎都是T 形路口。盡管這種道路形式的形成可能不是定居者的主觀意識所致,但它恰巧可以降低過道的風速,減少沙塵對沿街居民的危害和改善居住環境。
古代建筑的密集布局可以有效減少建筑物外墻的光照面積,從而最大程度地減少室內和室外空氣對流,保持室內宜人的溫度。社區布局中的高墻彼此緊密相連,形成一個狹窄的小巷,下部過道中的冷空氣形成對流,以阻擋上部的熱氣流,使其成為居民聚集和乘涼的理想場所。
(二)“地有氣”談的則是自然規律的制約,主要是指地理條件。喀什位于新疆西南部,古絲綢之路的主干道,其地理條件決定了文化的多元性與獨特性。區域文化是在某個地區長期發展中形成的歷史文物,包括文化形式、社會習俗、生產和生活方式等。當地理位置不同時,物質條件也不同。物質條件的不同導致人們生活習俗和意識觀念的差異,進而導致形成不同的文化,這主要體現在具有顯著地域性、相互滲透性和包容性以及表達方式多樣化的地區。
(三)“材有美”是指工藝材料的性能條件。干旱的氣候限制了喀什高臺民居建筑材料的選擇。與內陸材料相比,喀什的木材是珍貴的,因此大多數都使用以生土為代表的非生物建筑材料。它們與木材、蘆葦甚至干草一起,為喀什古建筑鑄造了相對豐富的建筑材料庫。也正是因此,喀什的古建筑在當地地域氣候的襯托下,似乎與自然融為一體,并具有自然之美。《考工記》強調“材有美”是指人們必須掌握材料的美感,并將其打造為一種裝飾,在因地選材的基礎上賦予材質美的藝術。
(四)“工有巧”是決定實用還是美觀的首要條件。傳統民居建筑為適應當地炎熱干燥、晝夜溫差大、強風沙的氣候,將生土夯制以及其他或簡或繁的材質加工之后制成多種材料形式,例如原土砌筑、土坯砌筑、泥漿墻和烤磚。
古建筑墻體一般在50 公分至100 公分之間,十分厚實,這不僅可以在炎熱的夏季減緩熱傳導的速度,還可以在冬季阻擋寒冷空氣,保持室內溫度。在高臺民居建筑中很少或是根本沒有采光或通風窗戶,這也正是為了適應當地晝夜溫差大、風沙大等氣候特點。當地房頂結構也都采用平頂,既可成為居民納涼休閑或晾曬的生活場所,也可以繼續在其頂部加蓋房屋,在有限的空間與條件內使土地利用最大化。
喀什古建筑在建筑形式、建筑結構和建筑環境方面反映了居民的思想,充分體現了當地人民在建筑結構創作上的智慧和創造力。而在建筑裝飾方面,維吾爾人受到伊斯蘭的影響。喀什建筑裝飾藝術融合了許多原始文化和外來文化,是在多種文化(中原文化,歐洲文化,印度佛教文化,波斯和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之后創建的,具有獨具一格的特點,始終保持了自身文化的多元性。也正是因此,在喀什古建筑“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的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裝飾風格,不僅吸收了民族裝飾文化,還結合了該地區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形成了具有喀什地區特色的古建筑風格。
地處西北的喀什地區環境色彩非常單調,皆為黃色、土黃色。也正因如此,在進行建筑裝飾時當地居民會選擇用綠色、藍色、白色來豐富單調的環境色彩。綠、藍兩色是對水、綠洲、自然的向往,白色在伊斯蘭教中象征純潔。這些色彩能給人們帶來心靈上的寧靜。
木雕是喀什室內外重要的裝飾手段之一,結構、布局和刀功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木雕的加工方法有淺浮雕、透雕等。淺浮雕是在木頭上雕刻淺淺的裝飾圖案,而不會影響雕刻物體的堅固性,例如環形梁、木柱、木門等,它們具有裝飾語言的獨特特征,形態自然、流暢,裝飾性強。透雕是除去木板上圖案以外的部分以形成空心形狀,并且將該圖案掏空以達到精致、美麗和優雅的效果。
喀什古建筑裝飾的圖形紋樣繁密、圖案種類繁多,大多以植物紋樣和集合紋飾為主。它的平面繪畫配色追求高水平,特別是在釉面的色彩中,有綠、藍、紫、白、黃、土紅等,都表達著喀什地區人民對自然以及心靈純凈的向往。表現方式包括暈輪法、重疊色法、紋理法、描金法等,是喀什維吾爾族建筑裝飾色彩運用的主要形式。這些裝飾色彩的表現方法并不是孤立出現的,也不是簡單的重復搭配,而是相互交叉運用。
石膏花雕的生產方法分為直接雕刻和模具制作兩種。石膏雕刻所用的顏色基本上是石膏的顏色,以天藍色、粉紅色、綠色為基礎,或者鍍金并涂上花朵。喀什住宅和宗教建筑中使用的裝飾石膏雕刻,無論是幾何圖形、經文圖案還是花卉,均以經過加工的精致的圖案表示。
《考工記》總結了當時各種工藝品的制作技藝,強調了人是宇宙萬物的一部分,所以人類創造的各種產品都應該是天時、地氣、材美、工巧這四者的綜合結果,失去任何一方面都將使設計受挫。在這四個要素中,前三個都與自然條件有關,“工巧”是人為因素。可以看出,人與自然法則之間的協調在設計中極為重要。喀什古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強調建筑物的建造需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進行。喀什高臺民居以適應氣候和自然而造,體現了喀什當地的建筑特色。研究適應當地氣候的傳統區域建筑,不僅可以全面理解和保護傳統建筑藝術,而且可以對現代建筑的創新產生積極影響。
喀什地區建筑形式與裝飾效果是中國建筑藝術的典范,在各民族建筑藝術中獨樹一幟,也是中國民居建筑藝術中“天人合一”的典型,其建筑真正做到了與自然和諧共處。地域氣候與建筑的交融構成了新疆喀什地區獨有的建筑風格和裝飾風格,形成了喀什地區獨特的“天人合一”建筑形式,且受伊斯蘭文化中建筑的設計形式和圖案裝飾影響,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正是“天、地、材、工”,共同孕育了喀什地區獨特的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