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聞的傳統優勢。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的幾次電視直播中,中國游泳女將傅園慧的妙語連珠,讓“洪荒少女”刷遍了朋友圈。傅園慧的一夜爆紅,看起來是因為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的“病毒式”傳播,但真正的信息源仍是電視,沒有電視的播出就不會有朋友圈的刷屏。可見,電視媒體仍是絕大多數優質信息產品的第一來源。
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電視媒體注重節目的審美取向、輿論導向和內涵品質。電視新聞經過多年的發展,整個制作流程已經較為成熟和完善,傳播的信息權威性和可信度高,充分維護了受眾的知情權。電視媒體注重人才培養,擁有一支專業的業務團隊。得益于國家政策支持,電視新聞的內容深度、獨家的報道資源以及對新聞事件的深入調查和解讀是新媒體所不能比擬的。
電視新聞面臨的壓力。電視新聞的傳播方式受到播出時間、播出時長等限制,靈活度不夠。反觀新媒體平臺,信息更新快、傳播快、互動性強,受眾可以隨時獲取最新、最快的新聞資訊,滿足個性化的信息獲取需求。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廣電行業有著龐大的收視收聽群體,在內容生產、渠道覆蓋上處于壟斷地位,這樣的資源優勢導致從業人員缺乏危機意識和創新動力。受固有思維的影響,電視新聞編輯在內容編寫上往往平白直敘、手法單一,導致節目呈現固定化、標準化,在當下已令受眾產生視覺疲勞。反觀新媒體信息產品,涉獵廣泛,形式新穎,可以分類展示,通過垂直化延展網羅不同類型受眾。電視新聞編輯必須采取合理的措施,只有做到與時俱進,方能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樹立融合思維。融媒體是信息化高度發展的產物,媒體從業者不能簡單地認為傳統媒體把新聞內容換一個平臺發布就成了新媒體、融媒體。媒體融合不是簡單的渠道疊加。電視新聞編輯必須實現“流程再造”,以開放的思維打造高品質的產品。
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編輯要從傳統的新聞材料整理、編寫向信息搜集與內容傳播方向改變,將融合思維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實現工作模式與工作能力的創新發展。在保證內容真實的前提下,電視新聞編輯要從新興媒體受眾的需求出發,改變、重塑新聞報道的語態,以具體的、可感的、接地氣的方式打動人心,讓原本嚴肅刻板的新聞報道變得有溫度。電視新聞編輯要不斷創新節目的形式,優化電視新聞的表現力,使節目與觀眾、與生活更貼近。有了優質的新聞產品,電視新聞編輯還要創新傳播手段,不要固執于“單打獨斗”,而要加強與不同媒體、平臺的合作,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打破社交圈層和地理限制,讓新聞產品實現傳播的擴大化,積極拓寬主流輿論價值的影響力版圖。
為適應媒體變革,提升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影響力,央視《新聞聯播》進行了一系列探索。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于2019年7月推出了《主播說聯播》評論板塊,主播改“播音腔”為個性化、口語化的表達,加入調節氣氛的背景音樂,采用方便移動端觀看的豎屏方式,采用媒體聯動、融合傳播,構建全媒體傳播矩陣。《主播說聯播》通過深耕新聞內容、轉變表達方式、拓展傳播渠道,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網民更是積極參與互動。其中的一期《新聞聯播的稿子長啥樣?》點贊數就有580多萬,評論9.5萬多條,轉發分享達2萬次。《主播說聯播》用一種接地氣的方式,進一步鞏固了主流輿論陣地。
融媒體時代,電視媒體要充分利用新聞采編的專營權,基于不同用戶的需求,制作適合各類新媒體平臺傳播的新聞信息產品,包括圖文、短視頻、短音頻等,著力成為融媒體時代的主流信息提供者。在即時性傳播互動的語境下,新聞選題的策劃、記者的采訪過程、現場的精彩瞬間等,都可以成為傳播的熱點。電視新聞編輯要及時對素材進行梳理、挖掘,把關鍵內容、重點內容盡快呈現出來。例如,電視新聞編輯可以制作一些小而精、精而美的新媒體視聽內容,借助融媒體平臺,讓受眾能夠在碎片化的時間里吸收新聞內容,這樣既可以豐富新聞的報道形式,又可以延伸主流媒體的話語空間。目前網絡上傳播較為廣泛的新聞視頻平臺,如看看新聞、梨視頻等,都是用短視頻的形式呈現新聞資訊,具有更立體、更高效、更社交、更碎片的信息傳播特點,受到了受眾的喜愛。
圍繞電視新聞這個主體,通過融媒體平臺第一時間發布相關的圖文資訊,再進行短視頻、視頻海報等二次傳播,最后到電視新聞的綜合性播報,同時再結合融媒體平臺同步傳播,既放大了傳播效果,又可以網羅盡可能多的受眾群體。有時候一張圖片經過深度挖掘也能成為熱點。例如,中山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發布的推文《劇情大反轉!患者出院鄰居列隊歡迎,結果半個月后復查轉陽了……》,就是通過對微博里僅有的一張圖片進行深度挖掘,在綜合了5家媒體信息后率先形成微信推文,結果被《廣州日報》等數十家媒體轉發,成為了熱搜新聞。在制作專家權威解讀等傳統長視頻節目時,也可以通過碎片化傳播的方式,將長視頻剪輯為短視頻,一個視頻一個核心要點,讓融媒體平臺根據具體需要逐條發布。
另外,要把握好信息產品的發布時機,事實上,是否把握好發布時機,其傳播效果有著天壤之別。2020年2月24日,中山市政府新聞辦組織召開市疫情防控工作第31場新聞發布會,中山市教體局就開學安排及有關網絡在線教育情況進行了通報。中山廣播電視臺的中山手機臺抖音號第一時間發布了相關消息,這條抖音發布后,累計閱讀量超2.06億,點贊數達568.4萬,成為了當天的“爆款”。
提升策劃能力。網絡技術的發展重塑了媒體的產業形態,許多新聞信息不再是獨家資源,在信息發布上主流媒體也從曾經的“唯一”變成了“之一”。在新的傳播環境下,電視新聞報道要“快”,更要突出“深”。不管采用哪種傳播形式和呈現方式,選題策劃首先要考慮到選題是否可以實現反響強烈,是否可以產生深遠影響。
一般來說,重大事件、重要活動、重大問題往往是受眾關注的焦點。我國正處于偉大復興的關鍵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這為新聞報道的策劃提供了豐富的題材。近年來,央視在重要時間節點推出了《讓改革進行到底》《必由之路》《我們走在大路上》等系列片,主題鮮明,反響強烈。其實,這些系列片也可以理解為電視新聞的深度報道、新聞大片。電視新聞編輯要提升“四力”,練好“內功”,“記錄時代歷史,體現人民情懷”,在新聞產品的策劃上體現時代的鮮明特征,抓住熱點、難點、敏感點,用有思想、有溫度的產品提高電視新聞的影響力。在傳播方式上,要充分考慮受眾的參與愿望、分享愿望,在移動互聯網強勢發展的今天,滿足受眾的“跨屏”需求,才能讓手機用戶回歸電視終端。電視業者要運用自身的新媒體平臺不斷進行創新,實現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優勢互補。2017年7月,央視新聞頻道推出了10期電視新聞節目《改革在哪里?》,以微觀的視角展示出宏大的主題。該節目設計了互動頁面,大量采用網民上傳的自拍視頻和圖文互動,讓電視新聞節目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度。據統計,節目播出期間,超過120萬人參與了節目互動,通過央視新媒體同步直播和其他媒體轉發,收獲了超過9000萬的整體閱讀量,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2019年,中山廣播電視臺圍繞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一主題主線,在代運營的中山政務新媒體平臺推出創意系列報道《壯麗70年——VR全景·家門口的變化》,深入全市各鎮區,充分運用VR、H5、音視頻等新媒體元素,吸引用戶互動。市民只要長按手機屏幕中的二維碼,就能360度全景展示發生在“我家門前”的滄桑巨變。在常住人口300多萬的中山市,該系列報道總閱讀量超過百萬人次。
推動技術創新。融合發展要實現觀念融合,更要推動內容和技術等多方面的融合。2020年的全國“兩會”,因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會期壓縮,參會報道的記者人數減少,采訪也大多轉為了線上形式。從融媒體發展的角度來說,這次不同尋常的“兩會”成為了技術創新、技術引領的窗口。“兩會”期間,《人民日報》的一線記者裝備了5G+AR采訪眼鏡,與手機相連就可以將系統內的人物信息實時顯示在眼鏡上的微型屏幕中,記者通過手勢或者語音控制眼鏡上的微型攝像機進行第一視角的現場直播,還可以完成視頻錄制、拍照和上傳小視頻等工作,并與后方編輯屏幕共享、實時互動。新華社推出的全息異地同屏訪談,打破了代表與記者的空間、距離限制。利用5G網絡的超高帶寬,通過全息成像的“真人”,代表與記者可以進行實時的“面對面”交流,虛擬與現實融為一體。
5G時代是萬物在線、萬物互聯的“智網”時代,是媒體融合發展重要的歷史機遇期,媒體傳播將擁有更加多元化的呈現方式,用戶的產品體驗也會得到極大優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掌握了新技術,就等于把握住了輿論引導的先機。時代在不斷進步、不斷變化,沒有什么一成不變的萬能方法,電視新聞編輯唯有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靈活的變通力,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才能實現內容與技術雙驅動。
媒體融合發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6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為媒體融合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電視新聞編輯要以內容建設為根本,以先進技術為支撐,要以“敢為天下先”的創新勇氣,始終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讓主流媒體牢牢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