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供圖
為確保浙江省智慧高速公路建設工作順利推進、有據可依,今年3月,浙江省交通運輸廳正式發布國內首個關于智慧高速建設方面的指導性文件——《智慧高速公路建設指南(暫行)》。

目前,我國智慧高速公路的建設缺乏規范性、指導性工作文件,給項目設計和建設工作帶來較大困難。
鏈接:
浙江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是集公路、水運、市政、軌道交通、建筑、規劃、咨詢、勘察(測)、設計、科研、設計施工總承包和工程試驗檢測等于一體的科技型企業,隸屬于浙江省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擁有“十甲七乙”的工程咨詢與勘察設計資質、工程總承包資質、試驗檢測資質和對外經濟合作及進出口企業資格證書,擁有1名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2名浙江省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及省部級各類拔尖人才等,參與的科研項目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指南》明確,智慧高速公路是對通信技術、控制技術和信息技術等在公路系統中集成應用的通稱。
今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密集部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智慧高速公路作為融合基礎設施的典型代表,涉及7大新基建方向中的大數據中心、新能源汽車充電樁、5G基站建設、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5個方向,是未來高速公路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深化數字交通建設重要支撐,是落實“交通強國”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
什么是智慧高速?如何建設智慧高速?目前全世界都沒有統一認識和標準,浙江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江省交通設計院”)以“三個地”使命擔當(即中國革命紅船起航地、改革開放先行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萌發地),在技術積累的基礎上,以務實創新的工作原則,分析研究、精準施策、穩步推進智慧高速公路方案落地,總結形成國內首個關于智慧高速建設方面的指導性文件——《智慧高速公路建設指南(暫行)》(以下簡稱《指南》),為“交通強國”貢獻浙江方案。
面對高速公路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新形勢,浙江省交通設計院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主動抓住機遇,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省交通運輸廳建設全省智慧高速公路的決策部署,圍繞建設“智能、快速、綠色、安全”智慧高速公路網的總體目標,積極開展智慧高速公路建設科研、項目設計、EPC等實踐工作,做到“兩手抓、兩手硬、兩戰贏”,成為國內智慧高速建設領域的“先行者”和“排頭兵”。
智慧高速公路具備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等特征,但其基礎和本質仍是高速公路,應始終以服務公眾為目的,以打造人民滿意的高速公路為首要目標。因此,摸清“智慧化建設需求”是開展智慧高速公路建設的前提。
2018年11月,浙江省交通設計院聯合多家單位共同開展了浙江省既有高速公路“智慧高速建設需求”調研。調研以需求和問題為導向,圍繞“出行服務”“行車安全”兩方面,通過調研人員親身體驗的形式,對浙江省已建約4200公里高速公路進行現場調研;通過對司乘人員問卷調查、隨機訪談的形式,選取浙江省15對具有典型特征的服務區進行調研。調查結果分析表明,無論從出行者還是高速管理者的角度出發,兩者最為關注的要素均為出行效率和行車安全。因而,智慧高速建設應以“安全、高效”為主旨,基于先進技術實現信息的及時、準確傳遞,最終實現公路的安全暢行。
智慧高速建設是一項創新性、引領性工程,涉及許多新興技術和新型裝備,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創新性和挑戰性,相關科研工作的開展是智慧高速建設的重要支撐,是智慧交通發展的重要基石。
目前,浙江省交通設計院開展的相關科研工作多達10余項,聯合了國內知名高校、通信企業、IT企業等相關產、學、研單位,范圍涵蓋基礎設施數字化、車路協同技術應用、智聯養護檢測等方面,并組織開展浙江省科技重大項目——《智慧高速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示范》,充分發揮集產、學、研、用于一體的優勢,在自主研發的“西溪園”車路協同科研平臺基礎上,圍繞高速公路智能感知設備、感知技術、服務系統、標準規范等人車路信息交互關鍵技術進行研究,且在已經運營的高速公路上示范應用,旨在提升高速公路數字化精準管控、主動服務能力,助力浙江“交通強國”示范區建設。
2020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響應國家“交通強國”

浙江臺金高速公路蒼嶺隧道全長約7.6公里,被譽為“華東第一隧”。

目前,浙江省正在推廣設計或建設的智慧高速公路有滬杭甬高速公路、杭紹臺高速公路、杭紹甬高速公路和杭州繞城西復線等。
目前,浙江省正在推廣設計或建設的智慧高速公路有滬杭甬高速公路、杭紹臺高速公路、杭紹甬高速公路和杭州繞城西復線等。戰略,印發了《關于深入貫徹<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建設高水平交通強省的實施意見》,提出以“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為發展目標,“構建引領全球的智慧路網體系”的主要任務。
以高速公路智慧化提升改造為契機,浙江省交通設計院按照浙江省交通運輸廳制定的智慧高速公路建設實施計劃,針對不同高速公路項目特點,因地制宜開展了滬杭甬、杭州繞城西復線、杭州灣跨海大橋及連接線、杭紹臺、杭紹甬等800余公里智慧高速公路項目的研究與設計工作。其中,滬杭甬智慧高速立足于“快”,為浙江省營運高速公路智慧化提升改造打造一套可復制、可應用的方案,示范引領高速公路智慧轉型升級發展;杭州繞城西復線智慧高速立足于“試”,圍繞基礎設施數字化、基于大數據的路網綜合管理和新一代國家控制網三個方向進行試點建設,樹立部省聯動典范;杭紹甬智慧高速立足于“新”,以高標準、高要求建設打造,引領帶動浙江省及至全國智慧高速公路的發展方向。
智慧高速建設標準是開展智慧高速建設的支撐和保障,是實現智慧高速建設科學有序推進的“先手棋”。為確保浙江省智慧高速公路建設工作的順利推進、有據可依,2019年10月,浙江省交通設計院在總結需求調研、科研成果和工程經驗基礎上,開始著手《指南》編制工作,歷時5個月,廣泛征求了行業專家、相關單位意見,共征集475條意見和建議,于2020年3月由浙江省交通運輸廳正式發布該《指南》,成為了國內首部關于智慧高速建設的指導性文件。
《指南》率先規范化定義了智慧高速公路、準全天候通行、貨車編隊行駛等新名詞,提出智慧高速公路是“對通信技術、控制技術和信息技術等在公路系統中集成應用的通稱,包括智能設施、智能決策、智能服務和智能管控等,從而形成的具備信息化、智能化、社會化的交通運輸綜合管理、運營服務和控制系統”,在智慧高速探索方面踏出了第一步。
圍繞“智能、快速、綠色、安全”的建設目標,以需求和問題為導向,《指南》提出了“1941”總框架,即“1套調研工作方法、9大基本應用建設、4大創新應用建設、1系列建設管理要求”,其中智慧高速“基本應用+創新應用”的建設構架是《指南》的核心,涵蓋了新基建方向中的大數據中心、新能源汽車充電樁、5G基站建設、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五個方向。
“基本應用建設”包含實時交通信息監測系統、多網融合通信系統、云控平臺、伴隨式信息服務系統、車道級交通控制系統、橋隧安全提升系統、服務區智能化系統、自由流收費系統、基礎配套系統(設施)9大系統。基本應用建設是在機電三大系統的基礎上,利用先進技術對高速公路基礎設施進行升級迭代,提高信息監測、傳輸、處理的實時性與準確性,彌補現行機電系統在運行狀況信息掌握、司乘人員主動服務、道路交通管理支持等方面的不足,實現安全、暢通的交通出行和精準、高效的交通管理。
“創新應用”包括準全天候通行、貨車編隊行駛、全壽命周期智能養護、自動駕駛支持4項應用場景。在基本應用建設的支撐下,根據項目實際和交通特點,結合自身業務需求與支撐技術,有目的、有選擇地開展創新應用,實現智慧高速向高品質發展。
《指南》的發布為智慧高速公路建設規范化、科學化提供了指導依據,為推進浙江省智慧高速建設項目進入“快車道”提供了有力支撐,為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及公眾出行需求提供了可靠保障。
智慧高速是未來高速公路的必然發展方向,處于探索階段的智慧高速還面臨著諸多問題。針對智慧高速的未來規劃,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

臺州灣大橋
在“交通強國”“交通強省”的戰略背景下,應深化智慧高速政策研究,描繪好“十四五”智慧高速發展的“藍圖”,指導智慧高速科學建設,為建設高水平交通強省、交通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智慧高速建設包含了5G網絡、充電樁、新能源、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內容,涉及通信、電力、汽車、互聯網等多個領域。未來應通過跨部門、跨行業的戰略合作,發揮聯盟優勢,創新體制機制,共同打造新業態及生態圈。
車路協同技術應用是智慧高速發展的重要支撐,由于現階段技術成熟度不高,路側及車載智能終端的普及率較低,車路協同技術優勢尚未充分體現。未來應從打造簡單的車路協同場景起步,同步開展技術研究和設備研發,穩步提升技術的成熟度和市場化水平,逐步實現車路協同技術在智慧高速領域的落地。
當前,通行效率、交通安全、服務水平等問題已成為傳統高速公路運營痛點,未來應從“出行者視角”出發,搭建伴隨式信息走廊、交通主動管控、自動派單救援、惡劣環境智能誘導預警等服務場景,改善高速公路交通問題,實現智慧交通、平安交通、綠色交通的同步發展。
浙江省交通設計院作為浙江省智慧高速建設主力軍、數字孿生交通推進者和智慧交通新基建踐行者,將按照“一主兩翼、綜合發展”的全產業鏈發展思路和全球化的市場布局,全面推進“智慧交通專項行動計劃”,致力于智慧高速建設,努力成為國內高速公路智慧化建設的引領者,成為為浙江省智慧高速建設提供“硬核”力量的“攻城獅”,為“交通強省”建設當好“先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