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松通高速是無數建設者用心澆灌的榮耀之路、發展之路、致富之路,它不僅改變了乾安縣不通高速的歷史,更建造了松原、通榆兩地發展的橋梁。
9月15日,中交第四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交四公局”)參建的松原至通榆高速公路建成通車,終結了國家級貧困縣——吉林省松原市乾安縣不通高速的歷史,將乾安縣到長春市的車程由4小時縮短為2.5小時,為吉林省西部生態經濟區實現高速聯通以及區域產業協調發展再添助力。
松通高速全長206公里,概算總投資135億元,采用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行車時速為120公里。項目于2018年5月中標進場,2020年9月完工,提前9個月實現通車運營。作為打通吉林省西北地區橫向“大動脈”的重要交通樞紐,松通高速由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施工總承包,中交旗下四家工程局承建,采用大兵團作戰管理模式,建立總經理部、十個工區經理部的兩級管理體系。中交四公局承擔65.2公里的建設任務,合同總額24.92億元。
建設期間,松通高速項目建設者按照中交四公局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蔡彬調研項目時提出的“嚴守安全底線、確保高效履約、打造品質工程”的要求,在白山黑水之間演繹松通高速的“速度與激情”,在全體參建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項目克服了有效施工時間短、征地拆遷難、物資材料匱乏等困難。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全體參建人員自覺服從組織安排,以實際行動堅決貫徹落實年度“目標不動搖、標準不降低、工作不松勁”的工作方針,第一時間返崗復工復產,戰高溫、斗疫情,最終圓滿完成通車任務,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國,項目的建設進度也受到了嚴重影響,管理人員及工人無法及時返崗,各類原材、輔材無法及時進場,疫情防控物資短缺。為了盡快恢復生產,項目部不等不靠,動員大家多方籌備口罩、消毒液、酒精等防疫物資,并建立了隔離室,嚴格執行隔離、消殺、分餐、測溫等工作措施,制作防控手冊,張貼宣傳標語,提高員工防控意識,項目在“外防輸入”上做到了“密不透風”,在“內防擴散”上做到了“滴水不漏”。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項目部主動作為,想方設法有序推進復工復產各項工作,針對人員返崗難的情況,項目部積極采取“點對點”包車返崗;針對材料進場難的問題,積極和廠家聯系,一次性備好所需材料。萬事俱備,在隔離期滿14天后,身體檢查無異常的工人,相繼進入現場施工。短時間內,65.2公里的“戰線”上機械轟鳴、車輛穿梭,工地上恢復了往日的喧囂。復工復產后,建設者相繼完成了拐脖店互通區鋼箱梁架設、主線及互通區橋面系施工。7月15日,二工區主線SMA瀝青上面層鋪筑完成;7月30日,一工區主線SMA瀝青上面層鋪筑完成。至此,中交四公局承建的松通高速項目全部完工。期間,雖然疫情在東北地區有所反彈,但是項目施工未受影響,過程中項目上也未出現一例疑似或確診病例,項目在復工復產和疫情防控中取得“雙勝利”。

松通高速起點位于松原市與大廣高速交叉處拐脖店互通,經前郭縣、乾安縣、通榆縣,止于通榆縣與內蒙古自治區科右中旗交界處。
常言說“兵貴神速”,松通高速項目進場之初面臨兩大難題,首先是征拆點多面廣,推進較為緩慢;第二是施工任務重,有效施工時間短。為有效解決這兩個難題,項目部制定了詳細的解決方案,并嚴格落實。
二工區項目書記張景敏每天早出晚歸,風雨無阻地奔波在縣政府、鄉政府、拆遷戶和項目之間,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的大力協調下,解決石油管線39處、電力拆遷59處、通訊拆遷45處、“三線”拆改49.22公里,落實取土場5處,450余萬立方米的路基填土得以保證。張景敏也因此被松通高速總經理部授予“征拆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征拆問題的順利解決,為項目后續大面積的施工掃清了障礙,項目建設終于可以按下“快進鍵”。為最大限度地利用東北地區有效施工時間,項目持續加大工料機的投入力度,積極組織開展“大干60天”勞動競賽,參加局組織的“六比六創”大干120天勞動競賽活動。項目部黨員干部、青年員工積極投身施工生產,在2019年度“六比六創”大干120天勞動競賽期間,一工區完成產值4.6億元,二工區完成產值7.38億元,均超計劃完成目標任務,為2020年如期通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值得一提的是,本年度復工后的近3個月內,項目通過采取24小時不間斷作業的方式,鋪裝日進度達單幅4公里,為項目提前通車提供了有效助力。

松通高速通車后,從通榆到長春的行車時間由4個小時縮短至2.55個小時。
項目在前期策劃時,就制定了“爭創中國交建優質工程、交通運輸部示范創建項目品質工程、國家優質工程”的創優目標。為打造品質之路,項目將“專業化、標準化、數字化、精細化”貫穿于建設過程始終。
專業化的人才是高品質的基礎,為了提高項目員工的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尤其是現場技術人員的專業能力,項目針對不同施工階段的重點內容,特邀請行業專家到項目進行授課指導,同時也積極利用職工夜校、冬休培訓等方式聘請經驗豐富的老員工講授施工經驗,進一步強化全員的專業能力和品質意識。
為進一步提高工程質量,項目的場站建設、鋼筋加工、梁板預制、橋梁澆筑、路面鋪裝等均嚴格按照標準化要求執行;引進了數控鋼筋彎曲機、智能鋼筋多功能彎箍機等先進設備;采用混凝土施工監控系統、瀝青攤鋪碾壓監控系統等智能化設備,實現了對工程質量的精確控制。
在施工過程中,項目嚴格執行“工序檢查驗收”“三檢制”“質量確認卡”制度,定期開展質量檢查與質量分析會,強化三級技術交底,明確各方工作內容及責任,將施工過程質量層層傳遞至每一個班組、每一名工人。項目參建者上下一心,通過“專業化施工、標準化作業、數字化輔助、精細化管控”,最終確保松通高速項目以98.95的高分通過交工驗收,為“品質松通”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安全是品質工程的基礎,也是項目所有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松通高速項目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嚴格對每名新入職的員工進行安全培訓,合格后方可上崗,通過“智能安全帽+門禁”聯動系統,打造“智慧工地”,并充分利用VR體驗館提高全員的安全意識,常態化開展每日班前安全講評,安全宣傳車不間斷在各施工點巡視,大力的宣傳和教育使得安全生產的理念深入到每一名員工心里。

松通高速的通車,對形成東北區域和吉林省高速公路網主框架、進一步完善國家高速公路網,促進黑龍江、吉林、內蒙古三省份交會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項目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與各施工隊伍簽訂安全生產責任書30余份,把安全責任落實到每個隊伍、每名工人。成功組織起重傷害、地震逃生、火災事故、防汛救災等應急演練8次,得到業主和松通高速總經理部的一致好評。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共排查隱患700余處,全部整改到位,有力地保證了項目870天安全生產無事故,實現了“零事故、零傷害”雙零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松通高速項目建設者堅持綠色文明施工,高度重視地方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工作,用實際行動踐行“兩山理念”。
項目在施工前邀請環保方面的專家對項目沿線水文、地質、植被情況進行調查,并制定環境保持方案和水土保持施工措施。結合當地多風的氣候特點,項目對易產生灰塵的混凝土站、水泥土站、水穩站加裝了12臺霧炮機,對水泥罐加裝防塵回收罩,各集料使用密目網苫蓋,預制梁場安裝自動噴淋系統,配備砂石分離機、三級沉淀池等設施,20余臺灑水車在各施工路段灑水降塵,沿線各取棄土場嚴格按照設計規范進行復墾作業,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得項目建設符合環水保各項要求。
細節決定成敗,項目的節能減排從大處著眼,細處著手。建設過程中,項目部按要求制定了嚴格減排降耗目標,在實施過程中積極推行節能減排的好經驗和好做法,一滴水、一張紙、一度電能省則省;倡導低碳出行,用車出行提前報備,統一調配,杜絕重復派車;取暖采用秸稈燃料的環保鍋爐,在減少污染的同時兼顧經濟性。項目部還多次組織黨員干部、青年員工參加當地義務植樹活動。一點一滴的節能環保措施,都在助力松通高速打造“綠色路”。
習近平總書記說:“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3年來,項目在建設之余積極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參與了助力高考、捐資助學、抗洪搶險、探望孤寡老人、助力新農村建設等企地共建活動,積極響應所在地乾安縣政府的“扶貧濟困,奉獻愛心”精準扶貧號召,共組織捐款60余萬元,得到當地政府的肯定和百姓的贊譽。
筑路是過程,發展是永恒。松通高速是無數建設者用心澆灌的榮耀之路、發展之路、致富之路,它不僅改變了乾安縣不通高速的歷史,更建造了松原、通榆兩地發展的橋梁。項目參建者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建功新時代,全力打造“平安松通”“綠色松通”“品質松通”“科技松通”,書寫了新時代中交人的光榮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