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黎明
手作和匠人是電視節目的常見題材,但多以紀錄片形式呈現,如《了不起的匠人》《我在故宮修文物》《大國工匠》等,表現形式較為單一,整體節奏偏慢,風格偏靜。而《巧手神探》將這一相對小眾的新領域與明星體驗、劇情懸念相結合,具有首創性。節目通過打造沉浸式的手工世界、神探團甄別手作、臥底和巧手布防隱藏手作、物以傳情的表達方式,構建了特有的敘事策略,使之既有高度的人文情懷,又不乏適度的娛樂精神,具有鮮明的芒果臺特色。

《巧手神探》logo
《巧手神探》是由湖南衛視推出的中國首檔原創手作解密互動體驗秀節目。節目將焦點對準匠人手作,將手工匠人命名為“巧手團”,巧手的手工作品作為節目線索推動劇情發展。節目共邀請了三十四位巧手,他們分別來自三十個不同的藝術領域,既有面塑、蛋雕、蘇繡、剪紙等傳統手工藝,也有分子料理、特效化妝、人工智能等新興手工藝。在節目中,每期三位巧手將各自的四件手作隱藏在許多各式各樣的物件中,五位神探需要通過火眼金睛進行甄別,被甄別手作最少的巧手將成為當期“最佳巧手”。
《巧手神探》通過巧手與神探兩大陣營“過招”的互動模式,讓手工匠人的形象愈發鮮活了起來。巧手們不再是被觀賞的客體,而是成為主動的出題人,他們將自己精妙絕倫的技藝和出神入化的手作,藏匿于節目組精心打造的手工世界中。
這里的手工世界可以理解為通過主題舞美、道具、服裝,在聲光電的輔助下,營造出極具氛圍感的互動情境。這種情境不僅有直播間、蠟像館、時尚秀場、博物館、料理店,還有華庭盛宴、游戲世界、民國偵探、古代戰場、武俠江湖等不同主題。比如第一期節目的蠟像手作部分,將故事情境設定在一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記憶保鮮館”之中,擁有不同身份的八名真人群演及四尊蠟像假人被放置在不同的場景角落。他們當中有打著瞌睡的保安,有練習詠春拳的拳手,還有一邊聽《千年等一回》一邊縫衣服的老奶奶等等,“神探”們融入其中進行甄別,通過意境化、沉浸式的方式,使觀眾跟隨神探以第一視角體驗甄別手作的過程,身臨其境般感受手工匠人超群的技藝,讓觀眾為之驚嘆的同時,也了解了大國工匠所擁有的精氣神。
從節目的敘事線來看,《巧手神探》分別有甄別線、臥底線和單期人物故事線,這三條線相互交織、相輔相成,保障了沉浸式、貫穿式的主題體驗和強共情、強懸念的劇情張力。
甄別線是節目最核心的一條明線,是巧手和神探兩大陣營的“貓鼠游戲”。
《巧手神探》以破案游戲的形式架構節目,節目組合中的五位藝人嘉賓為“神探團”,與“巧手團”是對抗關系。“神探團”需要在眾多真假混合的物件中甄別出手工作品,“巧手團”則挖空心思布防隱藏手作。如此一來,節目剔除了乏味的作品鑒賞環節,營造了素人與藝人勢均力敵的對抗陣營。這種緊張的賽制不僅保障了節目的進程感,而且增強了節目的趣味性,同時借助神探視角,展開了對手藝人及其作品的層層解讀。
另一方面,“神探團”在主題情境中甄別手作,進而走近手藝、了解手藝、欣賞手藝,在推動劇情發展的同時,全方位地展現了巧手和手作的魅力。這個甄別解密的過程猶如層層剝筍,根本停不下來,最終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是那最鮮嫩的筍芯——巧奪天工的手藝作品。這背后是巧手們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
臥底線是節目最重要的一條暗線,也是巧手和臥底組成的聯盟與神探之間上演的“無間道”。
為了營造劇情沖突,每個房間都隱藏著若干位臥底。臥底是五位神探中的一員,他們是“巧手守護者”,要跟自己守護的巧手配合與打掩護,以保證真正的手作隱藏其中不被猜出。臥底線的設置一方面豐富了人物關系,另一方面增加了節目的懸念感和戲劇化。
在節目呈現上,臥底身份一般會在前十五分鐘以內,即神探們在甄別手作的過程中互相猜疑誰是真正臥底的時候揭曉,觀眾可以以“上帝視角”和輕松有趣的心態一邊觀看神探和臥底們上演的心理攻防戰,一邊猜測哪件是真正的手作藝術品。
值得一提的是,整季十二期節目中設定過單臥底、雙臥底、三個臥底、一個臥底打通關,甚至是沒有臥底的劇情,臥底線一直存在。神探們在甄別手作的過程中相互討論,相互猜疑誰是臥底。臥底在守護巧手和保護身份之間的博弈表現,再加上燒腦刺激的邏輯推理和戲劇化的反轉劇情,大大增加了節目的層次感和精彩度。

神探團武俠主題合影
《巧手神探》的敘事策略中,單期的人物故事線至關重要,它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活豐滿,角色定位也更加具有連貫性和延續性。
節目的常駐嘉賓由肖央、譚卓、楊穎、杜海濤、周震南五位藝人組成,看似相互間很難碰撞出火花,實則每一個選擇都經過了深思熟慮。一方面,節目成功樹立了譚有理(譚卓)、肖指導(肖央)、天真南(周震南)、精明濤(杜海濤)、楊大膽(楊穎)等鮮明的人設形象。比如在《奔跑吧》首次以綜藝常駐嘉賓身份亮相的楊穎,甜美嬌俏、活力十足,而《巧手神探》里的她大膽進入仿生空間,手摸“鱷魚”“蜥蜴”“蛇”,敢于挑戰的她同時擁有一顆極其細膩的心,經常憑借超準直覺及細致入微的觀察,是成功甄別手作件數最多的神探。這些楊穎在以往的綜藝中多被忽略的閃光點,卻在《巧手神探》中得以被挖掘。
另一方面,節目圍繞核心班底進行故事設計、角色定位和關系發展,逐步確立了臥底兄弟、卓實南姐弟、神探夫妻、神探姐妹花、憨憨聯盟等CP關系,讓觀眾有了新的驚喜和期待。

楊穎制作陶器
器以載道,物以傳情。中國素來有意象之物的表達方式,人們對器物的特殊情感使器物有了溫度,兼具文化美感和內涵。
手工藝是世代傳承的一種文化,手藝匠人的作品承載著其本人獨特的美感及匠心,節目中所展現的每一件手作無疑都凝聚了巧手的諸多心血。比如窮其一生精研微縮手藝的黃跟寶,他打造出僅1.98厘米的微縮小提琴,這種比硬幣還小的手作還能和普通樂器一樣進行演奏。80后面塑非遺傳人張倍源向觀眾展示了傳統技藝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持之以恒的堅守和破釜沉舟的革新勇氣。將“分配的藝術”發揮到極致的折紙巧手劉通,用一張正方形的紙不經過額外的裁剪和拼貼就可以折出萬物。此外,還有賦予食物顛覆形態的分子料理領軍人物郭紅曉,在撿破爛中撿出了靈感和創意的機修高手吳陽德,刀尖上舞蹈的蛋雕巧手楊星國等等。他們用極致的專注與情感,通過技術與藝術相碰撞,打造出了充滿無限想象力的作品。
在節目的第一期,蠟像藝術家周雪蓉的故事深深打動了熒屏前的觀眾。她投身于蠟像藝術數十載,始終堅持素人創作,只為身邊的人制作蠟像,通過對周圍人物的細致觀察,將自己最真摯的情感融入創作中。在節目中,談起那尊以外婆為原型的作品時,周雪蓉忍不住落淚,觸動了許多人的“外婆情結”;而隱藏在蠟像手作背后的愛的表達,賦予了作品鮮活的生命力與情感的溫度。節目通過一件件出神入化的手作作品,全方位展現了在各自領域中用雙手創造奇跡的匠人們,同時也向觀眾傳達出手工技藝的獨特魅力。

蠟像巧手周雪蓉制作外婆的蠟像時動情落淚
《巧手神探》之所以被觀眾稱為電視圈的一股“清流”,是因為節目以手作為切入口,落點匠人匠心。就像節目開篇所說的:“我們要相信手的力量,手工的魅力。”節目對匠心精神的深度挖掘,不僅贏得了觀眾的廣泛好評,更加凸顯了它的社會價值和影響力。
總之,《巧手神探》兼具娛樂性和文化性,有自己獨特的敘事策略。同時,節目用流行文化的方式推廣匠人匠心,呈現了一件件有溫度的手工作品,塑造出一群具有當代匠人精神的巧手代表,成功營造了中國文化自信的正能量氛圍。